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时节本是霪雨纷飞的多雨节气,早晨的天下着淅沥沥的雨,徽州大地沉寂在一片朦胧之中,好似我们缅怀先祖的心情,驱车飞奔在去歙县的道路上,乡间田野里的菜花呈现出金黄色,雨雾中更是显得特别。
三日傍晚时分,合肥联谊会的本家们从各路相继汇聚润恒酒店,熟识的如老友热情的交谈,未曾谋面的相逢恨晚,热切程度如久在外乡的游子归来。
歙县的美食自然值得一说,本地汪家美女雪萍为大家买来本地最负盛名的特产小吃——酥饼,那焦黄的饼酥,诱人的香味,直引得本家们垂涎欲滴,大家趋之分而食之,赞美声不绝于耳。晚饭更是徽菜名点,本家们自是把酒言欢,斛光交错,推杯换盏,好不热闹。酒酣耳热之际,大家各叙情怀,共话家常。
歙县夜色十分美妙,美丽的练江在夜色里魅力尽显,与细雨濛濛中,灯火斑斓,好一派江南山水夜朦胧的画意。大家点装收拾停当,借助这美丽的山河好水前往披云山庄拜会黄山汪华文化研究会会长汪明裕、执行会长汪承兴及其他各位本家,并与他们进行了诚挚的交流。
据考,在清彻碧澄的练江水上横跨着三座拱形的古石桥——太平桥、万年桥和紫阳桥。太平桥位于城西门外,为16孔石桥,建于明弘治年间,明、清两代修过多次,这是本省少有的一座多孔巨型石拱桥,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年桥建在敏城北门外,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3年),桥洞9孔。听本地本家介绍,此桥原址为吾祖华公治理歙州时所建。紫阳桥建于太平桥的下游,因桥位于紫阳山麓而得名。桥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清代重修,有9孔,为"古歙三桥"中最高最宽的石桥。
来到歙县,有两个地方是值得感怀的,一是徽园,徽园位于歙先城内乌聊山上,始建于隋朝末年(公元617年前后),是我祖华公平定歙、宣、杭、睦、婺、饶六州后,迁郡治于歙县乌聊山,后建立吴国的首府所在地。是历史上徽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是汪华文化和徽文化遗产的的主要物质载体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在修复的厚重城墙根下,依稀感觉出1400多年前的鼎盛与辉煌。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在原徽州府衙一带新建的仿古旅游城,再现了徽州城明清时期的风貌,气势宏大,古朴典雅,粉墙黛瓦,鳞次错落,雕刻精美,脉传徽州文化之神韵,新创徽派建筑、雕刻之精华。“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走进徽园,就如走进了婉约的江南,走进了古朴典雅的徽州古城。二是位于城西的棠樾村牌坊群,这也是一处徽派文化积淀深厚的人文处所,寻宗所致,慨叹我族先民的风貌道德。牌坊群由7座牌坊组成,以忠、孝、节、义的顺序相向排列,分别建于明代和清代,都是旌表棠樾人的"忠孝节义"的。与牌坊相对是骢步亭,其匾额出自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的手笔。在牌坊群旁,有男女祠个一,其建筑规模宏大,砖木石雕之精致,当以鬼斧神工概之。
宏村——又一个值得汪氏后人寻宗探访的地方。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距今约有900年的历史。宏村最早称为“弘村”,据《汪氏族谱》记载,当时因“扩而成太乙象,故而美曰弘村”,清乾隆年间更为宏村。 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枕雷岗面南湖,山水明秀,山因水青,水因山活,南宋绍兴年间,古宏村人为防火灌田,独运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围绕牛形做活了一篇水文章。九曲十弯的水圳是“牛肠”,傍泉眼挖掘的“月沼”是“牛胃”,“南湖”是“牛肚”,“牛肠”两旁民居为“牛身”。同来的本家多数都是第一次寻根于此,对于她的美妙建筑和诗意的环境,我们无法想象先祖是用怎样的才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我第一次见到了早年祖辈相传的“牛胃村”,见到了诗书世家所特有的“南胡书院”、承志堂、树人堂、乐叙堂等世家渊学。承志堂“三雕”精湛,富丽堂皇,被誉 为“民间故宫”;南湖风光涟漪婆娑,堪称江南园林建造之源;南湖书院,似乎书声朗朗;月沼春晓,正值初春柳绿;牛肠水圳,姥姥汲水滢滢民生;双溪映碧,山水为画意境深远。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是宏村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特色,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一大奇迹。
我们在感受先祖创造的文明与辉煌,缅怀他们的文化价值和人文气息时,作为后世子孙,更多得是想了解到他们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及其精神价值,这对于研究汪氏这样一个古老而又曾经恢弘家族的发展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片由汪胜、照蕾本家贴出,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