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大院里的前生今世
(演义版)
作者/一汪清水
十一
应该说那张太守和汪世华并没有什么冤仇大恨,只不过在这场政治游戏中,初出茅庐的世华不明白,他也不可能明白在这个乱世当头的年代里的政治游戏。
张太守可不一样,他是个政治老手,对于隋王朝日渐日落的下场他看得很明白,在没有政权更迭迹象很明显的情况下,他采取的是脚踩两只船,他在隔山观虎斗。
不过汪世华是个聪明人,初出茅庐,不懂得政治游戏不等于看不出张太守的阴谋。张私下里认为,汪世华在剿杜这场战斗中,已经看出来自己的双面态度,他要斩草除根。让汪世华去凿山开路,修筑工事,限期完成,如若延误工期,军令罚其死而不能生。这正是整治汪家军最好的办法。
开拓山道是一项繁重的任务,尤其是在这个乱世之时。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完成一项防御工程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最起码张公这么认为。
军令是要无条件的服从的,汪世华明白这个道理,他既然接受了这个开山修路的任务,就必须完成,完不成那阴险的张公示要治罪的。可是,这是一项艰巨而艰苦的工程,常人面对这个问题,通常已经是躁火攻心了,可是汪世华没有急于动工,他需要先做几件事情。
一是汪世华让铁佛兄弟带领着几个老工匠和读过几本杂书的秀才哥们,深入在山中进行着地形的勘查。通过勘查,要拿出来开山修路的一套方案。
丛林碧绿,山野深静。汪大宝闲来无事,世华又怕他惹事生非,派给他另外一个任务,让他带着一群活泼好动的分成几拨,全部到山上去采集草药,猎取山鸡野猪等。汪大宝玩得尽兴,收获也多多,猎取了不少的药材和猎物。汪世华让郎中九爷把草药炮制好,把野物风干腌制成腊肉,存放在山洞里,算是要做的第二件事情。
除了这两件事情,汪世华恢复了剿寇之前的往日“独喜昼卧”的习惯。白天在昏昏欲睡中,不问世事,晚上整宿整宿的在山坳里逛,诡秘之中不知所行。时间就这样在分秒之中过去了半个多月。
夜半人静的时候,汪世华在干些什么,想些什么没有人知道。汪大宝偷偷的问九爷,九爷捻着山羊胡,深沉的告诫大宝不要在这个时候来打扰他。
半个月后的一天早晨,汪世华的瞌睡虫在这个时候忽然消失殆尽,他精神抖擞的召集左右亲信,郑重的开始布置开山铺路的战前动员。
在屯溪和歙县之间勘查了半个月时间的汪铁佛,抖开一幅长卷着的工事图,一条待修的弯曲的道路在险峻的烟村5公里的山麓之间铺展开来。
大宝惊呼道:“这哪里是修路?明明是要命!”
大宝这么一咋唬,大家众口纷纷,开始争论起来。有的说这个地方地势险要,是个军事防御的好地方,有的说这里阴气恶重,不宜动土,会动怒龙水潭的神龟……
烟村处于黄山的南麓,歙县的新安江畔。这里山岗连绵,松石挺立;山崖峭壁,荆棘密布。尤其是在山环水绕之中,
终日烟雨缭绕,雾水阴气,故被称作烟村。据说山里有一个叫做龙水潭的地方有一只千年神龟,不可骚扰,遇不规之人,便会发怒,怒吼之声,如闪电雷鸣,慑人心魂。几年前,一老翁不知何故,无意之间惊了神龟,被神龟拿去了魂魄,大病了一场。如今,汪世华要在这里开山修路,岂不是在太岁头上动土?难怪汪大宝这么惊呼。
汪世华说我偏不信那邪!大家来看一看,烟村的西边是朱家堡,向东过小溪至店前街,横街,逐入中街、后街。这“四街一堡”之中连跨有六座石桥,它们是坑头舍桥、板凳桥、三阳桥、大桥、小桥和便农桥。鉴于新安江是徽州的交通动脉,江边有埠头五座,这“五渡六桥”就是我们通往外界的一个交通要道,往南通屯溪,六州百姓的安居乐业和经济命脉不可侵犯,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我们修路沿线在箬岭关,在这里,西有朱家堡可屯兵守防,北有荔山,南有古山两座天然屏障,加上北口箬岭关,是阻挡江淮叛贼的重要通道和关隘,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当,防不可攻,进又可退。重要的是烟村历来有开山取石的传统,石匠多,技术高,我们六州各地的拱桥,还有巷子里的石板路基那一个不是出自烟村山中?工事虽然在箬岭关一带,但是在烟村这里取材,更可加快工程进度,节约财力和人力。铁佛他们没有看错!
汪世华这么一说,大家停止了争论。
拟定好文书,向上头汇报了情况,待文书批复下来,在烟村凿石修路的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兵火有余烧,烟村只数家。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江淮贼寇扰乱过后的新安江畔的烟村古渡,一如诗中描述的一样,百废待兴,不多的人家,本来就星星落落地散居在山中之上,此时却人迹罕见,到哪里去找石匠和民工呢?
这一日,大宝一伙人在深山里采集野菇草药,发现一个石窟,狭小的石窟洞口被乔木树藤掩盖着,极不容易发现,大宝一伙人躬身钻了进去,前行数百米,眼前豁然开朗,原来这是烟村工匠曾经开采石头遗留下来的废穴。废穴连绵,洞连着洞。在往深处探去,竟然还发现一条暗河,暗河水流喘急,这个发现,让大宝他们惊讶不已。更让大宝他们吃惊的是,洞内居然还藏着几户人家。
大宝喝道:“何人在此?”
一个老者战战兢兢的从石炕上站起来,看着大宝不敢出声。
有心细的将官看出来老人一家应该是为躲避战乱而逃居在此的,连忙制止大宝,告诉老人,他们是州府命官,要老人不用害怕。当老人弄明白江淮贼寇已经被汪世华带领的将士驱除出境的消息后,激动地号啕大哭。自从江淮反贼侵入歙县之后,烟村百十口人家纷纷躲在石窟里,过这避天遮日的生活不敢出来,怕的是贼寇的烧杀抢掠,恨的是州府官老爷的碌碌无能。几个月来已经欲罢不能,但是又不敢贸然出来,难怪老人如此激动。
老人叫朱洪愈,人称朱二爷。朱二爷告诉大宝,山里还有一些洞窟,洞窟里还藏着不少人家,他要出去把寇贼败走的消息传递给各家各户,老百姓从此可以一见天日了!他还告诉大宝这些人家里有许多石匠和棒劳力呢!可以号召大家为汪家军凿石修路尽一份烟村百姓的责任。
大宝大喜,忙派人去找汪世华告诉他这个消息。
翌日,朱二爷来到汪世华的住处。身后跟随着百十号青壮劳力,高呼为开山凿石尽一份力量。
汪世华高兴之极,邀请朱二爷房内上座。
朱二爷也不客气,反宾为主。问道:“将军准备先做什么?”
汪世华道:“此地开山,凿石以备,修路设关口于箬岭。箬岭关成,则六州安。”
朱二爷拍了一下大腿,高呼:“将军英明,今后六州民生可宁啊!”
汪世华叹道:“此工事繁重,不忍百姓劳苦啊!”
朱二爷说:“哪里话?此情此景不可与炀帝比,开山凿石非官家赋役,造福于民,民安于心,乐于心,苦也不言呐!”
汪世华感动无言。
朱二爷又说:“将军不知,此地石山皆为白麻石,适合窟内开凿,窟内避风潮湿,石质松软易开凿,到了窟外,石头便遇风变硬了。所以不宜露天开采,若在山上直接开采石料,坚硬不易开凿,且劳民伤财!”
汪世华庆幸遇见了一位开明,精干,德高望重的老石匠。高兴的对朱二爷说:“采石的重担就交给老爷子您了,晚生施礼了!”
汪世华抱拳目送朱二爷 ,让大宝安排好那些青壮劳力。一项浩大的开山凿石的修路工程在这一天轰轰烈烈的开始进行了。
[align=justify]十二
汪先进东奔西走、费尽心思、绞尽脑汁,花了许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盼呀,盼呀,从雪花飞舞,盼到麦子黄,盼到稻花香,盼的两眼泪汪汪。
二OO七年八月五日,汪先进终于盼来了宗亲聚会的时刻,这一天他感到了无比欣慰。从全国各地前来参加贵州宗亲聚会的人包括世英公,建公,爽公三大支系五小支系,老中青幼男女共计十二人,在同一时刻聚集到了汪先进生活着的鸭溪小镇。
就在前两天上午,邮局来电,通知汪先进北京的汪靖本家邮寄来一些包裹让他去取,打开一看是用于招待客人有香烟。北京来的贺礼应该叫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汪先进感动之极。
下午三点,汪先进来到遵义车站,迎接重庆本家的到来。其间,他还接到汪如宏本家发来祝贺的几条短信。
五点刚过,火车如期而至,在检票口,微笑间走来四人,只是简单的拥抱、握手、问候,一切尽在不言中。他们是汪世凡,72岁,鹤发童颜,稍胖,将军肚。汪永东,58岁,中等身材,偏瘦,近视眼。汪传友,49岁,教书育人的园丁,寡言,摄影师。汪兴隆,24岁,一脸稚气,高个,大帅哥。
乘公交,转中巴,来到鸭溪镇,洗脸,吃饭。把酒言欢,无拘无束。有感于斯,汪先进诗兴大发,填一阕小词(点绛唇)向大家表达他此时的心情:稻花香处,红城遵义相聚首。酽酒淡茶,独自望亲久。陋舍偏偏,洗尘远方友。皆问偶,网中言留,缘不鸭溪走?
席间畅谈先祖文和公之逸事,饭后话先祖华公之伟业。话匣子一打开,前来聚会的本家个个都是家史的高手,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困意全无。大家一起畅谈到凌晨一点,其间,汪世凡作《遵义有感》诗一首:
汪氏重庆四人行,同乘列车去播城.
终站迎接有先进,非亲同宗一脉承.
品尝小吃羊肉粉,不愧贵州一绝称.
公交一元中转站,搭乘中巴鸭溪行.
夫人接待将茶泡,镇上本家火热情.
席无山珍有梅酒,家常小炒满碗盛。
四方八面聚小舍,实为汪氏一家人。
汪世凡随身带来一本《汪氏龙桥家谱》,并赠予汪先进,这让王先进激动无比。汪世凡告诉汪先进,《汪氏龙桥家谱》的编撰成功,得益于一个人,她就是支仁甫公入川22世(颖川侯97世)裔孙女汪洁清,年七十又二,不忘自身流着汪氏的血脉,为世凡公所编费了不少心,下了不少力,此情可嘉,此意可贵。汪先进不禁对汪家的这位女中豪杰产生了一种由衷的敬佩。
次日汪先进把贵州汪氏宗亲聚会的情况上传到家网论坛,立马收到许多跟贴本家的贺电。
汪乃涛贺词
琴挑声处结金兰
酒罢高歌不需言
淡茶一杯意无穷
虽遥无聚心亦甜
汪振亮贺词
天热路远,力不从心。
久慕遵义,难以成行。
献上祝词,遥寄宗亲。
丹山碧水贺词
宗亲遵义再聚会,先进鸭溪洗风尘。
共述越王千秋功,同赞汪公传世名。
呤诵天下汪家谱,对酒话今宗亲情。
今生留得时光在,不怕路遥定相迎。
汪如宏贺词(踏莎行)
黄果瀑奇,茅台酒美,自因黔地佳山水。才疏愧对凤林约,无缘共与兰亭会。
少长咸集,群贤顾对,隐隐几许宗亲泪。几时得似今时欢,一回且作千回醉。
8月4日,有本家们忙于收集资料,汪先进慷慨却又很不情愿地将其老谱,一页又一页,小心翼翼地拆开,让本家一张张地拍下来。先进的心情可想而知,他生怕弄坏老谱,成为蘭 谿堂汪氏的千古罪人。
中午,贵州金沙来了5人,分别是:汪克银,70岁,汪政有,53岁,汪忠华,52岁,汪剑钊,44岁,另一女童,不详其名。不一会,织金本家3人又到,分别是:汪政友(夫妇),53岁。汪诗明,69岁。
汪先进家里来了许多汪氏宗亲,消息在鸭溪镇不胫而走,镇上迅速聚来了不少其他人,这下可热闹了,先进家挤满镇里镇外的人,小镇风土人情重,往事今生似如故。大家在谈论之中,不约而同打开了那些尘封在历史长河中的汪氏往事。
诗明公为大家带来了《汪氏通宗世谱》,大家争相竞看,一饱眼福。从诗明公的言语中,我们得知他们为编此谱费了不少心血。
最有趣的,还是两位老人,世凡公与诗明公,像两个老顽童,有时为了一个疑问,争得面红耳赤。不一会儿,又笑逐颜开……
是夜,话长夜短。各位本家在一个共同的话题中,也不能寐,形意盎然的世凡公即兴再赋诗一首:
遵义聚会来鸭溪,人员不多仅双十
年青兴隆二十四,世凡年龄过七一
外宾难忘东道主,茅台香醉本家人
席间畅谈修谱事,滇黔川渝出奇绩
话闸一开似流水,热烈气氛添激情
你献策来他建议,共为本家世系清
经验交流实可贵,奋起直追后来人
有生之年修家谱,为使本族昭穆明
世华世英两大房,西南边陲裔孙旺
朔源寻根奔腾急,认祖归宗为目的
血脉相连的宗亲聚会,让这个老人童心焕发。
8月5日10点整,镇上的本家有20来人。前面长安引路,后面中巴随行。浩浩荡荡,其场面比汪先进当初结婚之
时有过之而无不及。沿途看热闹的很多,他们一定会很奇怪,今天中巴车咋进山了?他们如果知道这些人是代表天下的汪氏到这穷山沟的,他们一定会大吃一惊的,他们一定会羡慕汪氏后裔的这场宗亲聚会的。
小镇对汪氏宗亲迎接的场面,简单朴实而不失热情,没有鲜花,也没有鞭炮,更没有仪仗。只有一张张憨厚的笑脸,
一双双期盼的眼神,一杯杯淡淡的清茶,一支支醇醇的香烟。
“但愿子孙瓜瓞远,五百年后又团圆。”这是金荣公四百年前入黔所写的一首诗,他们大概没想到,团圆的时间,整整提前了一百年,一百年!汪先进用心来告慰天堂先祖,汪家蘭谿堂的后人没有辜负先人的期望!
贵州之行,感染着另外一个人,这个人是汪胜忠,此时他感慨赋诗一首如下:
汪氏立族已千年,
宗支蔓延瓜绵绵。
九州同是一家亲,
又续家事在明年。
遵义先进前好客,
玉山一族再来牵。
正月十八祖生日,
谱天同庆大家来。
汪先进和汪拥军在贵州遵义组织天下汪氏聚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
时间追朔到2003年9月的一天,北京清华大学李宾可教授来到安徽屯溪访问,听说在这一代有一群开辟不久的奇景“花山谜窟”,马上放弃了要到其他地方的访问活动,以个人身份前去参观。在导游饶有兴趣的、以“谜”为中心的讲解中,李宾可教授对石窟令人惊叹的宏大结构感到震惊。特别是参观了那里的2号洞和35号洞,心中不免激起“破谜”的欲望。10月份李宾可教授到屯溪开会,再次用心参观了谜窟,搜集了一些资料,拍了一批照片,查看了一些文献。在嗣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李宾可教授不断留意,搜集材料,并加以对照思考,对于石窟群成因进行探秘研究。
关于石窟群的成因,已经有了采石场说、山丘说、筑路说、环保巢居说、汉洞说、盐商仓库说、贺齐屯兵洞说、方腊洞说、花石纲说、临安造殿说、徽州府鱼梁坝说、越王勾践秘密战备基地说、外星人工程说等许多种说法。李宾可教授提出的一种说法简称之为“汪华说”,也是一种假说,同样属于探讨性质。但是李宾可教授认为它能言之成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符合绝大部分围绕这一“谜团”的既存事实,所以提出来,供大家讨论。李宾可教授觉得如果这一看法有道理,有助于破解石窟成因之谜,则对于进一步研究石窟群,发掘徽文化,弄清徽州及周边地区的沿革,发展今日的地区文化经济,都是有益的。
李宾可教授的思路是这样的,他列出来对一个事件的所谓“破解”公式,简单地说,就是弄清构成这一事件(从前说是一个新闻事件)的基本要素。构成一个事件的基本要素,按一般说法,有五个,就是何人(Who)、何事(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何因(Why)。五个词的英文,头一个字母都是“W”,所以通称“五个W”。五个要素一旦确定,一个事件就基本清楚了。如果弄清了“谜窟”的这些要素,“谜窟”之“谜”也就基本破解了。关于何事、何地,我们已经从众多报道里知道了一部分,花山、龙游等地的石窟群就是答案,已被广为宣传。关于何人、何时、何因,却知之甚少,而且是作为 “谜”的核心来对待的。对此,李宾可教授小心求证,试加探讨。
李宾可教授考虑这个问题时首先想到,洞窟这样宏伟,工程如此浩大,决不是什么人“为挖洞而挖洞”、“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完成如此伟大的工程,一定要有某种巨大动力的驱使,巨大决心的主导,巨大规模的动员,统筹全局的规划和绝对权力主使的运作。这一点也有人注意到了,工程是秘密进行的,又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有希望成功,那么,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时代环境下,才具备组织领导进行这一工程的条件呢?笔者想,在中国历史上,似乎只有那些具有远见和气魄的“一方雄主”才能做得到。
以“花山谜窟”为例,在安徽屯溪附近这一带地方,组织开掘这些洞窟的,可能是什么时候的什么人呢?首先要考虑的是开凿的时间,洞窟是在哪朝哪代开凿的。记得花山谜窟的导游介绍过,地质人员根据在35号洞发现的、洞成以后形成的石钟乳的厚度判断,成洞的时间大约在1500—2000年前。关于浙江淳安石窟群的报道说,石窟群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了。这个时间范围,大概在东汉至唐朝这一段时间内。考虑到工程量非常巨大,工程又是秘密进行的,凿洞时的政治环境,不可能是在中央统治能力特别强大的“盛世”,而只能是在中央控制力薄弱的、各方割据的“乱世”,由地方势力“私自”进行的。南北朝和隋唐之交的时期可能性最大。
李宾可教授查阅了一些正史和方志,意在寻找“合适的”人物。既然能够领导进行如此巨大而秘密的工程,他们一定是地方上的重要人物,“有权有势”,能够动员起他所管辖的军队和民众。并且当政多年,有足够的时间来做这件事。这样,他们或是在地方上做官为宦的“豪门贵胄”,或是逢时而起的“乱世英雄”。
顺着时间检索下来,“合适的”人选并不多。程灵洗和汪华最惹人注目。这两个人都是徽州望族的代表人物,很有名气。后来为人们尊崇,加上了各种光环。封号和祠庙都非常多,甚至已经被奉为神灵,说明他们在徽州历史上曾经起过很重要的作用。
程灵洗,海宁(休宁旧名,当时属歙州)篁墩(今属屯溪)人。于公元514年至568年在世。后人一般称他为“忠壮公”。他曾在南朝的梁、陈两朝为官,曾经参与平定“侯景之乱”,多次做过郡县首脑和军事领导,南征北战,功绩显赫,多受封赐。但是他似乎并不具备在歙州地区领导大规模挖洞工作的条件。因为他是“政府官员”,没有那么多“自由”。汪华则不然。史称汪华曾起兵自立,占据歙州,后来又占据了宣、杭、睦、婺、饶等州,拥兵十万,自号“吴王”,据有六州之地,达十年之久,可称是“一方雄主”。后来汪华归唐,被封为“越国公”,声名显赫,后代繁盛。李宾可教授觉得汪华很像是所要寻找的人物。于是,他把目光转向汪华,深入细致地研究汪氏先祖汪华的历史遗篇来了。
李宾可教授在汪家大院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汪家后裔中的有心人,特别是安徽一带的后人开始留意身边的关于花山石窟的蛛丝马迹,以求证其中的秘密。
大家很感谢李宾可教授。他的一系列文章在家网上发表之后,家网上出现一种浓烈的学术气氛,尽管在探讨中,汪家后代不乏与李教授在对老祖宗研究上的观点相佐,但是大家相互平等的交流中,据理力争,据实力证。这种浓烈的学风改善了学术交流的氛围。李教授也很感动。
李教授是何方人士?汪乃涛不甚清楚,在少有的个人资料中了解到,他是河北人,一个清华大学退休的老教授。仅此而已。
汪乃涛写老祖宗在汪家大院的前生后世,本身就是一种演义,演义是不需要考证历史的真实和真实的历史的。只是觉得其中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性,所以不需要求证什么,姑且把花山石窟的开凿安在老祖宗身上,全当作是老祖宗在六州当政期间的一项可描述的细节。在花山石窟之中畅想历史很有戏剧性。
十三
转眼到的隋大业九年。汪世华已经是一个三十而立的年轻有为的歙州名将了。这个时候,汪世华迎来了一大喜事。
这个喜事就是完成了自己的终身大事。三十岁首婚娶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搁在现代,汪世华也肯定是晚婚模范。可是在隋朝末年那个乱世之年,娶妻生子对于汪世华来说想都没有想过,一种信念和力量在背后推动着汪世华,男子汉大丈夫以千秋大业为重,他的大业是保民安靖。和弟兄们在一起,汪世华没有孤独。
族叔父汪宝欢不干了,看着世华一天天长大,转眼间已经是三十而立之年。其它和世华年龄大小差不多的伙伴不仅都建立的家室,连孩子都已经会跑到外边给爹娘打酒买酱油了,世华还只身一人呢,如果这样拖下去,无论如何是对不住死去多年的哥嫂的在天之灵的。汪宝欢思前想去,决定找侄儿世华谈一谈。
汪宝欢平时最喜欢世华,从来对世华都是和颜悦色,这一次,很严肃的骂了一顿世华。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小子混来混去,依然混到三十岁了,还想干什么?是不是想做和尚!做和尚也得给我死去的哥嫂留下一男半女的子孙再说,你想叫汪家做绝户头啊!
”
宝欢叔的脸色很难看,话说得也很,汪世华的脸憋得红红的,不敢吱声。
汪宝欢不等世华分辨,又说:“我叫媒人给你张罗张罗,休宁黎阳乡敦睦里钱源彦公有一女,名叫英端,小你一岁,本该出阁,这些年家道中落,加上乱世,那钱源彦公年高不济事,把小女子的终身大事给耽误到现在,小女子也知书达理,不用你同意,我让媒人送聘礼过去,抓紧把婚事办了,也免得叔叔天天挂记对不住你爹娘。”
汪世华对婚姻大事没有一个概念,加上平时最信任宝欢叔,也听宝欢叔的话。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迎亲娶妻是一件大事,汪世华可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也就是一个男人必须应付的一个过程,也许是年少之时跟着师傅罗玄大师习惯了佛家清静,对结婚没有什么感觉。
大宝和铁佛二兄弟本来想热热闹闹给哥哥大办一场喜庆的婚礼,被汪世华派工到了箬岭关,婚礼究竟办成什么样子不得而知,反正从今往后,汪世华有了一个家。
这一年,开山凿石的工程正在紧要关头,汪世华顾不上新婚之喜中的欢快,告别了新婚娘子钱氏,回到工地,两年的时间在匆匆忙忙之中过去了,钱氏告别了娘家闺阁的谯楼的孤独,来到汪家却也一直独守着空房。
隋大业十一年的夏天。修路的工事接近了尾声。这个夏天天气真热!
朱二爷柱着拐杖从烟村来到箬岭关看望孙子朱标,朱二爷年事已高,开山凿石的队伍交给孙子朱标带领,烟村石场的工作在朱标的带领下,已经胜利结束,朱二爷命令孙子,做事要善始善终,逼着孙子到箬岭关参加山路铺石的后续工程,孙子年轻,他不放心,特地来看孙子。
汪世华感动朱二爷的深明大义,沏上一壶婺源绿茶,二人在一起拉家常。朱二爷说:“这些年汪将军受苦了!又要修筑工事,又要抗击反贼,眼看工程就快要完成了,还希望将军保重。”
汪世华笑道:“这话该我对老爷子您说才对,开山凿石老爷子您功劳最大,还把孙子贡献给我们,使得老爷子膝前缺少了些帮扶,实在对不住您老人家啊!”
“安民保靖是将军的心愿,也是我们老百姓的心愿。将军为了六州百姓能够安居乐业,顷尽韶华,三十不婚,婚后过家门而三不入,实乃品高令人敬重!我一介老朽,在这个时候,只顾得自己就是大大的不义了啊!”
汪世华推开窗户,望着箬岭远山上郁郁葱葱的连绵山脉,感叹道:“六州有老爷子您这样大义之百姓,是州府父母官的福分,只可惜那些官老爷不知道珍重!”
朱二爷不知道将军为什么突然生出这样的感叹,推开大门对汪世华说:“天气可真是闷热,打开门窗透透空气,凉快凉快吧!”
说话之间,天色骤黑,天空中电闪雷鸣,狂风急作。铜钱大的雨滴随风飘落。不一会儿,雨水便倾盆般瓢泼下来。
这场大雨给久旱缺水的六州大地带来了一场甘霖,同时也给山上修路的汪家军民带来了一场灾难……
十四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汶川至北川之间发生了一场8级大地震。消息传来,全国人民震惊。一场全国支援四川灾区的抗震救援大战役由此拉开。
汪家大院的汪氏后裔们聚集在QQ群里,无不关心的在相互打听着四川地震的情况,尤其是牵挂生活在四川的本家们,大家不约而同用电话连接四川灾区本家们的电话,打不通,打不通,还是打不通!大家急啊,从得到消息之后,到晚上20点钟,四川之内本家的电话一个个都连接不上。
5月12日,就在这个晚上的19点,一个叫汪杰的小伙子带领着40个抗震救灾的志愿者迅速来到都江堰,他们走路赶到映秀地震灾区,仅仅 64公里的路程,他们就走了7个多小时。
20点30分,汪杰他们终于走到震中的边缘。黑黑的天空笼罩着恐怖,不时地余震撕裂着山峦,巴山夜雨如此的狰狞。
汪杰,这个名字太普通。普通到在我们汪氏宗亲的家网里一下子也难以寻觅到他的行踪。但是,汪乃涛知道这个人,他是四川泸州汪氏的族长。一个事业有成,热爱生活,义胆兼备,敢说敢干,雷厉风行的家伙。
大概是在2007年,这个人做出过一个让族人望尘莫及且轰轰烈烈的举动,撼动了许多本家,包括与他素不相识的汪乃涛。这个人就是四川泸州的汪杰,一个人捐资拿出40万元来用于泸州汪氏修谱。当时汪乃涛想,一个对自己家族事业那么衷心的人,一定是集大爱于一身的,感情丰富的人。
然而,汪乃涛依然不明白,这个汪杰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职业,他的年龄,他的经历,他的一切一切在不事张扬的过程中,常常给人感觉有一种意料不到的震撼。
特别是在与各地宗亲们QQ 聊天的时候,汪杰很多情况下应该在潜水。很少见他在我们云天雾地的夸夸其谈中冒泡。即便是出来,也是一闪而过,只几个熟悉他的人明白他的到来,所以他并不引人注目,知道他的人也就寥寥了。
汪杰是连夜来到灾区,安全的将6名重伤病员及家属转移到成都陆军总医院进行抢救。紧接着在20天的时间里,他一直忙碌在救灾的前线。为灾区拉救援物资,从医院转移重症病员。做一切他能做的工作。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在这个战场上,闪烁着每一个抗震救灾自愿者的善良,勇敢和人性的光芒。在这个时刻,用任何语言来表达都是苍白的。
汪杰以一个退伍军人的实际行动告诉了大家,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其实这个时候,他的家也遭受着地震的重创。汪杰说,他知道家里的事,可是和震中比起来不算什么,暂时不用管他。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多难兴邦在地震这个现实中凝聚起来。地震牵挂着全国各地人民,汪家大院的汪氏后裔在这个时候同样把热情,关爱洒向灾区人民。
此时,身在灾区的四川本家在自救的同时,用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面对着灾难。当通讯联络经抢修之后正常化的时候,他们开始和各地本家报平安。这让牵挂着他们的各地本家放心了不少。
在四川地震发生的这一阶段,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汪乃涛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在牵挂,牵挂什么也不知道。尽管弟弟汪乃溢在四川工作,因为通过了电话,知道弟弟没有什么大事儿。可是几天来还是睡不着。每当看到灾区山崩地裂的电视报道,汪乃涛的心就揪在了一起,这一阶段,全国各地的人们恐怕都是这个心情。汪乃涛写了一首诗,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诗的名字叫《写给青天》:
巴山蜀道,
曾经是,
李白笔下的,
一道美丽的风景。
千里江陵,
也曾是娇娆的象征。
问青天啊!
你怎么把,
这么美丽的画卷,
撕成碎片。
用一怒,
带给汶川秦岭,
山裂地动。
我恨,
你的不公!
你可知道,
这片大地,
这些生灵,
也是你怀里的子婴。
我叹,
不能上天,
在云霄里与你论争!
就让事实来撼动。
撼动你冷漠的心灵。
你听。
举国的殇号。
还不能让你动容?
在灾难当头,
中华大地已经是,
众志成城。
你的考验,
越来越让我们,
懂得了真情。
你看,
拿枪的手,
拿笔的手,
拿锄头的手,
拿手术刀的手,
他们在自救和互救。
废墟边的人们,
在用坚强维护,
他们的尊严。
他们用,
歌声的鼓动,
和泥石流抗争。
他们用,
生命的坚强,
和你的余怒抗争。
都说,
割不断的是亲情。
如今,
不是亲情胜似亲情。
善良的老乡,
从四面八方赶来,
为的是拯救,
残垣里的兄弟姐妹,
用永不言弃的信念,
创造生命的奇迹,
在奇迹中再创奇功。
青天啊,
再不想对你说了,
你该听得听了,
你该看得看了,
现在只希望你保持沉静,
在沉静之中,
重新审视你自己的冲动。
诗也不能安抚汪乃涛难以平静的心灵,他很冲动,很想像本家汪杰一样,用行动到灾区亲身参加抗震救灾的活动。
当四川灾区的抗震救灾活动从无限激情中回归到理性的时候,汪乃涛忽然接到建委主任的一个电话,要他协助市政府去四川参加对口援建办的筹备工作。汪乃涛一阵激动,马上赶到市政府和建委主任见面商谈具体事宜。
建委主任把汪乃涛引荐到市政府秘书长跟前,交待了一下任务就急着开会走了。
秘书长姓贺,是对口援川建设前线办公室的总指挥。前一阶段,组织全市各个单位进行抗震救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根据国务院新一轮抗震救灾的政策精神,各省市每年要拿出财政收入的1%对灾区进行对口支援。
汪乃涛的任务不重,就是到援建的对口乡镇考察灾后房屋毁损情况,拿出重建意见。还有就是给援建办的工作人员选择一个安全可靠的办公居住场所。这些问题不是个难事,汪乃涛痛快地答应下来。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汪乃涛一行乘着越野车,踏上了前往四川的行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