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5097|回复: 4

呵护文化。。。

[复制链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5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6-10-31 04: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文化遗产的关注突然想起了呵护一词,在网上查了下,同感的真不少,一起发上来与大家同享。。。。





  像白先勇那样呵护文化宝贝



--------------------------------------------------------------------------------
中国台湾网 (2006年06月08日)


  公元2006年6月10日,古老中国迎来崭新的“文化遗产日”。从今以后,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都是“中国文化遗产日”。这是文明的守望,守望着中华文明。

  在广义上,一百个人有一百个“文化”。与“形而上”意义的文化概念不同,有一些实体的文化遗存,就是毫无争议的“文化”。随着首个文化遗产日的到来,《文化遗产日特别展览——国家珍贵文物征集成果》6月5日在古老的北京开展,展出百余件失而复得的中华古代文化瑰宝(见新华社6月5日电)。些许年来,我国政府已花费2亿元征集海外遗珍,比如上海去年以450万美元购回了《淳化阁帖》,弥足珍贵。

  不好消息也不少,比如有报道说,中国戏剧界惟一的国家二级机密——川剧“变脸”绝技,被个别贪图钱财的演员私下向国外传授,并已流传到日本、新加坡、德国等地的娱乐场所;有网友直斥泄密者为“艺术汉奸”。与这样的个例不同,有一种行为很普遍,那就是祭起“保护”的旗帜,进行“文化遗产”争夺战,争名人故里、争“针灸鼻祖”、争传说的归属,其实质都是狭隘的利益之争(见新华社6月5日电)。从炎帝到老子孙子;从司马迁到董仲舒、从王安石到袁崇焕,这些有归属争议的历史人物,到处都在争着说是自己这地方“下的蛋”;梁祝故事很动人,“梁祝故乡”于是一下子就冒出10多个。个人偷卖变脸绝技、集体纷争名人故里,本因只有一个字:钱。面对文化,钞票是一个很吊诡的东西,征集遗珍、购回国宝需要钱,偷卖绝技、争做故里为了钱。“文化遗产日”总不能变作“文化筹钱日”吧?

  “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是“文化遗产日”的主题。其实是应该把“守护精神家园”搁在“保护文化遗产”前头的。于是想起了白先勇和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今年4月18日开始,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再次在北大公演。一年前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大首演时,就一票难求,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同时也开启了《牡丹亭》在内地几十所高校火爆巡演的盛况;而在登陆北大之前,该剧就已经火遍了两岸三地甚至海外舞台,上座率惊人,好评如潮;青春的版本,青春的故事,青春的舞台,青春的演员,在这人间四月天,更显得青春荡漾、春意盎然。“牡丹亭上三生路,一往情深逾死生。幸有才人作笔,死生至爱遂鸳盟。”白先勇领军筹划美得惊人的青春版《牡丹亭》,倾入了他多年的心血和挚爱的情感;正是他以“守护精神家园”的品格,为这出四百年的昆曲老戏成功注入崭新的青春气息;这也是两岸三地艺术家们保护文化遗产的经典之作。

  作为中国传统剧种,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作为“昆剧之母”的《牡丹亭》,却由于种种原因濒临雕谢。如今大投入、大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能够梦回神州,是昆曲的大幸。《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因爱而死,又因爱还魂,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何尝不是“因爱还魂”的呢,她“华丽转身”的美丽身躯上,熔铸了白先勇的拳拳之心和眷眷之情;如果说50年前昆曲《十五贯》晋京连演47场,是“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话,那么,今天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则是“一出戏刷新一个剧种”。先勇之“先勇”,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真正守望、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真正保护。

  英国批评家马太·安诺德曾说:“人类以人类的精神,在不断地增加自己的力量、不断地使自己的智慧和美好成长起来的种种活动中,寻找着自己的理想;要达到这种理想,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助力,这就是文化的价值所在。”文化是为理想、为精神的,文化不是为急功、为近利的。像白先勇那样呵护文化宝贝,才是保护我们文化遗产的正途,因为那里头有着文化的理想、文化的精神、文化的灵魂。(徐迅雷)



  (来源:红网)

                                    编辑:秋风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5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1 04: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设立“文化遗产日” 呵护民族的血脉之根

--------------------------------------------------------------------------------

2006年06月13日 08:46  东北新闻网




   6月10日,我们迎来了首个“文化遗产日”。各地广泛而隆重的纪念活动,让人们记住了一个不断出现的主题词“文化遗产”。而数日前发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是吸引着人们关切的目光。
   从设立“文化遗产日”,到10大类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布,表明了我们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危机意识和文化自觉。它们从文化的层面提醒我们:在经济发展下的社会转型期,必须倍加呵护传统文化,倍加呵护先祖留给我们的珍贵遗存。否则,我们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有丧失之虞。
   这话并非危言耸听。多年来,我国“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大量文化遗产在人们的经意或不经意间消失了。由于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后人只能在书本里追寻那些美好记忆。
   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悠久的文化,是承载于千年文化遗产之上的。中国的名楼可谓多矣!为何仅有“四大名楼”声名远播?其吸引人之处,盖因各自鲜明的“文化符号”:崔灏的《黄鹤楼》、王勃的《滕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赋予楼阁以精神魂魄,历岁月而常新,行天下而不朽。可以说,有形或无形的文化遗产,正是延续民族“文脉”的最佳载体。财富理应包括文化财富,在蕴藏丰富的文化遗产面前,急功近利的舍弃和惟利是图的利用都会伤及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
   重要的是,不仅要理解遗产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历史文化含义,更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培育出新的文化之花。只有当“旧枝”绽出“新芽”,文化遗产才会有根基、有底蕴、有特色,也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社会文明固然需要新陈代谢,更新同样不能摈弃历史。文化的生命根植于社会生活之中,它依靠一个个具体的生命来承载。文化遗产所珍视的,不是简单抽象的文化之名,而是既丰富多彩又具体而微的社会实践。
   民族文化的瑰宝,发源和深蕴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辛勤劳动、艰苦创造的智慧结晶。换言之,文化遗产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保护好流传千百年的“文化瑰宝”,就是守住民族的血脉之根。从这个意义上说,努力传承和创造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和艺术,让非物质文化作为精神遗产的薪火生生不息、绚丽多姿——我们责无旁贷!
   “文化遗产日”过去了,时间永远向前。真正的保护,甚或是弘扬,是要让我们对于文化遗产的这种“警觉”,转化为广大公众“敏感”的保护意识和行动,转化为各地政府长期的制度性安排。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绝不能有一蹴而就的满足和懈怠。因为,只有当无形的文化传统开花结果,我们才能坚守延续数千年的创造力和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表达方式,才能在全球化的时代,使个体与民族的身份标识更饱满、更清晰。 ( 新华网-人民日报)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5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1 04:27:36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文化的“呵护”


来源:人民铁道报  |  时间:2006-9-29 13:04:25  |  作者: 人民铁道报


    前不久,在上海召开的第六届“文化讲坛”聚焦中华传统文化,并邀请了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布达拉宫、上海博物馆的主要负责人,围绕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展开了精彩的问答,这也引发了我的思考。这就是,在娱乐文化大行其道、大众文化成为主宰的当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并为之作出我们应尽的努力呢?
    我以为,对待传统文化,有效区分非常重要。老祖宗经过数千年时间检验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的组成因素,虽然整体上应该大力肯定,但具体而言,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哪些能促进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哪些是“绊脚石”,我们应该做到有效区分。尽管“大浪淘沙”后的传统文化大部分是精华,是祖辈心血的结晶,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少量的糟粕混迹其间,使传统文化的成色打了折扣。我们放亮眼睛,对之进行有效区分,对有利于我们发展的精华大力弘扬,剔除易于产生不良影响的糟粕,才是合理的做法。
    相关部门应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做到正确规范和引导,使之为当下所用。传统文化主要是民族精髓的浓缩和凝聚,是中华文明精义的记载,饱含着历史的韵味,能从心灵深处拉近我们对于民族的亲近感。其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人们心智的启迪与塑造上,它能帮助人们廓清现实的雾障,求得心灵的“和谐”,这其实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观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传统文化将祖辈对于岁月沧桑的体验用适合我们体味的方式传承下来,作用于内,必然能内在地促进我们对于事物的思考,改善我们看待人生和社会的方式,使我们在精神及人格修养上变得圆润、和谐;作用于外,则能优化我们处理事物的方式,使我们减少偏颇。
    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社会的重要价值和意义需要通过最合适的方式作用到人们身上,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相关部门的规范和引导,包括使人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精华对于自身及他人、社会的有意义的方面,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对娱乐文化、大众文化的强势地位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压制”做出相应的策略性应对,等等。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的边缘地位得到改善,并为其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
    新闻、出版、网络等媒介部门对传统文化的有益扶持也很重要。众所周知,传统文化流传到当今社会的主要载体便是纸质媒介物,由于印刷技术的有限,祖辈们心血的结晶流传下来的只是少部分,因此受众面也就不广。而现在,纸质媒介物也不再是传统文化的唯一载体,网络、电子技术的大发展使传统文化的承载渠道得到了很大拓宽,对这些渠道的有效利用,无疑会积极极大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我们虽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些方式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出他们对于传统文化传承及弘扬的重要作用,这无疑需要加强。
    新闻的传播作用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也具有重大意义,无论是电视还是报纸,充斥其中的大都是大行其道的大众文化因子,而传统文化则经常被排斥在外。我们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必须对这种状况做出改观。
    在当下,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并为之付出艰苦的努力,这既是对祖辈心血的呵护,也是对后世子孙的负责。
    本报实习记者杨海成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3851

回帖

8万

积分

天使

你我是音符,相逢一首歌

积分
85373
发表于 2006-10-31 18:58:51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文化是特有唯一的,呵护是一项巨大持久的工程,提醒大家注意很有必要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3515

回帖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6-10-31 23: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姓氏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既要保存也要发掘。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