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到拆迁补偿款,兄妹几个一大家人非但没有去争财产,还主动捐出来60万做慈善!这是发生在常州一个汪姓家族里的佳话。四个普通家庭无人大富大贵,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却将拆迁款拿出来做慈善!乐善好施、扶贫济困、播撒爱心的家风令人感动!本报联合常州电视台都市频道《道德正前方》栏目精彩呈现这个感人故事。
捐款三兄妹(弟弟汪信在国外,注:汪信是南京理工大学教授)
“慎蓉爱心基金”成立 --常州首次以个人名义设立
徐亚勤是常州学生资助中心副主任,她乐于献身慈善事业,有一件事情令她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便是有一家人拿60万拆迁补偿款来做一个慈善基金。
“有一天,我接到了一个人的电话,说是咨询想做一个慈善基金的,我当时也没太在意,觉得也只是普通的咨询而已,但是我电话挂了没多久,人家就来了,说是要拿60万拆迁补偿款来做一个慈善基金。”徐亚勤说,有的人想要把自己的房子拿出去做慈善,有的人愿意出很多的钱来做公益,但是很多时候都是打电话咨询的多,但是具体落实下来的就很少了。但这家人不一样!
徐亚勤介绍说,这家人不但做成了,而且这笔钱是常州第一个以个人名义成立的慈善爱心基金。捐献祖屋搬迁补偿款60万元成立了重点扶持贫寒学生的“慎蓉爱心基金”。其中,联系她的叫汪孟英。
基金由兄妹四人捐款设立 --善款来自老宅拆迁
为了了解这一大家子人,记者根据联系方式联系了其中的汪孟英。汪孟英告诉记者,她家在浦南新村,小区的人都认识她。可是到了小区,记者问了好几个人都不知道有汪孟英这个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记者随即致电汪孟英,汪孟英表示,她正在给病人看病,稍后联系。
原来,提到汪孟英,街坊邻居并不清楚,但是一提到汪大夫,知道的人就多了。“她经常给我们小区里面的居民免费看病。人好得不得了!”……不过,汪孟英很低调,街坊邻居对她捐款一事都不清楚。“捐款的事情没听说过,我只知道她给人免费看病!”“汪医生捐了60万?真的假的,没听说!”
记者随后见到汪孟英时,真没想到,做了这么大一个善事的人居然是这么一位朴实无华的阿姨。汪孟英原来是在医院里面做中医的,现在退休了在家。反正在家也没什么事情,她就给社区居民免费看看病。看汪孟英家庭状况,并非很有钱,一下捐出那么多钱,她是怎么舍得的?
汪孟英说,其实60万里面只有15万是她的,只是这件事情由她去对接联系。“那还有45万是谁的?”汪孟英告诉记者,当时她们家老房子拆了,她们兄妹几个分的,后来她大哥就提议她们每个人出15万的拆迁款来做一个教育慈善基金。“我们兄妹四个就每人出了15万来做这个事情,我大哥在南京工作,所以具体操作的事情就交给我来处理了。”
老宅坐落青果巷52弄 --是前清翰林汪赞纶的后人
据了解,汪家四兄妹分别为汪信、汪忠、汪孟英、汪虹。那么60万是哪里拆得的?原来,汪家的祖屋在青果巷52弄。2012年,常州市政府正式出台青果巷历史文化修复工程。青果巷52弄也在这一修复项目中。
青果巷52弄,曾名为“三锡堂”,是一处前后七进的官宦宅邸。“三锡堂”全盛时期,主人是前清的翰林汪赞纶。
汪赞纶,字作黼,一字硺砆,别号铜沙余叟。汪赞纶一生极不平凡,两次命悬一线。他60岁中进士,65岁弃官从商,是江南有名的一位儒商,也是当时极负盛名的“苔岑咏社”的主要成员之一。至今,还有复旦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学者和教授研究他的生平。
52弄24号是“三锡堂”最后面的一进房屋,原户主汪慎安是汪赞纶的嫡长孙,退休前为常州市广化医院中医,2010年12月,汪慎安病故。其妻王蓉仙则早在1993年即已离世。汪慎安夫妇生有五位子女。其中一名女儿于1992年去世,如今健在的四位子女分别是汪忠(男)、汪孟英(女)、汪信(男)和汪虹(女)。
基金冠名各取父母一个字 --首期结对一中25名寒门学子
据汪忠老先生讲,“我的母亲王蓉仙本是大家闺秀,16岁母亲去世,19岁父亲去世,嫁到汪家后,日子过得非常清苦。在父亲最困难的时期,母亲学会了缝纫,经常半夜里就起床干活,再苦再难也没让一个孩子辍学;我的父亲是一个名医,治好了许多癫痫病的孩子,让许多不孕不育的夫妻生出了宝宝。”
汪忠说,拿到拆迁款,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要纪念含辛茹苦养育他们的父母亲,以表达感恩之情。“现如今有许多纪念父母的方式。思前想后,觉得这笔钱应该用来做些善事,做点有意义的事,以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于是,汪家四兄妹委托常州市中华慈善总会,从父母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建立冠名为“慎蓉爱心基金”的慈善基金。2014年5月底,祖屋搬迁补偿款下来了,四兄妹共同拿出60万元,交给“慎蓉爱心基金”。
汪家四兄妹对常州市一中感情深厚。除了大哥汪忠,其余三位都是一中毕业的。汪虹的儿子也是一中毕业的。四兄妹一致决定,将“慎蓉爱心基金”的爱心点设在常州市一中。首期“慎蓉爱心基金”正式结对常州市一中25名寒门学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