|
歙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汪利权在
2011汪华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专题学术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1年3月30日)
各位老前辈,各位汪氏宗亲,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们:
四年来,关于汪华的祭祀活动我都参加了。记得06年当时的汪王墓被新浪网和汪氏宗亲网登出一些照片以后,引起了我们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当时新浪网的副总裁后来的总裁汪延先生带着遗憾回去了。从那个时候开始,首先整治了汪王墓的环境。这四年当中,正如刚才江淮将军讲到的,地方的工作有一个过程,确实有难度,但一直在推进,现在我们还在做最后的冲刺。关于周边坟墓的迁移,刚才程县长也说了,牵涉到两个乡镇,这两个乡镇已经向县政府作出承诺。因为是两度迁坟,现在涉及房屋的拆迁和坟墓的迁移,房屋是阳间的房地产,而坟墓是阴间的房地产,在迁坟过程中,遇到民间一些民俗问题,确实需要一个过程。但是请放心,这项工作很快就会有实质性的突破。
我今天参加这个座谈会,有一个感觉,就是今年座谈会的主题非常好,汪华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这个主题,使汪华文化研究从形式到实质上有一个推进。汪华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我们徽州、在我们歙县来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组成部分。很惭愧,我不是汪华文化的研究者,但幸运的是,我是汪华文化的实践者。我们在08年动议,09年把县政府大楼迁出去,09年4月份开始动工,进行徽州府衙的修复工程,现在一期已经完成,在进行二期建设。因为我参与了这个工程,另一方面,每年的汪王祭祀活动我都参加了,在这个当中,我拜读了关于汪华文化研究的论著,使我深深地感到,汪华作为汪华文化现象的一个代表人物,他不仅仅是我们汪氏宗亲的一个文化现象,也包含着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当中的核心的东西,就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儒家思想文化。以前我们的导游在解说徽州的时候,都把汪华淹没了,只讲一些肤浅的现象,比如说徽州府有多少年,有些什么情况,很少提到汪华这个人。这四年中,汪华文化研究的深入和强有力的推进,这要感谢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特别是我们的江淮将军和承兴政委,市里的老领导明裕主席,还有研究会领导层的同志们所付出的努力。现在就不一样了,我们在修复府衙的过程中就有一个问题不得不考虑,那就是在隋义宁年间、公元617年的时候,汪华把新安郡从休宁的万安迁到歙县乌聊山,从这个时候开始,歙县这个地方才是郡、州、路、府的所在地,到今年有1394年历史了。以前专家、学者说“没有汪华就没有徽州”,有些人不理解,是因为他们没有去深入研究,没有去看这些方面的资料。所以,汪华就在这么一个研究过程中浮出了水面。我们研究徽州府衙的定位,其中就有一项是文化交流。交流什么?我们最近召开了一次关于府衙下一步定位、布展的研讨会,这次研讨会我们请了许多专家,包括我们的脉老、市社科联的汪炜主席等等都来了,提了一些非常好的意见。在修复府衙的过程中,有一处古建筑就是俗称的二十四根柱,这是府衙的头门,也就是南门。我们的府衙有南门、仪门,有大堂、二堂、三堂,这个头门就是在汪华把新安郡从休宁万安迁到歙县乌聊山的时候,它是汪王王城的城门。历史的考证,它的基础就是隋末唐初的东西,它现在是省保单位。我们非常欣慰,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在刚刚结束今天才把客人送走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在歙县召开,与会的那么多顶级专家都到了府衙,对府衙的修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当时我们很担心,这个项目投资1.2个亿,大部分是复原的,除了头门是遗存,东门阳和门是遗存,里面还有一个二堂是遗存,但是大部分都是修复的,能够得到这么多专家包括清华大学朱自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王景慧、同济大学阮仪三的高度评价,最重要的是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国家文物局是不倾向文物复原的,但是他给了我们四个“原”的肯定,即原地址、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艺。由于这四个“原”,所以徽州府衙的修复在我们国家目前可以作为一个典范。这样我们下面的文章就大了:一个是我们准备把这一组建筑申请为国保;第二个是我们在做布展方案时,我们的程县长一直在研究,南谯楼二十四根柱是当时汪华王城的头门,第一道门,以后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对格局进行完善、完整,才有今天府衙这样一个完整的格局,所以我们想把这个头门作为汪华纪念馆。会上提出这个想法以后,许多专家学者就提出了下一步更深层次一些项目的配套和组合。刚才方利山教授讲的,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我想,一个是汪王墓祠这一块项目,一个是徽州漫长岁月中历史的积累、文化的沉淀,特别是代表人物汪华作为我们整个可以说是当今主流文化的一个根、一个魂。所以我们下一步在这个工作上信心是很足的。市里领导,县里领导已经要我们加快进度,今年要能够对外开放接待。我们在座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这次安排大家到府衙去看一看,在看的过程中再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