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固始汪德进 于 2016-4-22 10:27 编辑
固始汪氏 通讯〔网络版〕第〔 4 〕期 固始县汪氏文化研究会 二0一六年四月九日 〖本会工作动态〗
固始县汪氏文化研究会召开办公会议
二0一六年一月二十四日上午,固始县汪氏文化研究会会长汪连成主持召开了会长办公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有部分在城区的副会长、监事长、副监事长及部分办公室人员。会议首先听取了汪植川副会长关于2015年的工作汇报,与会宗亲一致认为,2015年的换届工作做的是扎实的,取得了预期效果:在联修宗谱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对外联谊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工作。汪连成会长就2016年度的工作提出了三点意见: 一是继续落实2013年9月召开的“续修固始县中华汪氏通宗世谱动员大会”精神,当务之急是抓好各乡镇、各宗支的采访登记工作。 二是要继续抓好分设机构的建设,抓好对外联谊工作,为联修通谱、筹建宗祠打好基础。 三是要继续办好《固始汪氏通讯》,多宣传汪氏家族的先进模范人物和创业成功人士,宣传正能量。 〔办公室〕 为了心中那个梦 ——记河南固始朕阳生态种养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汪本具 作者:林大爻 汪基秀
温饱,对于上个世纪很多人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小康,则是这些人遥不可及的梦想;富裕,在他们的眼里,好似海市蜃楼一样虚无缥缈。 理事长汪本具同志在办公室 曾几何时,汪本具就是这个人群中的普通一员。就是这个貌不压众、语不惊人、平凡的走进人群无法认出的人,不仅自己逐步的过上了温饱、小康、富裕的生活,而且还直接带动了身边的、家乡的“穷哥们”逐步实现了温饱、小康、富裕梦;不囿于此,多年来,汪本具同志在发展自己的事业的同时,一直把帮扶他人消除贫困放在心上,他所到之处,积极开展“以劳扶贫”活动,并向当地弱势群体捐款捐物,有力的促进了革命老区、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 中共河南省委秘书长李文慧〔左〕、中共固始县委书记曲尚英〔中〕与汪本具同志在合作社现场
一寻梦:少年怀奇志 班门露头角
一九七三年,汪本具来到这个世界。作为第三个儿子,他的出生,并没有给家里带来喜气,相反,他的父亲的眉头蹙的更紧了。生活在这个家庭,汪本具的处境也就可想而知了。童年和少年时代,汪本具饱受贫困之苦,立下誓言,将来一定让自己和家人都过上好日子。一九八九年,年仅十六岁刚刚初中毕业的他就决心外出闯一闯。父母心里那是一百个不情愿啊。汪本具说服父母,带着家里卖猪的钱,跟着老乡一块,涌进了务工大军的洪流去了首都北京,成了一个油漆工。 北京很大,很繁华,各种商品琳琅满目,高楼大厦俯拾皆是。汪本具没有心思欣赏这些,他忘不了父母怜爱不舍却又充满期待的眼神,忘不了家乡那一道道沟沟坎坎、一片片贫瘠的土地,每每想到这些,他就会加倍努力的学习技术。头两年,他几乎没有出过工地一步,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了。苦干的结果,就是他早早的出师,自己可以独立门户了。 获奖证书之一
一九九二年十月一日,是个举国同庆的日子。这一天,汪本具的装修工程部也正式开张。没有鲜花与掌声。汪本具一头扎进工地里,与他的50多位弟兄们一样,同工同酬、同吃同住……这一场景被一个有心人发现了。几天后,这个人主动找到汪本具,把一幢6层住宅楼的内装工程交给他。来人的一句话打消了汪本具的顾虑,原来他通过开业这件偶然小事,知道他是一个实干家,所以才这么放心大胆的把工程交给他。 汪本具获得的奖杯之一
就这样,汪本具“战战兢兢”地在合同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那年年底,当工程被有关部门评定为“优”时,两颗紧绷着的心也一下子放松了,那一天,他们举杯同庆,开怀畅饮...... 第二年,汪本具因工作出色加盟了北京住总集团公司。北京住总集团是中国五百强企业之一,具有跨区域、跨体制、跨行业、跨国经营的特征。在这里,汪本具找到了他的人生归宿。他以“融入大海”的精神,潜心学习,把自己锤炼成建筑业的行家里手和全能职业工人。不仅如此,在北京住总企业文化的熏陶下,他牢固树立了为“住”而立,兴“住”而起的发展理念,立下了“为生民安其居,为建筑立伟业”的伟大使命,初步确立了“立足北京,辐射全国,进军海外,回馈家乡”的发展战略,铸就了“精、严、细、实、好”的优良作风。 (获奖证书之一)
一路走来,他用了整整十八个春秋啊...... 十八年下来,他不仅个人成长了,成长为一个北京住总集团的优秀项目经理,而且他的建筑市场也成熟了,他承建的工程遍布北京及其周边的卫星城镇;他让家人过上了好日子,给家乡投奔他的亲戚邻居解决了工作。他的队伍也壮大了,从刚刚起灶的30多人发展到2000多人。他带领着的团队多次被河南省建设厅、北京市建委评为“先进企业、工会先进企业”。 他不仅实现了温饱梦、小康梦、富强梦,而且还带动了数以千计的乡邻过上了小康生活。仅他所在的姬公村就涌现了数位千万富豪、几十位百万富翁,家家户户住上了楼房不说,还有相当一部分村民在县城、在大中城市安家落户。 小康,对于这些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已经不再是奢望。
二追梦:情牵五湖四海 爱洒千山万水 仅有这些是不够的。随着解决身边贫困问题的完成,汪本具的视野突破了自我,跨越了地界,跨越了民族,要实现这一人生宏图,必须靠实力说话。于是,汪本具一边做大做强企业、一边致力于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山区群众的脱贫工作。 2010年春节刚过,汪本具就依托北京住总集团注册成立了朕阳商贸公司,迈开了他人生梦想的第一步。小卒过河赛大車,20年厚重的积淀,足以让汪本具在建筑市场有一席之地,也足以让他有了扶困济贫的底力了。迅速的,他立足北京、面向全国的“消贫”布局开始一步一步的铺展开来: 2012年,北京遭遇“7·21”特大雨灾,他亲自带领着自己的施工队伍积极响应北京市镇府号召与北京住总集团一起无偿参与房山区抗洪援建工程,不辞辛苦的坚守奋战在第一线,友好团结其他兄弟单位力争一周之内为受灾群众打造一座新城。并荣获北京住总集团颁布的“抗洪救灾显大爱,同心协力谱华章”锦旗一面。 山东济宁,是久负盛名的革命老区,尽管近些年经济发展较快,毋庸讳言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尚未摆脱贫困,汪本具在承建该市污水处理厂和供热厂等建设项目的时候,他打出了“专用本地工人”的招工启事。凭着这个特殊的招工启事,三年的建设工期,使数千闲居在家的农民得以脱贫致富。 贵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在承建贵阳地铁项目过程中,汪本具对该市的廉租房项目产生了兴趣。作为政府的福利性工程,廉租房的利润空间较小,投资大、周期长、收效甚微。很多人劝汪本具不要做本大利薄的生意。汪本具却不以为然,他从另一个角度说出了他的心里话:“看到了贵州的落后面貌,我就想起了我的老家固始县,看到了居住条件很差的少数民族同胞,我就想起了我的父老乡亲,这就是我想建廉租房的原动力”。正是有了这个愿望,他成了贵阳最大的廉租房建设项目的建设者,承担了50多万平方米的施工任务,使上万低收入家庭有了“安身立命”之地。 在革命老区甘肃平凉、海南琼海、河南许昌等地,无不留下汪本具为“以老扶贫”而留下的足迹...... 三圆梦:宜将剩勇追穷寇 回乡创业泽桑梓 其实,在汪本具心里一直有着这么一个情结,不管多么忙,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他念念不忘的还是生他养他的故乡啊! 2011年,他一次偶然的“探亲”,听说家乡的孩子们学习条件很差,夏天满头大汗,冬天手脚溃烂,很是心酸。这些孩子都是与他儿女一般大小,他便立刻为姬公村小学的教室装空调、并承担用电费用,至今依然延续。 2013年,他的回乡创业梦终于实现了。2013年金秋十月,汪本具放下千头万绪的工作,回到了他的老家姬公村。第一天,他来到传说中姬公庙的遗址,他没有烧香祭祀,没有顶礼膜拜,也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在心里暗暗许下一个心愿:哪怕是再苦再累,也要为家乡人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致力于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改进他们的居住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增加他们的幸福指数。 其后几天,他用脚步丈量了全村的山坡、丘陵、平地、川泽,拜访了一些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社会贤达,也走访了部分五保户、困难户和因病致贫、因教返贫的家庭。最终,他向大家道出了他的梦想:他要整村流转,把姬公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和文化旅游胜地。他要像开发深圳那样,珍惜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他要像建设北京新农村那样,建设自己的家乡;他还要把贵阳的廉租房建设的成功经验搬回来,让一些买不起房的弱势群体住上新房......他的想法获得了郭陆滩镇党委政府和姬公村委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受到地方多数群众的欢迎,土地扭转工作迅速展开。镇村协同,组织精干工作组,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使土地扭转得以短时期完成。于是,他请来了专家,对姬公村进行了科学的规划。把姬公村规划成产业园区、姬公庙文化旅游区等板块,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全方位进行精准“消贫”。根据规划组织施工力量,目前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开展。 产业园区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姬公创业园区。这是姬公村成功人士回归乡里的一个创业平台,但是其主题必须围绕“生态农业”“无烟工业”做文章,把姬公村打造成工业强村,以此带动固始农村经济的发展。 ——无公害优质麦.稻农作物高产示范区。对全村的宜粮农田进行整合,实现品种良种化、耕作机械化、田间管理智能化、除草防病生物化、产品有机化,让农民吃上健康的、绿色的食品。 ——无公害名优水果采摘区。充分开发丘陵、浅山地带,引进具有固始地方特质的果品品种进行栽种,作为对外开放的采摘园。 ——花木园林区。在宜林的荒坡地,发展花木园林,一方面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助推旅游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则作为一项产业来运作。 ——藕粉基地园区。在小沙河沿岸的低洼易涝地种植2000亩莲藕,除了满足当地群众的日常消费外,全部由合作社回收,加工成藕 粉,提高农副产品增加值。 ——农副产品加工区。重点建设藕粉加工厂、粉丝厂、粉条厂、畜产品加工厂、水产品储存库等,与全村所有的产业链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而使姬公村成为工业强村,而且都是无烟工业。 ——综合养殖区。把固始鸡、固始白鹅、固始黑猪和黄牛等养殖提到新的高度,建设一个500亩的综合养殖场,其中包括300亩养牛场、100亩养猪场,100亩的禽类养殖场。 ——饲料加工区。就地取材,利用农产品剩余物资进行饲料氨化青储,同步建设饲料加工厂,在满足本村养殖所需的基础上,面向社会,拓展市场。 千亩荷塘一角〔图/汪基秀〕
建设美丽乡村,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方面,汪本具的设想是:打算重修姬公庙,与“荷花山庄”、“修竹长廊”、 “小沙河风光区”、“采 摘园”、“垂钓园”等连为一体,形成较为完整的乡村旅游休闲园区; 重新规划居民新村区,全村将统一到若干个居住点,以美丽乡村的建设模式去建设,把居民住宅区建设成为“水、电、暖、气基本配套的住宅,普及使用沼气等新型能源,有供、排水设施,饮用水安全达标,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健全” 的新型社区;
上图:刚刚启用的合作社办公楼“荷花山庄”〔图/汪本玉)
逐步发展姬公村的综合服务设施:一块是村委会办公楼、村办幼儿园、村卫生室等群众办事、就医、受教机构,一块是事关群众生产与生活的公益设施,如自来水厂、大型能源供应站、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广场等。 截至目前,汪本具已经投资3000多万元,流转土地3500多亩,修建水泥路面18600多米,形成了“组组通”,沿路种植了数万棵香樟、桂花等风景树木;同时,对村里部分废弃的塘、沟、堰、久水田等进行开垦,复耕成良田320亩,配套建设一座小型水库,扩建一座老水库,使其面积增加了三成,达到了100亩,可以解决全村农田的灌溉之需。在此基础上,他大力发展莲藕种植,莲藕面积达2600多亩,形成了“十里荷塘”的壮观景象,开辟了高效农业产业扶贫的新模式。前不久,一个投资达100万元的村民文化活动广场也投入使用,姬公村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城里人的休闲生活。 不仅如此,仅2015年前八个月,汪本具在平整土地、修路开渠、莲藕种植等劳务用工方面,累计向姬公村村民发放工资700万元,全村人均增收3000多元。姬公村,已初步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开局。不日,一个集生态、文明、富足、健康、美丽、厚重于一身的新型农村行将在固始西南边陲拔地而起。可以想象,未来的姬公村的村民们,过的何止是温饱、小康生活,而是现代文明与乡村文明、都市生活与世外桃源生活的完美结合。他的终极目标就是圆家乡人民的一个共同富裕的梦想。 汪本具在姬公村扶贫工作的大胆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也赢得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和赞赏,七月份,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李文慧亲临姬公村,对汪本具推行的精准扶贫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其后,在全省扶贫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郭庚茂也对姬公村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点赞”。蓝图是美好的,投入将会很多,困难一定不少。我们衷心祝愿汪本具同志,愿他一帆风顺!
〖固始汪氏创业榜〗 汪 中 远 的 创 业 经 历 ——本刊通讯员:汪流海 汪忠远,一九六二年生,高中文化,固始县郭陆滩镇人,现为广东省东莞市国威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一早年求学经历 汪忠远兄弟有四人,其父为老大,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养活他们又改嫁给商城县李集乡的陈万海。一九七六年汪忠远一人回到固始县郭陆滩老家,入读镇四中。中学的这段时间生活全靠生产队每月十五斤粮食,一日两餐还难求温饱。每餐饭,主食是大米,主菜是母亲腌制的咸菜。生活艰苦如此,他没有选择放弃,艰苦的生活转变为图变奋发图强的动力。在长期不懈的努力下,在整个高中求学生涯中汪忠远的成绩都排在班级前三名。按照当时的成绩,他考上大学应该是没有问的。 汪中远同志在办公室 然而故事的剧情并没有按照他想象中的轨迹发展下去。高三那年,多数学生都被安排去下乡劳动了,这位朴实的青年也不例外。本来高三一年发的奋力冲刺变成了早出晚归的体力劳动,出生农村家庭的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切对于他求学生涯的影响。与此同时,城镇里的同学不屑于田间辛苦的劳动,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学习上。就这样,本来应该考上大学的汪忠远与同学学习成绩上的差距一点点拉开。 最终,在高考的时候他以一分之差与心仪的大学无缘。考虑到家庭的实际情况,他并没有选择复读,而是在家务农以及维修简单的家电来挣钱以减轻家庭的负担。本来光明的求学生涯就这样遗憾的结束了,不过命运同样为汪忠远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汪中远同志的公司
二创 业 生 涯
在高中毕业后,汪忠远以务农兼在镇上摆摊维修家电为生。维修家电算得上其人生的第一次创业了,和多数创业者的经历一样,摸索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困惑与挣扎。早出晚归的辛苦,资金的短缺,枯燥的工作----然而这一切都比不上不能给家人带来更好生活的无助。因为在那个时代,电器在乡镇并不普及,维修电器并没有多大利润。摆摊维修每日最好的收益也就仅仅够买上一斤肉给家人改善一下生活。而在工作了几年之后,家人依旧住在两间破草房里。最让他尴尬的应该是有亲友来访,在工作了三四年以后,依旧是家徒四壁,甚至连坐的凳子都没有,客人来了竟然是坐在土坯上。 与此同时,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掀起了经济发展的浪潮。通过在外务工亲属的讲述,他觉得南下务工是一个不错的机会,至少每个月的稳定工资可以大大改善家里的生活水平。下定决心的他于1992年向亲友借了40元路费到东莞谋生。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东莞并没有很多企业,然而那时来东莞务工的人却非常之多。一个来自内地农村的小伙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一份好工作又谈何容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还没有找到工作,身上的钱却用完了。这段时间他睡过桥墩,被治安队赶过、打过,白天吃不饱,晚上穿不暖,生活不可谓不艰辛。 好事多磨,最终在外甥张志强的解释进了一家台湾企业做电工,每月方可挣到200元钱。在经历过青少年事情的困难之后,他非常注重抓身边的每一个机会,在台湾厂打工的四年里他认真学习每一项电工技术,除此之外,开朗、热情、讲义气的性格也让他在这段工作期间结交了一些好朋友。1996年,他辞去了台湾厂的工作开始跑业务,这是他便开始了早出晚归的跑业务的生活。每天起床后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整理需要联系的客户的名单,对于没有把握的客户他会登门拜访。那时候东莞并没有现在这样发达,拥有私家车的人也不多,只能自己挤公交。有时候为了拜访一个客户,往返的时间要用掉四个小时左右。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他的一日三餐只有早餐时间固定,中餐和晚餐只有在饿的时候才想起来用一顿简答的街边快餐解决。虽然努力如此,努力和付出并没有立竿见影,甚至经常会吃客户的闭门羹。辛苦的几个小时的奔波经常被一句没时间打发掉了。这些困难并没有消磨他的意志,他不断的在自己身上找问题,每一次吃到闭门羹后他都会用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客户的公司背景、需求。通过不懈的努力,在拿下更多订单的同时,他的诚意也打动了跟多的客户,并和他们当中许多人成为了朋友。 在跑业务的过程中,他同样不忘记学习企业的组织框架可经营模式,在时机成熟后于1999年投资10万元创办了小加工厂。有了在台湾企业的四年积攒的技术和在跑业务过程中积累的人脉,工厂经营起来就相对简单的多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加工厂的发展也一年比一年好,工厂可观的利润也足以让一家人过上富裕的小康生活。不过他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不想自己的工厂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没有产品附加值的机械加工厂。于是大量的资金被投入到了研发之中,产品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通过合理的经营,公司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公司的产品在业界备受好评,用户遍及东南亚、非洲和美洲。 总体来说,汪忠远的创业经历具有时代的代表性。乘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凭借着个人的努力拼搏,在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他的创业经历也许不可复制,但其拼搏努力、勤劳务实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永远值得后辈去学习和践行。 〔全文完〕
印 象 汪 传 明 —— 汪 乃 涛
我和汪传明共事一家建筑公司,但是,二十多年来只闻其名,未识其人,只知道他是河南信阳人,一个本家而已。 2013年,新乡市成立信阳商会,汪传明本家被推举为常务副会长,此时,我才得以见到这位久闻大名的本家尊容。身材高阔,圆脸大耳,嗓门极大是我对这位本家的第一印象,初次接触,这个本家就是一个粗线条的家伙,放在人堆里也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庄稼汉而已。 和汪传明本家密集地接触过一段时间后,我方对他的印象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这个从河南固始县洪埠乡出来的本家不仅有着固始人固有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说话办事极为大方,精明而又细致。 汪传明本家告诉我说,他从初中毕业之后就北上新乡打工,在河南省二建公司从做泥瓦工干起,随着河南二建转战南北,在电力建设中一步一个脚印地拼搏着,逐步拥有了自己的土石方施工队,如今已经成为公司不可多得的一支主力施工队伍。这一切,即便是他不告诉我,我也是有所耳闻的。 我在河南省二建工作了三十年,对从事建筑业的艰难险苦深有感触,作为施工一线的从业者,其中的苦辣酸甜更是一言难尽。汪传明能够在各种困难的环境里脱颖而出一定是有着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 我曾经从接触过汪传明的同事口中我听说过关于他的许多故事,故事里的汪传明口无遮拦,不媚不骄、敢做敢为,即便是他的直管领导,他也是就事论事,一视同仁,即便是说错了话办错了事,也是有错改之无错加冕,在呵呵一笑中,将彼此之间的误会付之于笑谈之中,这种固始人原生态的、大大咧咧的性格特点很是让人喜欢。 汪传明与我有同也有异的处事方式。在河南省二建,我是体制内的,汪传明是体制外的,我不敢说的话他敢说,我不敢干的事儿他敢干,这家伙在我们单位混得风生水起,是我与之不能比拟的。 汪传明与我的共同之处是能干的事就干,不能干的事绝不超越自己的能力。在建筑业中,各个专业是有专业分工的,土石方工程就是一项比较专业化的行当,有一次,我和汪传明一起外出,汪传明接到一个电话,有人要介绍给他一个工程项目,汪传明对介绍人说,他是干土石方的,建设工程上的事情他不是很懂,让介绍人另找他人,便放下了电话,这种走专业化的,不蛮干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事后汪传明问我,他这样回绝别人是不是有些让人感觉到不舒服,我说,其实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我是做结构加固工程的,日常同样会接触到自己不擅长的技术领域的项目介绍,一般也会善意地推出去的。 2014年国庆节前夕,我和汪传明应邀前往固始参加根亲文化节,汪传明听说固始汪氏宗亲会想要修建一个祠堂,正巧他在老家洪铺买了几十亩地要搞开发,他不假思索地对宗亲会提出,如果宗亲会相中了,他可以腾出一部分来为宗亲会修建往事祠堂,并当即领着十几名宗亲一起来到他的那块儿土地边让宗亲们进行考察,这种无私的豪爽着实让前去考察的汪氏宗亲们感动不已。 对于汪传明,我的溢美之词显得太过,但是,爱屋及乌,我实在是找不出来他的缺点来,唯一的缺点就是说话不分场合,没有轻重,嗓门太大,了解他的人会一笑而过,不了解他的人也许会记挂的,这算是我对汪传明提出来的缺点吧! 〖固始汪氏创业榜〗 搏 击 商 海 巾 帼 情 ——记固始弘光机械厂总经理汪永平 在众多的固始县民营企业家中,有这样一位女性,她出生普通农民家庭,但她却是两届县人大代表;她仅有初中文化,但她却具备砖瓦机械设计师资质;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同时也是十多个家境困难的寒门学子的爱心妈妈。她,就是固始县段集镇弘光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汪永平。
上图:恩爱夫妻 创业搭档
下图:获奖证书之一
一腔豪情创业 见证青春无悔
1988年7月,十七岁的汪永平初中毕业,因为家里几个哥哥同时在上学,父母力所不及,懂事的她放弃了向往的高中学习。经熟人介绍,她来到乡办砖瓦厂当了一名工人。在厂里,好学勤快的她虚心向师傅学技术,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第二年秋季,她就担任了生产组长,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随着城乡经济的崛起,城乡建设掀起热潮,砖瓦企业如雨后春笋出现,而国营的段集砖瓦厂管理不善,亏损严重,效益低下,工人们没有出路。汪永平果断跳出工厂,和丈夫一起离家,到潢川县第二砖瓦机械厂当了一名技术员。1993年5月,汪永平做出了一个至今她仍引以自豪的决定:筹措资金,哪怕求人贷款也要办厂!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向银行贷款三万元,向亲戚借了两万元,无奈之下又借了三万元的高利贷,一共筹措了不到十万元,向伞陂砖瓦厂借了一个简易车间,租机械、进材料、找工人,汪永平没日没夜地奔忙。1994年2月,一个小得连厂名也没有的砖瓦机械厂在紧邻312国道的潢川县伞陂乡低调开张。这是汪永平的第一个工厂。没有宣传,没有礼花,没有亲朋到场,也没有订单,一切从零开始。工厂开始生产了,困难接踵而至:产品的运输、工人的管理、售后的跟踪、资金的周转、关系的协调等等,让汪永平恨不得把一个人掰成几个人用。夫妻俩明确了分工,丈夫孙玉宏抓生产,对质量精益求精。汪永平“主外”,向客户介绍产品,到企业推销产品,协调工厂和政府职能部门、驻地群众的关系,春季马不停蹄地参加各级展销会,冬季一次次去售后企业收账。1997年10月,渐渐发展壮大的厂子搬迁到潢川火车站七里岗,正式命名为“潢川新华建材机械厂”,升级后的工厂在产量、效益两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在潢川的十二年时间里,汪永平夫妻俩品尝了创业的辛酸苦辣,硬是靠着能吃苦、讲诚信办起了厂子,站稳了脚跟,并一步步走出了潢川。 二企业做大做强,努力追求卓越 2004年3月,汪永平将一纸申请和一份报告递交给了段集乡政府,把自己回乡办厂的愿望作了说明。乡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并承诺了一系列优惠条件。2005年10月,汪永平潢川的砖瓦机械厂整体搬迁回段集,落户在段集乡庙山村信叶公路(现339省道)边,占地二十余亩,更名为“固始县弘光机械厂”。机械厂的迁回给段集带来了巨大的好处,解决了60多名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引来了两家加工型企业入驻庙山村,给当地政府增加了税收。机械厂投入生产后,产销两旺,产品远销中部、西部十来个省区,汪永平的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2008年以后,随着段集火车站的建成,火车站新区各项配套设施的完善,新区的优势逐步彰显,一个新的举措在汪永平的脑海中诞生:在新区建厂,把企业做大做强!说干就干,首先,汪永平夫妇对建新厂进行了全面精确预算,并把立项报告报请有关部门审批;接着,他们在204省道、火车站、339省道三者之间的中心位置选定了新厂厂址;然后,进入到了征地阶段。2010年9月,新厂开工建设。2012年5月,一座占地70多亩,耗资800多万元,规划合理,设施完备,交通便利,富有现代化气息的工厂拔地而起。新厂建筑面积两万多平方米,共有三条生产线,一个烤喷漆车间,两个产品展示大厅,主办公楼一栋,职工宿舍楼一栋。配套设施有篮球场、员工之家、餐厅、垂钓场、果园等,厂区内遍植花木,四季常青,瓜果飘香。新厂扩大了生产能力,年产砖瓦机械近5000台(件),可以生产三轮电动车2000余辆,年产值2000多万元,并可以承接各类机械改装业务。2012年10月16日,“固始县弘光机械有限公司”盛大开业,彩旗招展,礼花绽放,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到厂洽谈业务,固始县委、县政府领导莅临指导工作,亲朋好友到场祝贺,精彩的节目在宽大的组装车间上演,厂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汪永平更忙了,她的事业如日中天。真情回报社会,爱洒公益事业经过近二十年的打拼,汪永平成功了,她成了先富起来的那一小部分人,她的创业故事也是一部励志传奇,这位成功的女士,永远那么谦虚,那么平和。她总是说:“我来自农村,我起点低,做企业我们走了很多弯路,因为时代的原因我没读高中,更没有读大学,这是我一生的遗憾,我们不能让这种缺憾在现在的孩子们身上发生。”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近十年来,她以各种形式资助过的学生达到三十多人。厂里员工的子女考上学了,她总是包一个最大的红包,并亲自送到学生手中。每年秋季开学时,她总不忘和乡民政所联系,询问全乡有没有特别困难的学生,准备随时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员工蔡本成的女儿考上了三本,但家中无力承担高昂的学费,女孩只好准备去珠三角打工,汪永平知道情况后,把5000元现金递到蔡本成手中,并向蔡本成许诺,每年为他的孩子提供3—5千元的助学金,蔡本成激动得泣不成声。 汪永平热心公益事业不仅体现在捐资助学上,还体现在很多方面。2008年汶川地震后,她立即代表企业捐款10000元,然后又以党员身份捐款12000元;她出资组建了段集镇民间艺术团,并亲自参与,赞助表演队进县参赛,获得大赛特等奖一次,一等奖一次;2011年,镇里修镇一中到街区水泥路,她捐资一万元;2013年秋季,她为段集镇高庙小学免费定做校门一副,铁艺栅栏50米,价值15000多元;她认真履行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多次上陈议案,为社会弱势群体争取权利,为留守儿童教育建言,为农村老人的赡养问题提出新思路。 随着新型建筑材料的广泛运用,粘土砖作为墙体材料正在被其他材料取代,依托粘土砖行业的机械制造已经没有前途,汪永平又将面临新的选择。我们衷心祝愿好人一生平安,衷心祝愿我们汪家永平姑 娘的事业,象她的名字一样永远平和。 〔本刊通讯员: 汪文基/文 汪本玉/图〕
漫谈创业与变革中的机遇与挑战 ——固始县汪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河南建苑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汪乃涛
本文作者
应固始县汪氏文化研究会的邀稿,让我给《固始汪氏通讯》写一篇关于创业方面的文章。在我的内心深处,为家乡父老尤其是为固始汪氏宗亲会干点什么一直在我的脑子里挥之不去,今天,我就我个人的经历谈一谈关于创业与变革中的机遇这个问题,也算是给家乡的宗亲会交上一份答卷。 创业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一个充满改革、挑战、机遇和变革的年代。三十多年里,在“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的邓小平理论思想支撑下,一些人或主动地、或被动地下了海,商海游弋、大浪淘沙,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却沉浮了,还有的人依然固守着原状,这就是现实。在这三十年,从大的环境,小的平台都为创业者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主动创业者往往是有思想的人,有准备的人,被动创业者因为各种原因搭上了政策的顺风车,成功者也不计其数。 我个人是属于被动下海的一类人当中的一员。当年,我所在的工作单位是做建筑的,一年一次改革,一年一次人员调整,下岗成为人人自危的一个话题,不幸的是1993年我下岗了,那年我三十岁。 下岗期间我个人很是彷徨,于是,在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沉沦和阵痛之后,我决定学习新的生存技能,报名学习技术类的业余大专班—工民建。因为是业余成人制文凭,在人才如云原建筑单位里,我的起点是不可能与那些正规学校毕业的同事相提并论的,于是,我决定另辟蹊径,自主创业,走专业化的道路。 老祖宗有这么一句话说:“一招鲜吃遍天”。就是这句话让我受到了启发并为之而实践。2003年我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河南建苑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建筑结构加固与建筑物的减隔震技术,当年,这是在建筑行业里最不起眼的一个冷门技术,如今依然冷门。迄今为止,我的公司已经运行了12年。在这12年当中,公司历经了风风雨雨,其中有苦有泪也有快有乐,虽然赚钱不多,但提高了个人自信和实现了自我价值,生活质量也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 前不久,我原来工作单位的一位同事下了岗,他是个标准的政工干部,因为缺少技能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看着昔日风风火火为单位奉献了大半辈子的老同事那种沮丧与无奈的样子,我感觉到无比的痛心,同时也为当年那次我的被动下岗的经历感觉到了万分庆幸,尽管当年自己是被动下岗,尽管是万分痛苦,但是,同时为自己带来了一次观念上的改变。 我个人认为,变革与机遇就像是两双手,一双手在无情地推着你,不知道会把你推向悬崖还是大海;另一双手在等待着你主动抓住他,让你投向他的怀抱而接纳着你。推你的那双手是残酷的、有形的,抓你的那双手是无言的、看不见的,只要观念改变了,推你的那双手便是动力,抓住了无形的机遇,眼前便会是海阔蓝天。这是我的感悟。 有人问我现在创业晚不晚,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以我的看法来总结,创业没有早晚,中华上下五千年,农工商学士各有各的道儿,就像金字塔一样,你可以不在塔尖上,在塔的腰上总还是可以的吧。 时代是在前进中不断地变革着的,中国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变革的内容和细节一直在变化着,随着习近平执政时代的来临,将又会出现一次重大变革,在这次变革中,过去的思维模式会受到新的思维模式的冲击,互联网、微经济,文化改革、反腐倡廉、政体改革与重大政策的大撞击,再一次为每个人提供了机遇,抓住了,便不至于被社会淘汰。 其实,机遇是为有准备的人搭建的,做有准备的人那就需要储备:储备知识、储备人脉、储备经验、储备对国家政策的认识以及一切对你有利的内容,总会在适当的时候让你自信地上升到塔尖之上的。 对于个人来说,一招鲜吃遍天是个法宝。一个人只要有专的精神、专的知识、专的技能,加上对机遇的把握,不管在任何时代、任何时期的重大变革,都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全文完〕 编后语:本刊从现在起,将陆续刊载固始汪氏创业先进人物的事迹。本期刊载了汪本具、汪中远、汪传明、汪永平四位宗亲的创业成就,同时刊发了汪乃涛宗亲的议论文章。我们希望各位宗亲们,能从他们的经历中了解到什么,学到些什么,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抓住机遇,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为了把《固始汪氏通讯》办的有声有色,需要全县汪家人的大力支持,首先是会刊工作室的宗亲要多努力。本刊暂定以下栏目:姓氏文化研究、本会工作动态、固始汪氏创业榜、历史名人轶事、汪氏道德模范、热心宗族典型、汪氏家风家训、汪氏宗谱编修、汪氏宗祠建设、汪氏宗亲论坛等十个方面。我们希望所有通讯员和文字爱好者,都拿起笔来,尽情书写,涌跃投稿,齐心协力把本刊办好。 —— 编 者 本期策划:汪植川 定稿:汪永红 责任编辑:汪本玉 发: 各分会〔筹备组〕 部分宗亲 报: 固始县姓氏文化研究会 中国黄山汪华文化研究会 送: 本会领导 相关文化研究会 共印200份 存档3份 附注;因打字笔误現修改两处,原卖稻应为麦稻,原雪藏应为闲居。2016年4月22日10点26分,汪德进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