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汪小胜 于 2015-5-6 22:11 编辑
浠水汪氏元受公支系入《中华汪氏通宗世谱》座谈会发言 各们宗亲、各位家门、各位叔爷、家门爹: 大家好! 今天,我们共同的祖先引领我们千百年的血液在这里汇聚,参加浠水汪氏元受公支系入《中华汪氏通宗世谱》座谈会,在正式开会之前,我提议:向我们汪氏显祖四十四世祖越国公画像及我们心目中的列祖列宗行三鞠躬礼。 就这张像哈,有腊烛有香。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2/clip_image002.jpg 全体起立: 一鞠躬—— 起—— 再鞠躬—— 起—— 三鞠躬—— 起—— 礼毕,请坐下。 今天这个会呀,我先介绍一哈,由汪寿平和我发起,那边坐的是汪寿平宗亲(站起示意),《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编修室主编“亮翁”亲自帅队到场,“亮翁”汪振亮宗亲,我们尊称他为“亮翁”,今天76岁(站起示意),编修室卷宗组长汪振耀宗亲也到场(站起示意),《通谱》管理委员会主任汪封林宗亲也到场(站起示意)。本次会的组织呀,由龙井村的汪细禅(站起示意)、汪金初(站起示意)、汪金师(站起示意)、汪华山(站起示意)经近一个月的时间、按93年谱上村庄逐村走访、联络,才有今天这个会谈。 我先谈谈这个会的缘起。真的都是缘分、天意! 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样,三个原因:一是对家谱的认同;二是对家谱的存疑或有缺憾(会员插话:十个有八个不满意),三个就是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人。 首先是对家谱的认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文化。我认为家谱中的家规、家诫、家训、序言,都很有教育意义。我们九三年续的谱,那时我才十八岁,读高中,我看过家谱,那时第一次看到家谱中“羊羔吮乳双膝跪”,“乌鸦反哺”这样的话,以及已后时节祭祖哇,看到我父亲六七十岁、七八十岁跪在那祖坟前叩头,我慢慢明白:人生不易!我们应该敬祖孝亲。敬祖孝亲是人伦之始。要想人生幸福,必须要顺人伦。现在很多人高学历、有很多人有钱,但生活并不一定幸福,为什么?他必然是人伦大道有一伦出了问题(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所以,家谱呀,我建议大家人手一套,让自己孩子、孙子看看,有教育意义。这是对家谱的认同。 第二个是对家谱的存疑、缺憾!我们九三年的谱哇,一床被子,同辈的人全都写在一起,根本看不出哪个是哪湾(村)的,么看得清楚?再就是:我们谱最大的疑点是65世到71世,这中间355年只有6代人,平均59岁多才一代人,这不符合人之常情,偶尔一代六十岁生儿有可能,连续六代六十岁生儿不可能!再另外,我们应该是南宋承相汪伯彦的后代。有谱的可以看下谱,要不回去之后你翻翻看看:我们谱上记载64世中复生子二,辰公、伯彦,65世辰公生于×年×月×日,……,辰公生子五:召翼、召锡、彭年、春年、松年,而记伯彦什么都没写,只写伯彦立辰公长子召翼为嗣,66世就是召翼,我们是召翼支下。我(们)谱记辰公生子五,没有召翰,而我看的古谱,是伯彦生子六:召翼、召翰、召锡、彭年、春年、松年。我分析:可能是召翰夭折或是非命死了,过去对这种情况也有不上谱的。如果我们的谱错了的话,不会错到这个程度,我们可以看看,我们从始祖到65世伯彦几乎和古谱是一样的,时佐——文潜——惟甫——中复——伯彦,包括伯彦五子都相同,不可能造假。再看伯彦是谁?汪伯彦,是南宋的承相,秦桧的老师,汪伯彦次子汪召锡是秦桧的侄女婿。汪伯彦是姓汪的第一个承相,汪伯彦相当有才华,当然,没有才华也爬不到承相这个位子。正因为汪伯彦有才华,被当年在祁门当县令的秦桧的舅舅看中,县令就在祁门办了个学馆、私塾,并把他的外甥秦桧放在这个学馆里读书。传说当时有个高人路过说:小小学馆,一门两相。这就是后来的汪伯彦承相和秦桧承相。汪伯彦死的时候,他的家族还很显赫,汪伯彦去世是官葬的,并且录其子弟、亲戚十一人。汪伯彦是1141年逝世的,秦桧是1155年去世的。在伯彦公逝世后,他的家族还很大势力,但估计随秦桧倒台后,他的家族、后人蒙羞了,糟贬或隐居。我看到一本书上直接说秦桧倒台后,他的爪牙汪召锡糟贬遣,用的是“贬遣”这个词,贬,就是降职或削职了,遣,就是流放。所以,伯彦公后人也可能含羞啊,几百年一直未参加《统谱》,就象现在的汪精卫样,再续家谱估计也没人通知他,他隐居海外,也不会参加续谱,也可能几百年之后再出现。其实南宋的议和也不能怪秦桧,根本就是皇帝赵构不抵抗,也不能怪皇帝不抵抗,而是根本没有抵抗的力量。议和本来是叫赵鼎去谈判,赵鼎晓得去了之后,千古要留骂名,他不去。皇帝就叫秦桧去,秦桧叫皇帝考虑三天,三天后再说,三天后,皇帝还是叫秦桧去,秦桧叫皇帝再考虑三天,三天后,皇帝还是决定议和。因为过去不能说皇帝的错,所以秦桧很大程度上是替皇帝背黑锅。当然,我们不想议论政治,只想理清家族脉络。另外,我谱记载65世辰公生年和伯彦公生年相差211年,怎么是兄弟呢?我谱没有记载伯彦公生年,但伯彦公是特殊人物,他的生卒年份在一些文史资料可以查得到,伯彦公生于1067年,卒于1141年。我把文潜至召翼的生卒年份查年谱,换成公元年号再分析,我谱可能记重了五代人,召翼公下可能脱代三至四代人。我查清朝乾隆年间汪玑编的《汪氏统宗世谱》,伯彦公春年支系第76代有允诚、允忠、允绍,而我谱是67世允大,如果当年老谱76是有“允”字辈的话,我谱召翼公支下刚好掉四代人重五代人。这还有待考证。 所以,我谱有最大疑点,这次我们能修正要修正,如不能修正,要作说明,不能不作任为交待就这样续下去。这是对我谱存疑,激发我们要去弄清这段历史。 第三,遇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 说来也真是缘份,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电脑上打一个“汪”字,看是“汪”有么来历,无意中看到了《汪氏宗亲网》,知道修四十四世祖越国公墓的事和修《通谱》的事,当是就一惊,四十四世祖越国公不是我的祖先么,那时我看过家谱,印象很深的是:始祖颍川候,四十四世祖越国公。当时基于两点我就捐了一千块钱,一是:作为后裔,修祖宗的墓我应该出一分力,二个是:越国公墓也是我们最大的“发坟”,祖宗在天有灵在地有知的话,也想占点光,无论是“发”人还是“发”财。所以,大家要捐款的话,还可以捐,越国公墓准备打造成主题公园。后来网上晓得今年清明要办“汪王祭”活动,我就报名想去看哈,我们谱只记载越国公葬在云岚山,云岚山在哪儿呢?我们祖上迁到龙井湾,象个浮萍样,从哪儿漂来的呢,我就想去看看。结果遇到了汪寿平家门,整个浠水县就去我们两个人,在近千人的场合下,偏偏我们相遇了,相遇在祖宗的墓前。人们形容无缘是擦肩而过,对面不相逢,我们恰恰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汪寿平家门是从唐山赶过去的,我是从淄博赶过去的,真的是千里啊!我们就聊到了《通谱》的事,中午吃饭时也在探讨这个事,汪寿平家门爹极力推崇我促成入《中华汪氏通宗世谱》这个事。 说真的,对谱我也不懂,接受这个事,肯定有一定的难度,我也犹豫,一直在想:不去做吧,整个浠水县就是我两个知道,如果我们不把这个消息带回浠水,错过这个机会,可能又是一两百年,等我老的时候再回想这个事,那将是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儿孙。不管么样说,我们要把这个消息带回来,办得成与不成,尽了我的力。我当时就想,我认得的族人当中有两个人选,一个是细禅叔,他对族里的事比较热心,一个是金初叔,他条件可以,有时间,又能认识字、写字。我就在汪华文化馆把那个《天下汪氏》买了50本,准备回来每个湾的发两三本,让大家晓得修《通谱》这个事。回来我就找细禅叔,把这个事跟他一说,也给他看了徵州祭祖的视频、照片,他就欣然接受了这个事。我怕他有难度,我也说了:你可以不马上答应,考虑一哈也行,如果不行,我再找人。他欣然接受了,说:浠水十六支联合起来有难度,我们先联系元受支系没问题。就这样,我们就从元受支系开始。但又怕浠水其他十五支系不晓得这个事,在4月2号——4号,我们在浠水有线电视台做了三天的字幕广告,跟我老婆一起到电视台联系的。我没留我的电话,因为我们年轻,怕别人不信,我留的是细禅叔的电话,结果那晚上,几个电话打来了,我又怕他个老年人跟人家说不清,我就连夜写了那个《说明》,叫他到每个湾去把那个《天下汪氏》和这个《说明》每湾发两三份,让各人自己去看,免得解释不清。就这样,细禅叔邀我们村的金初叔、金师叔、汪华山,他们几个就逐湾的走访,联系元受公后裔代表。 这就是遇到了一些“志同道合”人,才有今天这个座谈会。 下面啦,请汪寿平家门发表入《中华汪氏通宗世谱》必要性和倡议成立浠水汪氏宗亲联谊会的发言。欢迎…… 5月3号入《中华汪氏通宗世谱座谈会》上的发言 整理、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