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9564|回复: 1

徽州的谱牒文化

[复制链接]

14

主题

21

回帖

1万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249
发表于 2006-11-5 13:2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方静   来源:绩溪网 >> 徽学园地  走近徽文化   更新时间:2006-7-15

        徽州的谱牒文化,是一种雅俗兼容的民间文化。民间谱牒的出现,在于宗法制度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顺应了中原仕族名流炫耀门庭的心里。谱牒不是正史,是以记载家族兴衰,传达先祖信息,续继血脉香火,致力家庭伦理为对象的。随着徽学研究视野的拓宽,这些保留了徽州家族迁徙具体细节、展现种姓个案生活面貌、显示文化传统的谱牒遗存,成为我们窥测把握徽州经济发展脉搏的一个重要窗口。
        徽州宗权与政权合一,是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谱牒是这种社会结构的主要印记。徽州宗法制度,之所以发育得最为健全,表现得最为充分,散发的最为久远,其中谱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谱牒是宗族文化的载体,也是维系宗族、凝聚血统的一个重要表征。谱牒的出现,意味着徽州宗法制度 走向成熟。史籍上说,天子有玉牒,诸侯有年表,大夫有世家,庶人有谱传。族谱,即(祖)宗谱、统宗谱、家谱、世谱、世牒、支谱、房谱、家乘。谱与牒同义。在泱泱谱牒梳理下,徽州种姓群落的血缘纽带,编织得庞大而慎密,源远而流长。族谱是宗族祭祀的依据。祭祀文化,最早萌芽于人类原始的尊祖意识。大量徽州先民迁徙过程中的“聚族而居”,使得这种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和膨胀。他们最初只是不自觉地将中原一带形成的门阀思想,在脑中稍微作了残留。除了与土著山民的抗衡、争夺种族生存空间等因素外,聚居习惯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惯性作用。他们在虚荣背后,梦想保持过去在中原的那份荣耀,找回昔日逝去的辉煌。他们或者自比清高,自认血统纯正,以谱结网,不肯与土著“同流合污”。共同的谱牒网络,形成了共同的宗族文化,使人们完全陷入了“祖宗”的阴影之中。谱牒下,族人既共享先祖德泽庇荫,不时感受前人恩威的鞭策。宗谱点滴记载,能抽象出家族的精神,能体现出家族的性格,能总结出荣辱与得失,能溯源血脉支派繁衍的头绪,进而团结整个宗族派系,以求得永世万代的昌盛,是强宗固族的粘合剂。大儒朱熹说,三代不修谱,即为不孝。据此,族谱纂修,是完全合符儒教理论,顺乎正统思维,而且成为宗族管理的一种手段。有的谱牒,以皇帝圣训作为宗规祖训的依据,刊载于谱首,使谱牒成为维护皇权,保证法制实施的一个工具。对于聚族而居的徽州人而言,宗谱与祠堂,是两个联宗叙谊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纵观徽州下层社会,程朱理学之所以成为其思想的内核,宗谱意识的强化也是一种根源。徽州人对修续谱牒非常重视,甚至把它看作是为人立世之根本。这也是徽州谱牒文化发达的原因之一。“族之谱犹国之有史,国无史不立,族无谱不传。”(《盘川王氏宗谱·凡例》)将修谱与修史并列,并且认为宗谱是立守法、兴社义、出姓氏之统、彰祖宗之绩、传子孙之绪的大事,是宗族的大典。故一般而言,修谱自然应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徽州各地宗族有会宗统谱,有支系房派宗(祠)谱或分谱(卷)。一姓一族,有分有合,形成了完整的谱牒体系。清人赵吉士说:“千载谱系,丝毫不紊”,是对徽州谱牒现象最中肯的评价。
        修谱建祠,是宗族文化物质与精神两个有机的层面。祠堂包含着物质成份一面,而谱牒含纳更多的是徽州人的精神成份。正是这种令徽州后人激情奔放的谱牒,燃起了他们光宗耀祖的熊熊之火。正是传宗接代的思想,鼓舞成就了它的谱牒文化。徽州人一生追求,既简单又复杂,为的是死后在族谱上留芳百世。这也是徽州人为之奋斗之所在,更是徽商学儒倡修族谱之动力。徽州民间谱牒之风勃兴,应归功于北宋文豪欧阳修、苏轼。他们开修谱之先,并成为当朝后世谱牒体例的范本。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这种修谱举止得到封建官宦的首肯。在程朱理学之风的助长下,徽州社会修谱之风愈演愈烈。明朝嘉靖年间开民间祭祀之禁之后,又把这种风气推上巅峰。在儒风鼎盛的徽州,明清中举及第诸多,官宦名人林立,加之富有徽商的崛起,和希望荣耀远祖的虚荣心理,纂修族谱者大有人在。或藉此作为动员家族创业奋发图强的动力,或藉此作为增强宗族团结的理由,或藉此作为炫耀门庭光大门楣的资本。一般而言,族谱二三十年修一次,且需耗费一定的人力财力。因此,需要全族的同心协力。事实上,大量编纂族谱的前期资料积累工作,均是祠堂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由祠堂的礼生来完成。祠堂设有“添丁册”和“死亡册”,详细记录了本族丁男的出生年月、姓名、官秩、功德等内容,以便日后之用。从已发现的大量谱牒来看,作为全族重要的典籍,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序文(言),着重简介修谱缘由,本姓姓氏来历,大致宗族之源及重要开族历史。请当朝名士或本族名人作序。这已成为修谱惯例。2、凡例。是族谱的纲领。主要陈述修谱对待史料取舍的原则。对本族支派现状记叙的原则。对存疑或开族支派现状所持的态度。3、宗派源流。论证宗姓始祖的血统源渊。始迁祖定居开族以及散移迁居的情况。4、本宗支世系表。认定本宗派一世祖的依据。本族派系繁衍的世系。列入族谱的史实,除了宗祖的名字、字号之外,重要性人物的官衔、业绩、著作、功德等,也是族谱的必记内容。5、族规祖训。这是每一族谱必录的。6、像赞。对有功及有德行先祖的谥美之词。7、义田、义庄、义学等族产的记载。如绩溪宅坦汪姓宗谱还包括谱说、诰敕、文苑、佚考、邱墓、内传、村图、善行和男女排行等。
        谱牒,是徽州民间书写历史的一种方式。盛世修谱,这成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惯例。纵横交错的民间谱牒,如纷纷花絮,在反映望族兴衰的同时,也粗犷地勾勒出徽州社会的社会动荡、人口迁徙、社会繁荣与衰落的轮廓概貌。正是众多新安大族名族的宗族史,翔实了徽州区域的流年岁月。谱牒虽不是正史,但可弥补正史之不足。谱牒也不是野史,透过大家族小家庭记载的林林总总,可以看清百姓的社会心态和贫民生活。徽州人居环境,最基本的特征是宗族自治。谱牒是徽州宗法自治体系设计的“软件”。没有谱牒,如同无源之水,一族之长难以确定,宗族的权威就树立不起来。没有谱牒,滥竽充数的“族人”就无法判明,大量的族产就会分化。没有谱牒,长幼秩序就会紊乱。谱牒修撰,有着由自发而转向自律的漫长过程,以致后来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传统。宗族启动修谱最直接的是为了“明世系”。明世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后之子孙知其所自,寇婚丧祭之会,喜忧庆吊,尊其尊而长其长,老吾老而幼吾幼,亲亲之义,循循有秩,礼义之风蔼如也!(程通:《贞白遗稿》卷2《陈氏宗谱序》)”宗法体系的建立,其核心是儒家的伦理。而强调后儒伦理规范等级的基本依据,恰恰是既通俗又简单的族谱。因此,徽州人修谱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用儒家的思想来维持尊卑等级秩序,加强宗族内部的人际规范。休宁人汪大章就曾说过:“家之谱犹国之史也,国之史所以记其圣君臣制作辞命之典实,家非谱不能记其人之贤愚不肖,孝悌忠贞之美恶。”有了族谱,就可使嗣后观谱者“忠于君、孝于悌、慈于幼、别于夫妇、信于朋友、睦于乡党、学于明师、发奋于青云之上,以光前裕后(《梅林汪氏宗谱》)。”族谱被徽州人看作是十分神圣的物件。不仅可以使族人得到一种心灵上的慰藉,而且让他们的生活有了奋斗目标,有了努力方向。从编纂、作序、刻印、保管、核验族谱的谨慎中,我们可以看出,徽州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对于一些名门望族的谱牒,有的请官府盖印颁发,有的编码标号,以防冒牌。每年,对于保存族谱的人而言,必须将族谱拿到祠堂中应验。如有破损、污垢、虫咬或丢失等,被看作是对祖宗的不尊,要受到严厉的处罚。徽州程氏宗谱规定,毁坏宗谱者,要从族谱除名,生不得入祠,死不得入墓,并罚银二十两。也正因为如此,徽州谱牒文化,才未被历史所湮没,得以流传至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3851

回帖

8万

积分

天使

你我是音符,相逢一首歌

积分
85373
发表于 2006-11-19 17: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家族史也是历史发展史,南方人比较重视,也是一种人文情结的表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