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坂桥一路上看到的村庄,风光很不错)
坂桥乡对之于婺源,就如同婺源对之于徽州。这里原是婺源的浙东乡,与现今的婺源隔着高高的浙岭,因此从交往方面来看,这里与休宁还方便一些,与婺源还困难一些。1949年5月,婺源解放,经皖赣双方协商,把浙东乡划给休宁,这一晃就是五十多年了,但这里仍然讲的是婺源话,我们到这里应当算是回到了婺源了吧。更何况,与我同行的查老师还有亲戚在坂桥乡的樟前村。
坂桥乡的樟前村近代出了一位有名的富商:汪松亮,解放后到了海外,经商有方,但他仍然记挂着家乡,有生之前,多次捐助家乡,去世后仍然通过他的子女不断地出资。在坂桥乡我们看到了他捐资新建的学校:汪松亮楼,在樟前村也有,从婺源的岭脚到坂桥的柏油路也是他出资修建的。不知他是否算是徽州的最后一代徽商,当然是传统意义上的徽商。
(村庄,小河)
从坂桥到樟前的途中,一路风景优美,但在天气上我们遇到了麻烦,天色不断地暗下来,转眼豆大的雨点就打下来了,虽然我们准备了雨衣,但这时已无济于事了,我们不得不进入一户村民家躲雨。我们与村民的沟通毫无障碍,因我们都说婺源话,村民也没有想到我们是从江西过来的。
翻过远处的大山就是婺源了)
经过梓坞,辗转到了樟前,公路一边是河流,一边是山,因暴雨的缘故不时地有小碎石从山上顺着山坡落下来。同行的老师要去看望他的亲戚。我们就在樟前停下来,我就在村口随处转转,身边跑来跑去的孩子说着婺源话打闹着,青翠的山、树林、小河,一切都与婺源无异。只是看到了开来的中巴车的牌照是皖J,提示我这是在安徽的地界。
浙岭下的樟前村)
看看天气没有转睛的迹象,而且可能还要下雨,我们就急急忙忙地上路了。从这里开始就是盘山公路了,弯急,路窄,沟深,因往来的车辆极少,公路缺乏保养,许多地方塌方,仅能容许一辆车通过。看来,行政上的分隔,使民间的往来也渐渐地变少,两个地方就会越来越觉得远了。婺源与徽州不也是如此吗?想象一下过去的徽饶古道,这脚下的浙岭,北上求学赶考的学子们,挑担的书僮,徽商们的挑担的商队,回乡省亲的朝廷大员,来来往往,何等热闹。而如今,婺源与安徽的黄山市,每天仅有两趟交通车往来,而与上饶、景德镇一天有十几趟中巴往来。这样使我们从距离上、心理上渐渐地远离徽州,直到今天我们需要翻动史书寻找徽州过去的辉煌。
我们翻过浙岭,回到了婺源,这时在山顶看到的浙源岭脚村)
翻过浙岭,眼前开阔起来,岭脚村就铺在山脚下,从高空看下去,确实漂亮,不愧是“中国最美的乡村”。但这时雨仍然在下着,我们已无心观景,冒雨拍了几张照片,就匆匆地下山了。
到了婺源这边,雨越下越大了,因为要到家了的缘故,我们顾不了这些了,让全身淋湿冒雨前进。到了一处避雨的地方,拿出手机一看,有信号了,这时手机再也不用漫游了,漫游徽州的我们也回来了。
(走近婺源的村庄,我们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