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汪文才 于 2015-7-7 15:53 编辑
​汪柏秀、陈昌世 女性是家风家教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三湘大地,万千湘女敬业奉献、孝亲敬老、崇德向善、拼搏进取,为建设美丽湖南凝聚正能量—— 一个女人在家庭中总扮演着多元角色,既是母亲,又是妻子、女儿、媳妇。女人是家庭亲情纽带的连接点,也是家风家教的传承、教育和实践者。 6月23日,记者在省妇联采访了解到,随着寻找“最美家庭”、“最美湘女”等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万千湘女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敬业奉献、孝亲敬老、崇德向善、拼搏进取的文明风气,为建设美丽湖南凝聚正能量。 30年赡养5位老人 树孝老爱亲好家风 百善孝为先。邵阳市隆回县排头村54岁妇女彭银凤30年如一日赡养5位老人,用平凡行动奏响孝老爱亲的动人旋律。 1985年,24岁的彭银凤嫁给排头村村民范海长。范海长的大伯和二叔生活困难,平日独自住在老屋里无人照料。彭银凤看了心里不是滋味,便和丈夫商量把老人接到自家照顾。丈夫有顾虑:家里已有父母两位老人,还有幼孩要照顾,会不会辛苦?但彭银凤很快打消了丈夫的顾虑:“我不愿看到老人无人照顾,我们年轻,累一点没关系。”于是,从1987年起,彭银凤和丈夫开始在家中细心赡养4位老人。 彭银凤的婆婆晚年患肝癌。看着婆婆一天天消瘦,彭银凤很心痛。她整夜守在婆婆床前,为了婆婆打针时不受凉,就用装了热水的瓶子给老人暖手;为了让婆婆吃得好,自己舍不得吃把钱省下来。她对婆婆说:“您不要担心钱,您多活几年,就是我们的福气,我们能多孝顺您。” 丈夫的二叔有精神疾病。一次,二叔把门窗踢坏跑了出去,还在田间务农的彭银凤得知消息,顾不得把脚上的泥洗干净就四处寻找。半夜,她还打着手电奔走在田野间。直到天亮,彭银凤才在老乡家找到二叔。 2000年,彭银凤把自己行动不便的老父也接到家中。一时间,彭银凤赡养5位老人的事在村里传开了。村民开玩笑说:“银凤家里办了个养老院。”面对村里人的打趣,彭银凤认真起来:“赡养亲人是晚辈们的义务!”近30年里,彭银凤忙里忙外,服侍床前,细心照顾五位老人。在彭银凤的影响下,排头村村民个个成了孝顺人,全村呈现邻里和睦、尊老爱幼的淳朴风气。 下岗女工变身企业家 树自强不息好家风 中国传统家庭一般讲究“男主外,女主内”。但对覃玉华、杨祖毅这对“和美夫妻”来说,情况有些不同。 1999年12月,石门县棉麻公司县棉麻公司改制,职工覃玉华一夜成了下岗工人。虽然丈夫杨祖毅安慰妻子,表示会尽养家的义务,但覃玉华说:“我还能做事,也要为家里作贡献。”下岗手续一办完,覃玉华只身走上了创业之路。 没有积蓄,覃玉华就带着不到3000元的下岗买断金开始摆地摊。“一开始有点不好意思,为了躲避熟人,我就戴草帽。” 覃玉华回忆说,那个时候她每天在风中穿行,在雨中奔波,背着一袋袋货物,踏遍了方圆百里小镇集市。虽然费力多赚钱少,但收获着内心深处的希望。 经过几年地摊营生,覃玉华开始谋划新门路。她把想做品牌代理的想法告诉丈夫,得到了丈夫的支持。她数次南下广州,经过多次谈判,与意尔康公司签订了石门总代理的合同。如今,覃玉华在石门已成为两大知名品牌总代理,在中心地带拥有4个300多平方米的门面,是名副其实的“富婆”了。 虽然家境好了,但覃玉华夫妇从不浪费一分钱。夫妻俩出门也坚持坐公交,遇到急事才打车。正是夫妻俩的言传身教,儿子也养成了自强不息、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覃玉华告诉记者,儿子读大学每个月生活费就700多元,零花钱全靠他自己打工赚取。如果多给儿子买几件衣服,儿子就会生气:“穿那么好干什么?平时要多想想贫困人民啊。” 热心公益累计捐资700多万 树乐善好施好家风 “大爱,爱大家;大美,美国家。”这是永州市祁阳县74岁妇女汪柏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多年来,她与丈夫陈昌世夫唱妇随,扶贫帮困,先后获“最具仁爱精神爱心大使”、“十佳爱心大使”等荣誉称号。 1995年8月,夫妻俩回老家百里村走亲访友,无意中了解到,村民李安民考上华中师范大学,却因筹不到学费面临辍学;正在读大一的陈双明,因父亲患病丧失劳动能力,打算休学回家。知识改变命运,怎能让孩子们失学?汪柏秀立刻拿出准备支持舅子建房的7000元积蓄,帮助他们重回校园。 村里的失学孩子很多,汪柏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样才能让他们安心读书?夫妻俩一合计,决定找儿子帮忙。 汪柏秀告诉记者,她从小教导3个儿子发愤图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兼善天下,利济苍生”。如今,儿子们事业有成,听到母亲的提议,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1999年,三兄弟商定捐资200万元,设立了祁阳县首个家庭助学基金会,每年注入20万元。为确保助学金真正用到有需要的孩子身上,16年来,汪柏秀夫妇经常一顶草帽、一根拐棍,就深入乡村走访调查,助学行程达15000多公里,累计资助贫困学生逾千名,发放助学金310余万元。 “艰苦创业,合法经营;饮水思源,回报社会。”汪柏秀常对孩子们说这句话,希望儿孙们做大做强企业后,积极回馈父老乡亲。目前,汪柏秀全家已为家乡公益事业捐资700多万元。
汪柏秀、陈昌世家庭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儿、孙都很孝敬二老,一家其乐融融。照片为二儿子陈冰与两个孙子陪同二老在外旅游观光。
汪柏秀家庭,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盘龙中路交通局家属宿舍五栋二楼,家庭成员17人。 “大爱,爱大家;大美,美国家。”这是汪柏秀的家庭梦想。现年75岁的汪柏秀是中共党员,曾担任过原公社、区公所妇女主任,县商业综合服务公司支部书记、副主任等职;丈夫陈昌世现年81岁,为祁阳县工商局副局长退休;3个儿子陈寿生、陈冰、陈金山全都拼搏奋进,事业有成。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汪柏秀把清华校训变成了陈家家训,教育子孙求学创业,发奋图强。汪柏秀夫妇共生育3个儿子,2个儿子全国重点大学毕业。长子陈寿生14岁就读于湘潭大学化学系,27岁在衡阳医学院任教授,1996年与大弟合伙办公司。次子陈冰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生物专业,1994年自主创业,从深圳光明农场牛山上几间旧厂房起步,发展到以深圳展辰达、北京展辰达、上海富臣有限公司为三个骨干企业组建的展辰达化工集团,独有“展辰、富臣、经典、总督”四大强势品牌,成了领航本土家具漆销售的民族品牌,年营业额14亿元以上。三子陈金山现在北京做茶叶生意。陈家的7个孙子、2个孙女,有5个在加拿大、新西兰、英国、香港等地工作或求学。儿孙们虽居住世界各地,但每逢春节、清明、生日,都争相回家看望老人,做家务,叙家常,共享天伦之乐。 地处湖南南部贫困山区的永州祁阳,时有寒门学子因贫失学。1995年8月,汪柏秀夫妇回老家百里村走亲访友,得知李安民考上华中师范大学,因筹不到学费面临辍学。上大学一年的陈双明,因父亲患病丧失劳动能力,正打算休学。于是,夫妻俩毅然拿出准备支持舅子建房的7000元积蓄,帮助他们回到大学校园。还资助孤儿蒋福云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现蒋女士已长大成家,受汪老夫妇影响也时常回报社会。看到众多的贫困学生需要帮助,丈夫陈昌世下狠心把抽了40年的烟戒了,夫妻俩节衣缩食还是感到力不从心。汪柏秀看在眼里、痛在心里,1999年春节把创立助学基金的想法跟儿子说了。陈寿生、陈兵、陈金山三兄弟商定捐资200万,设立祁阳县首个家庭助学基金会——“祁阳县昌世助学基金会”,以后每年注入20万元。为确保助学基金真正用到有需要的孩子们身上,汪柏秀夫妇俩15年来经常一把雨伞、一顶草帽、一根拐棍,深入乡村走访调查,助学行程达15000多公里,累计资助贫困大学生820多名、中学生100多名,发放助学金310余万元。 “要想富,先修路。”到2004年,百里村还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村民们多么盼望修条好路奔小康。村干部怀着试试看的心情找到汪柏秀夫妇,他们爽快答应,立即将过春节和平时积攒准备装修房子的20万元全部拿出,还动员儿子捐款12万元,资助村民修好了一条长2000米、宽6米的水泥路。此外,全家还捐资120多万兴建狭江中心小学,捐资26万元修缮祁阳文昌宝塔,捐资50万元修缮浯溪公园危亭等等。在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地震期间,汪柏秀动员家人向灾区捐款捐物,价值达100多万元。“艰苦创业,合法经营;饮水思源,回报社会”,这是汪柏秀夫妇常教育儿孙们的一句话。儿孙们做大做强企业后,积极回馈父老乡亲,目前已为家乡公益事业捐资700多万元,希望乡亲们都能过上小康生活。 多年来,他们夫唱妇随,修身治家,扶贫帮困,追逐梦想。汪柏秀与丈夫先后荣获香港“最具仁爱精神爱心大使”、 湖南卫视“十佳爱心大使”、湖南省“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 来自央视网 2015年04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