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汪传贵 于 2018-8-31 21:30 编辑
汪姓渊源流长,上溯至春秋时期,距今已2700多年。续修祖谱,寻根问祖,都是每位族人崇祖敬祖,光耀家族的功德之举。我平时很少接触、阅览家谱,今年上半年,因搜寻多年关注的原汪家岭(现斜川公园)迁葬中,黄泥岭汪氏其中一脉早年迁徙的资料,才借故简单翻阅了下家谱。其文意外得到本市族人汪辉的浏览和关注,彼此便开始有所交流。德辉告知我他在宗亲网上发了一些有关家谱的帖子,针对庐山市(原星子县)汪氏是否有由63世“革公”繁衍而来,有些网友列起了不同看法及存疑。对于其家谱中世脉的来龙去脉我似乎从没产生过疑问,这一问也引起了我的琢磨及好奇。
不久前德辉来到我处,并带来了一些收集的汪氏有关资料。论辈份他高我二倍,而对于一位仅90后的年轻“长辈”,竟如此专注于家族家谱之事,在这年代也许真的难能可贵,很出乎我的意料,从内心我为他的敬业和执着而欣喜。于是,我也试着顺藤摸瓜,根据家谱及汪辉(九江德鑫)、网友九华星云等交流资料,绞尽脑汁的搜寻及整理着有关我们庐山市汪氏与“革公”那段千丝万缕的缘脉。 从2008年续修的《星子汪氏宗谱》及越国公世系图表显示,星子汪氏为44世越国公七子爽公后裔,传至56世道安公(为婺源始祖),生(次子)57世濆公,生(次子)58世中元公(为婺源大畈始祖),生(四子)59世敬逢,敬逢生(三子)60世延年,延年生61世惟静,惟静生62世希公。希生63世“革公”,字信民,由婺源迁临川,为临川汪姓始祖。“革公”生三子64世英析、英杰、英荣。 而今庐山市(原星子县)汪氏则是由64世英析、英杰开始分脉(英荣后无记载),至70世后支脉有71世贵一、贵二、贵三、贵四、贵五、贵六、贵荣、贵炯、贵显、贵华、贵兴、贵发、贵七、贵九公,从此延脉至庐山市(星子县)周边各地。如县城黄泥岭自贵显公、欧阳畈自贵炯公、隘口仕林华林汪氏由贵三公等。
一、星子革公是否为希公支脉
祖谱对63世革公的来脉及星子汪氏的繁衍作了较为详尽的说明。“第63世革公,希公之子,名信民,生于大宋隆兴年间(1163-1164年)中绍熙辛亥省元寿登七旬,晚好吟咏擅风雅度西江诗派图中之一,尝谓咬得菜根断则百事可为选入理学与陈师道林敏修辈廿五人为友 ,取尹氏生三子英析、英杰、英荣。赞曰:淡泊之情,菜根之味,特立两间表出庶类南省文魁西江诗派,清风千万流芳万载。翰林学士许衡拜撰,此系同婺源迁临川之始祖。”
而在星子汪氏续修谱序中,则表述有“北宋末年56世道安公自歙迁婺源;南宋绍熙年间63世革公迁临川。至66世嘉璲公于元世祖至元年间(1264)以科第出守大同路复补职南康,因慕匡庐之秀,紫阳之微与弟嘉珊公遂家焉”。此后,69世茂卓公主讲白鹿洞书院,因避元末之兵乱,与兄弟等遂籍南康而定居。自66世璲、珊公补职南康,到69世茂卓公主讲白鹿书院时与众多兄弟迁徙星子,成为星邑、九江等地大望族。
从此汪氏宗族在星德九地区繁衍生息,兴家创业,不仅人丁兴旺,而且人才辈出。
上述可见,家谱谱序中对星子及周边汪氏的繁衍由来表述含糊及矛盾。如世系图表等中清淅载明,星子汪氏由64世英析、英杰公起而分支繁衍星子周边各地。而谱序中则将“星子汪氏宗族在星德九地区繁衍生息,成为星子地区之望族”,阐述为“革公之曾孙,嘉璲公补职南康府(1376年-1913)因慕匡庐之秀,紫阳之微,携兄弟嘉珊等定居南康(星子县);再后有69世茂卓公主讲白鹿洞书院,与兄弟等遂籍南康而定居,而才有星德地区汪氏的繁衍?然而,嘉璲公是英杰公之孙,子斐公之子,谱系显仅繁支71世贵兴、贵发、贵七、贵九公之脉;而69世茂卓公之脉仅限为贵一、贵二、贵三、贵四、贵五、贵六公,何谈是星邑及九江地区汪氏繁衍之脉呢,另谱序中也未载明嘉璲公及茂卓公由临川还是何地而迁至星子?
如果星子汪氏由嘉璲、嘉珊,茂卓公繁衍而来,那谱系中列举的其他支脉又从何而来?而从谱系中,自64世英析、英杰公以下支脉,其字辈全部高度对应吻合及一致,似乎可印证庐山市(星子)汪氏源自同一支脉毫无疑义。
星子汪氏自44世越国公至56世道安公,又是否有由62世希公---63世“革公”支脉接续而来?还是由57世源公(临川始祖,腾桥人),或57世愤公--中元公(婺源始祖),或58世中立公而繁衍而来?近来却在汪氏通谱及一些家谱资料中出现了意外的存疑和争议。
二、多位“革公”年代不一之疑
1、汪氏通谱对革公记载为中立公之长子。据通谱资料:57世濆公生中参、中元、中立、中高。58世中元公生于唐僖宗光启三年丁未(887),中元公四子──59世敬逢公约生于后唐明宗长兴年间(930—932),敬逢次子── 延贵公生于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壬子(952)。58世中高公约生于唐昭宗龙纪元年已酉(889),中高长子── 程公生于唐哀宗天佑元年(904)。58世中立公应约生于唐僖宗光启四年戊申(888),而临川始祖---59世革公系中立长子,约生于后梁年间(907—923),生子二──延广、延舜。 2、 据临川方志记载:与饶节、谢逸、谢薖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的汪革,生于熙宁四年(1071)。字信民,号青溪,江西临川腾桥人。哲宗绍圣四年(1097)进士,四十岁时(1110)卒于任上。(但其祖脉不详)
又据临川祖谱69世汪革资料,汪革(1070-1143年),南宋名人,字信民,江西临川腾桥人。他是56世道安公长子源公、60世知古后裔、67世叔献公之孙、68世房公次子。生子六---呈、常(一名大经)、三六、三九、梅、资。他曾任三教授,为南宋江西四才子之一,著有《菜根潭》。汪革生有六子,其次子汪大经(常), 字淳夫,江西布政司,嘉靖己丑科进士,亦为大儒也。
3、在婺源派道安公考证系谱及资料中,59世敬逢,乃中元公(大畈始祖)四子,字元礼,行七。宽厚好贤,性识高远,啫学好施,殊得人心。宋太祖兴五星聚奎,乾德四年因题名公为常山教瑜。妣曹氏,公卒葬岭南蓝田坑,妣卒葬隐陀伏鹿形。生子四 ──60世延祚、延贵、延年、延之。延年生子——惟静公,61世惟静生子二----62世尚公、希公。尚公生子一:许巡(汪禄岭)。而希公及后脉世谱均无后续记载?
而从汪氏通宗世谱等资料显示,惟静公次子、62世希公生子三——许华(迁汪禄岭)、公京、公省(迁马金汪山达埂),为开化马金汪山始祖(由大畈分迁),但并非讳革字信民。而自许华、公京、公省一脉,在其谱中也显示着多代无后续修?
4、九江星子谱载:63世革公,自56世道安公、愤、中元、敬逢、延年、惟静、希公至革公。革公生于大宋隆兴年间(1163——1164),名信民,希公之子。中绍熙辛亥(1191)省元,寿登七旬,晚好吟咏,擅风雅度,西江诗派图中之一,尝谓“咬得菜根断,则百事可为”选入理学,与陈师道、林敏修辈廿五人为友。娶尹氏,革生三子 ── 英析、英杰、英荣。此系同婺源迁临川之始祖。
从通谱、临川方志及九江星子家谱等资料可观,以上几处所指“革公”:一位是通谱记载56世道安公后,58世中立长子59世革公,后梁年间(907—923),生子二──延广、延舜,称为临川始祖;其次是临川资料有一位为56世道安公后,57世(长子)源公至60世知古后裔、65世丕公后裔69世革公,生于熙宁四年(1071),字信民,号青溪,江西临川腾桥人,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再次是九江星子谱载:56世道安公后,(次子)57世愤公--58世中元公--62世希公子--63世革公,生于大宋隆兴年间(1163——1164),名信民,希公之子,生三子 ── 英析、英杰、英荣,此系同婺源迁临川之始祖。这三位“革公”,分别源自不同世系年代,有自57愤公--58世中立公之子,有58世中元公---62世希公之子,有自57世源公支下。两位字信民,两位属临川始祖,一位临川腾桥人。通谱革公与临川资料革公两者相距164年,临川与九江谱载两位革公相距90多年,而通谱与九江谱两革公则相距近256年。
从以上有关革公的资料及信息,庐山市(九江星子)汪氏宗谱中63世“革公”,无论与汪氏通谱还是临川、婺源等宗谱上“革公”信息及年代都不吻合,且相互矛盾,似乎很难与“革公”牵连。这或许可以说明通谱与临川所指两位“革公”不是同一人,而庐山市(星子县)的“革公”则难以成立。
至于各地宗谱出现同样的“革公”,可能一是由于早年战乱等因素,各地家谱的流失及断修,以至在后续修谱时,而凭借“革公”北宋江西才子之名气而相互转抄接录;二是至于有“自66世璲、珊公补职南康”及69世茂卓公主讲白鹿洞书院,与兄弟等遂籍南康而定居,如确属由临川等地而迁入南康(星子)繁衍之说,又是否为中间插修呢?因为谱系所载英析、英杰、英荣公如不是中立公或临川源公--“革公”支下,就应均来自婺源谱系中元公--希公支脉;三是早年续修宗谱时因抄录错误所致。因从现今续修的家谱中,也看出有些原有繁体字等至今难辨而未有更为简体字,仍照旧版抄录,因而极易产生误读、误录。
庐山市(原星子县)汪氏64世英析、英杰、英荣公究竟由那支祖脉接续而来?综上所述分析,我认为自56世道安公--(次子)濆--(次子)中元--(四子)敬逢--(三子)延年--惟静公,由61世惟静公之子62世(尚公)、希公分支而来可信度较大,但还应借鉴婺源道安公世系谱进行对接及详尽考证作结论。而是否存在62世希公至63世“革公”一脉,的确存在众多无法释解之疑。如因“革公”支脉而来,是从58世中立公一脉,还是由57世源公一脉而来,还是56世道安公至63世希公支下果真另有一遗漏的“革公”?这一切都只有找寻到64世英析、英杰、英荣公究竟对接那支脉系才能见分晓吧。 因本人对宗谱缺乏细致的研读,有些谱系难以明辨其连贯性,仅当出于好奇及抛砖引玉,愿能引起各位族人的共鸣、帮助及指正,早日让庐山市汪氏祖谱实现完美对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