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会员
维木有本,维水有源,人之本源,实维祖先;念我汪氏,徽歙婺源。
- 积分
- 7313
|
发表于 2013-9-23 19: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2000年再修支谱序
在千年世纪交替之际,我汪姓年龄较大的人们,大多希望把东晋成帝咸康二年,三十五世祖淮安侯汪旭支持编修的汪氏族谱再次续修至今。作为我汪姓族人档案,以便后人把他当成一面镜子,学习前人勤奋爱国爱家的品德,摒弃邪恶,为社会主义祖国的两个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汪姓实为姬姓,西周建国之初,武王姬发封其弟周公旦建鲁国,因周公旦要辅佐成王,故命其子伯禽建鲁,传至鲁成公次子,生来手中有“汪”字纹故名汪。周定王17年(公元前589年)封为汪侯,食邑颖川。汪侯为汪姓一世公。
三十一世文和公因北方战乱,携族南渡,孙策封其为会稽令,为汪姓江南始祖。四十四世华公隋末保有歙、宣、杭、睦、婺、饶六州,称吴王,唐封越国公。唐永徽年间,庙祀在歙乌聊山,宋淳熙年间在休宁古城岩等地,纷建汪王庙,每年3月28日在汪王生日时举行纪念性庙会。
我七十五世祖潜公,大明洪武初年(1368年),随父来古阳国都城定居。从王汝寿教授所写的《沂滨阳都起卧龙》中,阳国是伯国,周公东征时建立的姬姓小国。汪姓来自姬姓,这可能是潜公父亲带潜公来阳都定居的一个原因,当时潜公弟弟桂公在安东卫石臼所一代驻守海防。据清康熙年间《沂水县志》记载,建文二年己卯科,潜公得中举人,皇封鸿胪寺鸣赞,即朝廷礼仪官。建文四年“靖难之变”后,潜公回到阳都,桂公也在石臼所一带的汪家台(即今天的日照东港区石臼街道汪家台村人)定居下来,几年后,潜公随父回徽州婺源省墓,父卒,葬于祖茔。潜公守孝去丧后复归阳都定居。
潜公回阳都后以耕读为本,繁衍生息,人户不断增加。至明朝中期,老二支前井一支的八十一世澄公迁居平邑柏林汪家坡。再到清雍正年间水灾后,又迁到铁山、岳庄、岸堤的艾山后、汤头南边的王家五湖、沂水道托乡的小店子、郯城褚墩的永安等地,特别是1927年前后土匪蝗灾相继为害,人们不堪忍受,很多人迁到东北谋生。
没有迁走的人们,在漫长而艰辛的岁月里,继续生息繁衍,有很多人的品德值得后人学习。象九十世美靠、美严、美忍公,一生勤劳节俭,财富年年增加,终于过成比较富裕的家庭。八十九世定一公、九十世国贞公勤奋学习,热心教育,学生有的做了县官,在处理案子时,案中的一方重金聘请国贞公找学生为其说情,国贞公为让学生秉公办案,婉言谢绝重聘,表现出一身正气。九十二世沾泽公,在抗日战争初期,日本鬼子委任他为乡长,他坚决不干,在附近村庄躲藏数月,后到济南谋生,表现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气节。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我汪家庄一带的人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军、参战、支前。在美谦、佃升、念奎、立金、念科等人的领导下,坚持河防,同日本鬼子、汉奸、国民党匪徒进行了顽强地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敌人,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有:贯富、兰贵、西川、宗川、振喜、法运、善法、庆余、念贵、庆来、孝学、孝礼、念法、宝昌、宝山等十几人,他们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一九四九年建国前后,在贯杰、宝生、念中、振汶等人的领导下,无论是发展生产还是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等都走在前面。
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大力发展生产,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不断浅见。象汪立志在改革开放的有利形势下,带领部分农村剩余劳力,闯东营、包工程,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业,使跟随他搞劳务输出的人们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有的盖起了新房。同时汪立志等人也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沂南县第三建筑公司,即广厦公司。
从清光绪19年(1893年)到2000年又传四世,从得姓到2000年已传九十八世。
恳切希望每个族人记住自己的世数,并且告知子孙后代,代代相传记住世数,耐心教育后人,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提高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使我汪姓族人同整个中华民族的人们一样兴旺发达繁荣昌盛。
九十四世 润有,九十五世 振修 谨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