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争论后的想法
时间真是宝贵的,我抽出一点“不务正业”的时间也是不容易的,但总是被一些无聊的争议所困扰。 本人参加工作已经三十年了,在自己周围的工作环境中,从来都很注意自己周围环境的和谐,都是已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别人。所以,有了好的回报,上下左右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 有时候的宽容就是迁就,也就是说必要的迁就有时是应该的,但也不能迁就过度。面对明显不合理要求,就迁就吗? 关于《陇西汪氏家族研究区》的设立,在《说明》中我已有了交待: 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3421
后来就这个问题我还发过帖子说明过:(大家可以看一看) 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3964
对自己家族过去的研究,要有个前提: 第一,一个家族对过去的研究考察,或者说要寻根问祖,必须首先要了解自己家族的祖籍地、祖宗之墓地,包括每个分支的迁徙之地、始迁祖等。这是最起码的。家族的祖籍地、墓地就是一个家族的圣地,这一点是不能有丝毫含糊的。就是不能够忘祖! 第二,对于一个家族历史上留下的称谓,同样是重要的,是不能随意变动的,那是历史的印记,是时代赋予那个家族的符号。这些“印记”或“符号”,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如果以“今天的研究”为由,而随意改动,那叫尊重历史吗?那叫对祖宗的尊敬吗?我想那就是随意篡改历史,也是对祖宗的不敬。那不叫研究,叫篡改。那是对祖宗最大的亵渎。 这两点是不矛盾的。但许多家族出现过祖籍地和历史上的称谓不一致的情况时,恰恰说明这个家族在那个历史时期发挥过特殊的作用,肯定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比如,为什么那段历史上这个家族可以有这个称谓,同一地方的另一些家族没有这个称谓呢?)
从所见的诸多碑志看,陇西汪氏从第二世德臣起,就自称是陇西人。这些称呼是 “巩昌陇西人也”、“陇西人也”、“襄武陇西人也”、“巩昌人也”等等。 仅从第一代到第三代中就有六人被加封为陇西公。 汪世显:世祖中统三年(公元1262),追封陇西公,谥义武。仁宗延祐七年(公元1320),加赠推忠协力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迫封陇右王。 世显长子忠臣:元贞二年,封陇西公,谥忠让。 世显次子德臣:中统三年(公元1262),加封陇西公,谥忠烈。是为第一次加封。德臣官爵最终加封至“推忠翊运宏略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忠烈陇右王。 翰臣:殁后追封陇西公,谥襄毅。 清臣:事迹不详。据《忠烈公碑);“清臣,率巩昌。”《元史》世显传载官至“四川行枢密院副使”。《汪谱》卷三清臣小传云:追封陇西公,谥忠敏。 惟易:其官至便宜副都总帅,追封陇西公,谥桓敏。
根据以上的资料看,我觉得称为“陇西汪氏”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说明该支汪氏家族在那段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那么,所有对这支家族和那段历史研究的都应该放在这个研究区中。可以有不同观点在这里交流,研究区就是相互交流的地方,相关信息也放在这里,完全没有必要另开设一个地方。 如果真有必要,我放弃我的观点,尊从别人意见,把冠名改了,只保持这一个地方。我决不会再坚持我的观点。这主要是为了减少一些无聊的争议。
再想起过去曾经发生过的“苗裔事件”,真让人哭笑不得。我本来好意把“苗裔”的帖子从《汪吧》转载到《汪氏宗亲网论坛》,我没有对该帖做任何评价,有两位本家对帖子的内容提出一些疑问,这本来很正常。但“苗裔”把我也骂了一通,说我“另有所图”。其实大家都知道,我图什么呢? 现在看来,我必须转变我的观念,少坚持,多敷衍了事。来了凑凑热闹,多干点自己的正事。因为现在《德清汪芒氏文化研究会》还没来,如果来了还不知道又要发生什么事情。浙江德清非常想利用这一点来开发旅游业,以吸引特别是汪氏家族到此寻根问祖、旅游、投资,作为一个经济增长点。而我确写过一些否认“汪芒氏”是汪氏始祖的帖子: 如,《在上古时期江南有个汪芒国吗?》 《夏朝没有一个被派到江南去的防风氏诸侯,商朝也没有一个汪芒国》 《关于禹和防风氏》 《汪氏并非来自于防风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