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4-13 21: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序
硝烟虽远旧痕存,血雨腥风恨难平!
我幼年便常听大人们讲中国军队,在我们家乡潜山天柱山一带抗日的故事。首战就是棋盘岭的阻击血战,给日寇以大量杀伤,但国民革命军133师的一个团近两千人也伤亡殆尽。继之有48军176师驻扎在潜山的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其中有区副军长除恶霸、莫团长夜袭安庆飞机场,还有敌机滥炸梅城镇以及三桥大战等故事,尽管都是零碎片段,但对那争取民族生存的艰难岁月,也能略见一斑了。
稍长,至野寨中学读书,对校园内的烈士墓,又有了一些了解,但印象不深。
2013年,母校野寨中学举行建校70周年庆典,同时重建了“一七六师抗战阵亡将士纪念塔”,重修了烈士墓,全校师生员工集中在清明节时为烈士扫墓,举行公祭;学校又组织人员多方收集、整理有关烈士墓与176师的资料。另外,近几年网上也先后传播出不少关于176师在安庆地区抗战的资料。直到这时,我才深深意识到那来自广西的176师将士,为了抗日,离乡别亲,转战数省,行程万里,来到这天柱山麓,与日寇浴血奋战,其精神是多么的伟大!是多么的可贵!他们中的许多人,为国家为民族,献出了自己年轻的、宝贵的生命。我感到有责任再现这段历史,把那些抗战英烈的事迹如实记录下来,让人们永远牢记那段关系民族大义的历史,毋忘烈士!于是我萌发了写一部176师在安庆地区抗战的纪实小说的念头。
历史不可虚无。中国抗战是中华民族史上,最值得书写的光辉篇章;天柱山地区的抗战故事,同样也是值得永远铭记的一页!
历史不可戏说!看到许多历史遗迹逐渐被湮没、被遗失、被毁坏,即使是金石之物也在所难免,实在令人深感不安。因此,我决心用笔墨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从人物到实物,从文字到数字,都使之尽量接近于实际。这样,书中所述,虽然艺术性、趣味性,显得平淡些、笨拙些,但能忠实于历史,留信史于后人,实际意义也许会更大一些。例如:书中塑造的英烈人物姓名,基本都是从烈士碑刻上移植下来的;挽联、诗文等也都是照文献和实物上抄录下来的;日寇的暴行,汉奸的丑恶嘴脸,同样也都是根据文史资料上记载的。从而就把许多珍贵的史料保存到了这部书中,让更多的人看到并理解,且使之流传下去,以达到存史育人的目的,这便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
书中的文史资料来源较广,绝大部分有据可查,只有少数是民间流传的。在收集资料中,我除了走访市县政协及相关文史单位外,重点到母校野寨中学进行实地考察,多次向校史专家方立平先生请教176师及烈士墓的有关问题;方主任总是毫不保留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参考资料,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拙作完稿后,蒙安庆师院研究员、省作协会员、潜山县人大原副主任郑炎贵先生及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省作协会员储北平先生审阅,他们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肯定。
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谨以此书献给那些为国牺牲、为民族而战的抗日先烈!
是为序。
汪济
二〇一五年岁次乙未仲秋于潜阳书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