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遗忘的吴山汪王庙(摘录)——作者胡永吉
。。。。。。“吴山汪王庙,始建于唐朝,在吴山大观台侧。据《吴山汪王庙志略.公牍》所言:‘自唐时歙杭立庙,春秋致祭,载在祀典’。由此可见,杭州吴山汪王庙于歙州汪墓祠的历史同样悠久。
“吴山汪王庙供奉的汪华(586—649),字国辅,又字英发,歙县澄源汪村人(今蜀绩溪县)。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汪华发动兵变,一举占领新安郡,并相继攻下了宣州、杭州、睦州、婺州和饶州,拥兵10万,号称吴王。此后十多年间,汪华保境安民,六州不见兵革,政清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唐武德四年(621),汪华上表归顺唐朝……。
“吴山汪王庙初建时仅为一宦祠,随着历代统治者给汪华的封号升级,名宦祠逐渐演化为神庙。汪王庙内汪华神座上的额匾为“六州屏翰”。两侧匾联为“自昔州闾资圣护,桎今稼穑沐神功。”在后人看来,汪华即是徽州乃至江南六州的地域神,又是徽州汪氏的祖宗神。汪王庙即是徽州乃至江南六州民众祈福免灾的庙堂,也是汪氏子孙追念祖先祭祀的祠堂,是杭州汪氏族人的宗庙。
“吴山汪王庙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战火,光绪三十一年(1905)修复。民国二十四年(1935)乙亥三月十日同族会议决议:‘庙宇荒颓,势将就此,负责有人,共谋修理。’并决定成立杭州曲蟮汪王庙管理委员会,汪氏族人‘皆属会员’,且‘额自无定’。由族人所召开的同族会议为最高权利机构。管理委员会由会员中公推执行委员担任会务。执行委员中互推常务委员管理,常务委员中推一人为主席。会址暂设运河下缎局司巷十号。管理委员会财政问题,包括修茸屋费、本会基本金、年例春秋祭费及诞祭费,由管委会制印捐启,会员分担向同族劝募。民国二十五年(1936)汪王庙重修后,管理委员会增添了会员和常委,改选了主席,并经当时的政府批准登记。汪王庙管理委员会成为合法的民间社团组织。会址改在清波门学士桥9号。这里也是新人管理委员会主席、第一届众议院议员汪庚忠的家。
“汪王庙管理委员会设有《宗人录》,即会员花名册。当时会员数达到205名。他们的职业众多,有政界、军界、教育界、法律(含律师)界等人士,有中西医师、工程技术人员、报人、学生、;从尚者遍及许多传统行业。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汪氏族人进入地产业、银行业和洋行等新兴行业的,业占了相当的比例。
“吴山汪王庙奉祀者共21人,其中正殿3人,汪华塑像和神位居中,两旁是汪华的两个从弟铁佛和天瑶的神位。后殿供有18人的神位,他们是汪华的祖父母、父母、妻妾5人、儿子9人。每年有三次祭祀活动:农历正月十八,汪华的生辰;二月择日曜日为春祭;八月择日曜日为秋祭。由管委会按期敬谨备办,先数日函知各同宗,不限籍贯,不限人数,同宗汪姓者,不管身份地位,都可资源参加,届期诣庙与祭。祭祀活动,为汪氏在杭族人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加强了他们的沟通和联系,营造了一个浓浓的亲情、族情、乡情的氛围,从而增强了汪王庙管委会对族人的凝聚力。
“《吴山汪王庙志略》还收入了威望秒内60多位汪氏后裔、钱塘以及全国各地名士所撰写的匾额、题辞、诗词、楹联,歌颂了汪华的丰功伟绩,记述了汪王庙修复经历。这些也都是研究徽文化的好资料。有一则长联写到:‘溯唐、宋、元、明,以畦昭代,千百年叠锡崇封,又况子姓支分,行省几遍。想当时建威炀季,受爵李宗,统歙、宣、杭、睦、婺、饶,同邀保障。望云岚之冈陇,王气长留。余阴到吴山,欣看祠宇重新,广罗谱牒;
考永、叔、巩、选,递及温公,新旧书未徵定论,可见英雄事迹,史氏难窥。即今兹合众联盟,通商议约,凡德、法、日、俄、美、比,熟擅招怀。历瀛海而伦敦,使才自愧。怡谋承越国,窥愿神灵启牗,默示机宜。
外务部右侍郎出使英国大臣五十二丗孙汪大燮谨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