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汪文慧 于 2014-9-23 09:36 编辑
铁佛公之墓寻访记
休宁 汪红兴
汪氏为徽州大姓,十姓九汪,一向尊隋末唐初的越国公汪华为“徽州的太阳”,奉为最高地方神。各聚居地均有汪公大帝庙及“游太阳”民俗巡演。汪华是汪氏44世,而其堂弟汪铁佛,尊称铁佛公,与汪华一道出生入死,战场厮杀,战功赫赫,后为六州总管,封为开国公,其地位仅次于汪华,是汪氏家族两大重要流派之一。汪华生九子,铁佛公生八子,后代子孙繁衍昌盛,现在全国有汪氏子孙500余万,后裔遍布海内外各地。 我们休宁旌城派为铁佛公之后,53世祖志高公从婺源凤亭迁旌城,主要分布在休宁西部,后向全国各地迁徙。我们这一脉对铁佛公倍加推崇,铁佛公先祖原住绩溪大山里,后迁到大庙汪村,铁佛公卒于公元653年左右,享年65岁,归葬故乡附近。 8月31日一早,收到望江好友汪久玲短信:今日带湖北麻城木子店汪氏宗亲一行来徽州寻根,先到旌城,有空否? 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岂有推辞之理。“一定抽出时间”,立马回复道。 与久玲相识7年了,只因志趣相投——汪氏文化研究,而结为挚友。还有一层特殊关系,久玲的根就在徽州,我家乡附近的旌城村。450多年前,久玲的先祖从旌城鱼儿墩迁到了桐城龙眠山下,繁衍后代。200多年前,桐城与旌城来往密切,走动不断,乡贤清朝乾隆年间军机大臣汪由敦曾为他们祖上修谱作序,只是后来因战乱频繁,人事更迭,路途遥远诸因素,两地渐渐杳无音信。 寻根问祖,慎终追远,乃国人之传统。7年前,我写了一篇有关旌城汪氏的文章,撩拨了久玲心中的寻根思绪。他来了,重新踏上回旌城的路,他心潮澎湃。血脉里汩汩流淌的亲情,总是那么温暖而有力量。久玲对先祖一往情深,他从事的虽是一份普通工作,薪水微薄,养家糊口而已。但他对汪氏文化,特别是铁佛公一脉的研究,造诣颇深,堪称国内一流,不少高校教授都请教于他。他把大量的业余时间都花于此,数次自费奔赴各地广泛搜集各类史料,实地寻访,并和全国各地的铁佛公后裔联系,倡修旌城一世祖墓,得到全国各地宗亲响应。 10点多点钟,他们就到了,神速!热烈的握手,无需多言,此时无声胜有声。上车后,他只说了一句,下午我们一起去找铁佛公之墓,如何?好的,我爽快应道。因为我知道,这是久玲梦寐已久的事。毕竟,从望江来徽州不便,每次都是脚步匆匆。这次湖北麻城的来人,根据谱系记载,为铁佛公四子伯菱之后。 立马赶往旌城,两年前的冬至日,久玲倡修,国内众多旌城派后裔捐建的一世族志高公之墓动工,如今已全部落成。久玲前年离开时,只是动了工,他此番来就是想实地看看,感觉甚为满意。随后去汪由敦墓及溪口红庙转了转。 中饭后,走高速直奔绩溪。事先,久玲只是从族谱中得知:公葬于绩溪登源堨头白鹤山。但毕竟时代变更,古今地名变迁很大,堨头村今日具体何在?心里不清,我虽造访绩溪多次,但堨头这村,我没去过。 路上随即电话了好友绩溪文化通章恒全老师,章老师学养深厚,记者兼摄影家,熟知徽山绩水。告知堨头犹在,在瀛洲镇境内,龙川村附近。大方向已定,我们信心足了。 县城下高速,走龙川大道,风驰电掣。车子行驶在登源河畔平直宽阔的沥青路上,沐浴着龙须山的阵阵清风,飘散着两边稻谷的清香,久玲一行兴奋陶醉,第一次来,陌生而熟悉,千载归家,无数次的魂牵梦绕,此刻化作了现实,激动难抑,泪花闪烁。 车子在瀛洲镇大桥边停下,问了路边小店一位老人。提起堨头,老人告知已过,需回返1公里。 折返,房屋相连,不知到底停在何处。后看见田间有两人劳作,一老一中年,拔黄豆。停下搭讪,不想一问得知,此处正是堨头。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我们说明寻根来意,老人一脸困惑,好在那位章姓中年人颇为热情,他说,现在村子基本都是方姓,汪姓很少。要了解村里历史典故,可问村里一位方恒卫老人,他熟悉村里掌故。骄阳下,他立即给我们带路。 在村子广场前一幢80年代的房子院落里,找老人。可老人不在家,上山干活了。 正在我们一筹莫展之时,另一幢老宅前,一个在择芋头的老人操着绩溪话开腔:你们是找汪家的祖墓吧?应该在下村煤灰厂围墙边。煤灰厂在哪?我们同样一头雾水。那位章姓中年人问清了具体方位,又冒着酷暑给我们带路。沿着村中的水泥路前行,在400多米处拐弯,转进了煤灰厂,然后左转来到来了一段低矮围墙边,那里有块菜地,种满了豇豆、辣椒、玉米等作物。那位章姓中年人指道,他们说的墓地就是这。我们把铁佛公墓地形图打开,仔细核对周边环境,发现这块菜地确实基本吻合。菜地有30多平米,坟头虽已毁,但半圆形的墓圈还在,砌筑的石头层层叠叠,清晰可见,还残存着一堆碎麻石。我们仔细寻找,企图找到一点碑刻来验证。 数十米开外,一对拔黄豆老人见了,不断插话,也证实这里曾经是汪家族墓,解放前,每年清明节,都有人来此祭拜,解放后,就少见了。1978年建煤灰厂,将此处坟墓给平掉了,原墓的范围比现存稍大。墓被人盗挖过,但最终一无所获。 看来,这块菜地是铁佛公之墓,确信无疑了。面对此景,我想,久玲是有些激动和伤感的。了却了一桩心愿,找到了墓地,可以告慰铁佛公后裔。但眼前的凄凉景象,还是有些伤感的,毕竟墓已毁。要想恢复,要做的工作,还是有很多的,就如我们旌城派的一世祖墓,当年也是何等凄凉。那些麻城的宗亲感到有些失望,但又无奈。 回到村里,再次寻访方恒卫老人,他老伴说,老方在后山,我们俩就在他老伴的指引下,走田埂,来到后山。终于见到了74岁的方恒卫老人,他正忙着呢! 一阵寒暄,老人赶忙停下手中活,与我们攀谈起来。确认了煤灰厂围墙边的墓园就是铁佛公之墓,不过这座山现在叫乌鸦山,不是白鹤山。他小时候就听老人常说的,墓碑早就不存了,墓园有三棺坟,在煤灰厂建成以前都还完好。据说,这坟原来是隔壁梧村汪姓的,而这不远处就是汪华的老家——大庙汪村。这一点,与我们所掌握的资料基本吻合。老人说,据他所知,我们可能是解放后寻访这一祖墓的第一批人。他一直住在村里,这么多年没听人寻访过。这一点,倒让我们颇为欣慰。 墓地的菜园,现在是村头的王正太所种,家就在煤灰厂大门边上,我们说明来意,和他进行了沟通。他理解我们的行为,当然真正恢复墓园,并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背后的工作太多,慢慢来做。 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似乎总想能找到铁佛公更多的历史遗迹,但毕竟世事沧桑,物是人非,遥隔千年,谈何容易。时候不早,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堨头。 回程之际,我们又去了铁佛公老家汪村转了转,暮色苍茫时,赶赴歙县郊外的云岚山拜谒了汪华墓,后赴屯溪百鸟亭拜会汪公会馆。 离开屯溪,已是晚上9点。他们踏上了归途,当晚他们准备夜宿安庆。 这次寻根之旅,紧张而匆忙,一天700多公里,终于寻到了铁佛公之墓,这对铁佛公研究的意义不言自明。这墓就在龙川大道边,旅游开发意义还是有的,值得一记。
休宁县石田中学汪红兴 电话:13675596943
铁佛公之图
麻城人在墓地中找到的石头
汪久玲(左一)与方恒卫在交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