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汪文慧 于 2015-6-4 10:06 编辑
郑重建议修复、重立“唐宋诰敕”碑 方利山
今年清明被新发现的歙县云岚山汪华墓前“唐宋诰敕”(“诰敕”即封建朝廷皇帝的诏令、封赠)巨型石碑,竟原件刻载了唐朝武德四年(621)九月到南宋淳祐八年(1248)十二月这627年中,皇家颁给隋唐歙州汪华这位重要历史人物的九通任命和封赠的重要历史文献,再现了历史上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等唐、宋九位皇帝对徽州伟人汪华的九道封赠“诰敕”之原始风貌,这些“诰敕”原件,大概北京故宫的大内档案中也早已无存,应是国家级的重要历史文物,稀世珍宝,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唐宋诰敕”碑的发现,是安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歙县云岚山汪王墓园保护的重大收获。无疑对于中华遗产保护、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传和弘扬、对于汪华文化、对于徽州文化,都有重要的意义。(1) 历史上歙州汪华在隋末乱世起兵,据有歙、宣、杭、睦、婺、饶六州,守土保民,让百姓不遭兵火之灾,安居乐业,实行中原氏族与山越族的和融政策,为徽州奠定根基,后又顺应历史潮流,归唐促统,一意“靖民”,惠泽百姓,有功于国,深得六州百姓的崇仰爱戴。而“唐宋诰敕”碑,则是历代官方对汪华功业的权威认定,相当于发给汪华的正规的身份证和荣誉证书,宣示了徽州民间百姓崇仰“汪公大帝”、“徽州太阳”的合法性、正当性、重要性。“唐宋诰敕”巨型石碑,是汪华信仰崇拜、官方和民间一致崇奉“汪公大帝”的最权威物证。 由于“唐宋诰敕”的权威性、文献性、重要性,历代官方和民间及汪氏宗族,都十分看重,历史上曾有四次在汪王祠、墓刻立“诰敕”碑的举动:第一次是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时,绩溪县宰蒋庭俊曾“裒(聚)集王之诰敕,刊诸坚石”。第二次是南宋绍定四年(1231)时,徽州知州范钟曾“裒(聚)王之敕诰,登诸坚珉(玉质石)”。第三次是明代正统年间,徽州知府孙遇曾经刻制“唐宋元诰敕碑”立于“富山汪王庙“的左、右。第四次是明代嘉靖二十一年(1542),歙县郑村西沙溪汪氏后裔捐修云岚山汪王墓祠时曾立太湖石诰敕碑,“具敕碑肖像”。新发现的“唐宋诰敕”巨型太湖石碑,估计就是这次所立碑的原物。距今至少已有473年。(2) 之所以建议尽快修复“唐宋诰敕”碑、在云岚山汪华墓园重立此碑,是因为: 一、“唐宋诰敕”碑是世已不存的国家级原始历史文献,它的修复、重立,是中华文化遗产保护、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唐宋诰敕”碑的修复、重立,是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歙县云岚山汪王墓园镇园性的重量级的文物,是其申报“国保”的王牌。 三、即将出版的政府编《阅读徽州》,已明确汪华是“守土保民徽州太阳”, 修复、重立“唐宋诰敕”碑是对汪华定位的历史支撑。 四、“唐宋诰敕”碑在云岚山汪王墓园的修复、重立,对世人认知汪华历史功绩、理解汪华信仰,对于内外汪氏族众报本感恩、弘扬祖德、提神振气都意义深远。 五、众所周知的原因,“唐宋诰敕”碑在“史无前例”中,被砸成八块,成为屋基石,惨遭损毁。在当下如能修旧如旧,文物重光,也是一个拨乱返正。 总之,在汪华诞辰1430周年前夕,如能在汪华墓修复四期工程中,在文物部门指导支持下,积极筹集资金,尽快在汪华墓前将“唐宋诰敕”碑修复、重立,既是对历史的一个交代,也是对汪王的一个告慰。徽州文化的重要实事,要抓紧做起来! 2015年6月5日于徽州汪华故里 建议人方利山:民盟中央文化艺术研究院理事。安徽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黄山学院研究员。汪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持人。) 注: (1)、(2)、方利山·唐宋诰敕碑初考·天下汪氏【M】·内刊,2015.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