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3-10 10: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在屋檐下婆媳关系
汪雪英 著
本书2008年2月由中国社会出版社隆重推出,已经在全国新华书店与各大网站书店上架,并成为中国建设新农村"农家书屋"第二批推荐书目之一.
卓越网有售,免邮资,可快递,货到付款.有优惠,定价:13元.
作者简介:
汪雪英,笔名汪洋,汪雪儿,初中学历,1987年来到东莞漂泊,做过工人,组长,仓管,人事文员等职,现任职《东莞时尚》杂志社编辑、记者。
因九四年出版诗集《漂流花季》而成名。新华社、新华社每日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上海文汇报》、《青年文摘》等上百家媒体先后报道,事迹收入《永新人物传》等。长篇自传体小说《漂在东莞十八年》获第二届腾讯QQ作家杯原创文学大赛优秀奖。
前言:
本书作者是一位有着十多年婚龄的女性,婆媳关系处得非常好,著有多本书籍,有一定读者群,文笔清新朴实,豪爽流畅,以案例展示,站在心理和社会伦理、人性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与创作本书,细致地解答了生活中常见的婆媳问题,有些,还是专家解读,读下去,你定能找到自己要的答案。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这是《孔雀东南飞》一文中刘兰芝请求丈夫把自己送回娘家时的一段倾诉。
婆媳关系古来有之,是个难解的历史遗留问题,我们怎样才能和平共处,亲如母女呢?有人说,婆媳不是母女,婆媳关系也远不如母女关系那样铁硬,禁得住折腾和摔打。如果将母女关系比做田野里的庄稼,婆媳关系不过是温室里的花草,稍不留心,多日努力也会前功尽弃。要保持婆媳之间的良好关系,就要既像母女又不像母女。
婆媳关系相处困难,这乃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性的问题。婆婆与媳妇,同在一个屋檐下,本该相亲相爱,却总是剑拔弩张;同爱一个男人,尽管爱的意义不同,最终目的却也是希望他好。然而,虽然有共同的目标,却无法成为志同道合的和睦关系,往往双方势不两立!婆婆常常埋怨媳妇不够懂事,不够节俭,不够操持家务,最终的结论便是,媳妇不够资格成为与儿子共伴终身的人。
而媳妇,往往满腹委屈。极力讨好婆婆,却被她挑三拣四,说东道西,不仅如此,还要挑拨她与丈夫的夫妻关系,实在是可恶之至。
因此,婆媳关系,便愈加紧张起来。
可是,我们有没有办法,让婆媳能够和平相处呢?其实,婆媳问题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难处理,婆媳关系出现问题,大多是因为沟通不善所造成的。我们如果明白了婆婆与媳妇各自的心理,也许问题就可以很好的解决了!
那么,请翻开本书,您的困惑,您那些烦恼的、头痛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有的就是陈年的谷子和烂芝麻,自古有云:多年的媳妇熬成的婆,一个“熬”字,扯出几多辛酸事,婆媳问题,总结矛盾,全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不信,你就往下翻看吧。
第一节 天生的婆媳心理问题
为什么婆婆与媳妇老是有那么多的矛盾,我想这是一个难解的结,婆媳关系自古难处, 她们来自两个不同的家庭,生活习惯肯定不一样,对于男方家庭来说,媳妇是一个“外来入侵者”,再加上两代女性的代沟,她们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两代人不同的思想和观念与生活方式,要在一个屋檐下共同生活,闹个别扭是很正常的。
1.婆婆:媳妇是外来物种入侵者
在心理上,对于婆婆来说,这个媳妇的进驻无疑像个“外来物种入侵”,儿子的爱被人分享了,原来对母亲很依赖的儿子找到了精神寄托,有了心爱的人,爱被分享了,有时便会忽略母亲,母亲心灵上会感觉儿子对自己的爱被人侵占了,自己养了几十年的儿子,突然之间,反倒是跟一个外人更亲密了,尽管在理智上,做母亲的知道儿子是该娶妻生子了,但在心理上,在感情上却有点接受不了,心灵上的地盘被占有,那种失落感,用一句很通俗的话说,就是家里突然多了一个跟自己抢爱的陌生女人,这首先就导致了他们有一种自然的防御和反感心理。
所以并不是每个男孩第一次带女朋友回家时看到的都是家人的热情。特别是单亲母亲,平时把儿子当成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突然之间,儿子长大了,娶媳妇了,在心灵上难免会触动她内心那根敏感的神经,感觉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儿子就要失去了,不是有句俗话说“娶了媳妇忘了娘”么?
从心理的角度分析,母亲有点儿怕,怕失去儿子的爱,所以就对未过门的媳妇天生有了敌意,其直接表现就是反对,母亲理性上知道,儿子迟早有一天要有自己的生活,但心里就是不想让儿子接受外面的对她来说是陌生的女人,表现出来的就是对媳妇的不欢迎、不喜欢、不接纳。
如有一个案例,一个不到五十岁的母亲,在他儿子即将筹办婚礼时,原本一向非常通情达理的母亲,突然变得有些情绪暴躁、蛮横无理,惹的他儿子不得不延迟婚期,以调整母亲的情绪。后来,婚期一经调整,他母亲的情绪立马好了许多。经过心理咨询师与其母的沟通,发现这位母亲一辈子婚姻一直不如意,受到过几次波折,离了两次婚,慢慢的她放弃了自己的情感,全心尽母亲之职,培育她唯一的儿子。虽然在抚育儿子成长的过程中极其辛苦,但依然能克服重重困难,谐因儿子是她的希望和精神支柱。只要有儿子,其它的倒也无所谓。可是眼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成人,结婚成家,要过自己的小日子了。母亲的心再一次跌入了谷底,好象又要失去什么似的。尤其在决定儿子婚期的日子后,这种感觉愈加强烈、深刻,于是真的情绪无常、不能自控了。
上述案例,像我们表达了一个信息:在儿子恋爱或结婚后,母亲和媳妇上演了一场争儿子的“心理游戏”。母亲恐惧自己的位置被儿媳妇“夺去”,于是拼命的想“夺回”自己在儿子心目中应有的位置。
2.丑媳妇见公婆,摩擦不断
丑媳妇总是要见公婆的,对于一个媳妇来说,哪个媳妇不想一开始就做个好媳妇呢?哪个媳妇愿意嫁给一个男人以后就老是和他的家人吵架闹矛盾呢?
一般情况下,女儿出嫁那天,她母亲一般都会交待一些做人的道理,告诉女儿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以后到别人家做媳妇,不比在家里,要顾及对方的大人。可很多媳妇出嫁后遇到的,并不是像在自己家一样自由和自主,也不像跟在娘家一样,与母亲什么话都敢说,沟通上有了困难,婆婆也没有耐心像教女儿一样教媳妇,因为媳妇做什么事,婆婆看不顺眼的,经常会教育和批评媳妇。
于是媳妇感觉婆婆不好,老是说自己的不是,开始有了反感,这种反感如果得不到及时消除和解决,那么就很容易慢慢地转化成反抗。有反抗就会有战争,有了战争自然就让丈夫的家人更加确信了媳妇的缺点,有的婆婆会说:“我说了你这个女人不好,是我儿子瞎了眼才把你娶回来,我早就在第一眼看出你这个女人不行,是个不孝顺、不会理家的女人”。这样说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媳妇认为她跟老公偶尔闹个矛盾,都是婆婆在后面搞的鬼。
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婆媳关系怎么也处理不好。老是婆婆说媳妇的不是,媳妇也挺委屈的,我在娘家对我妈都没有那么好,凭什么我对你这么好,你却还要说我的不是呀?再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人家怎么帮着管呀,外人又不好插手。 你只能倾诉一下,但如果倾诉对象不小心把话说出去了,媳妇或婆婆听到了,又是一番不爽。
经常有婆婆那样说:“我对她那么好,她居然在外面跟别人这么说我,真气人。”
两个女人同样爱着一个男人,同样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同一个锅里吃饭,而她们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也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很难磨合。有点矛盾在所难免,但是长久下去,得不到沟通与疏导,变会积压,越积越多,直至爆发。
3.媳妇管婆婆叫妈,却可敬不可亲
婆媳关系的线就像是藕,藕断丝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剪不断,说不清,理还乱。
婆媳关系,向来是中国家庭最为头痛的一件事。乡下有一句话说:婆媳相处,十个里头九个糟。有些婆婆说:“她虽然也叫我妈,这只是在表面上保持一份礼貌,或尽一份儿媳妇应尽的孝道,并没有把我当成自个的亲妈一样亲近。她在心理上认定娘家母亲才是亲妈, 跟婆婆从来没有亲如母女的感觉。也不指望婆婆如亲妈一样待自己。保持适当的距离生活在一起,不断地意会她是别人。”
也有的媳妇说:“她哪里是我妈呀,她从来没有把我当成她自己的女儿看待。”
要婆婆把媳妇当女儿,也是有一定难度的,能当她是自己儿子的爱人待之,爱屋及乌,关系也不至于难以相处的。
单位有个同事,能干,也与同事相处得挺好,还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家里,跟左邻右舍关系都不错,人人夸她,可她,就是跟自己的婆婆处不好关系,合不来,摩擦不断,挺伤脑筋。婆媳关系是家庭关系中较重要的关系。要媳妇把婆婆当家,这混淆了婆媳关系与母亲关系的概念。有的研究者依照弗洛伊德的思路,从婆媳对儿子兼丈夫的情感占有欲及“恋母情结”等角度去解释。当我们尝试用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去分析时,其结果会怎么呢?
专家解读:媳妇熬成婆,有了补偿心理
心理学家认为,婆媳之间的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旧社会媳妇的地位很低,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也学到了婆婆那一套,并被潜移默化地认为,做媳妇就是这样要被婆婆恶的,所以媳妇一旦熬成了婆,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当年也是这样的,你现在也要这样。
心理上,婆婆认为自己当媳妇时受到的不公待遇,现在自己成了婆婆了,有了补偿效应。再说,婆婆与媳妇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受教育和各自经历不同,生活习惯及脾气性格不同,较难沟通,生活在一起后,二者在家庭的开支,小孩的抚养与教育,管庭的管理等,都有所不同,有了分歧和意见,矛盾就显现出来了,再加上争夺儿子(丈夫)感情等方面容易冲突,双方缺乏母女间的血缘关系,心存芥蒂。
对此,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称之为“等差之爱”。意思是说,在亲子之间、夫妻之间、手足之间都有来自角色身份规定的情感。这也就是梁漱溟先生所说的“应有之情”。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伦理规范,也有不同的情感类型。当原本没有亲缘关系的男女,由于是婚姻的蒂结“走进一家门”。婚姻不仅带来了夫妻关系,也带来了一大串家庭关系,双方一下子掉进了一张关系网当中,需要四面应付。婆婆能处变不惊,媳妇却措手无策。
第二节 两代女性的心理代沟
婆婆与媳妇,一是血缘上没有关系,二是年龄相距太大,就是两代人,说白了,母女尚有代沟,更何况婆媳了。本不是一家人的两代女性,因为同爱一个男人,而成了一家人,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也是一种缘分,但双方的家庭背景,生活方式,都有所不同,住在一起后,难免发生代沟,这是很正常的,有代沟是好事,这证明一代更比一代强,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关键是我们怎么去处理这个代沟,去异存同,相互理解、相互宽容。
一个接受过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媳妇和旧社会目不识丁的婆婆,看待问题的角度自然也有不同,这种矛盾不是对与错、好与坏的问题,这就是代沟。
老一辈人教育和照顾孩子有她们自己的经验和方法,不愿接受新知识,而媳妇总想将网上或书上学到的东西用于实践。矛盾归根结底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对错谁又怎能说得清呢?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把我肚皮都笑破了,大意是这样的,一个农村的婆婆来到城里照顾她坐月子的儿媳,有一天媳妇夜里被小孩折腾了一夜,白天想等孩子睡了补个觉,但正昏昏欲睡时,忽然听到婆婆叫到:“哎呀,你看,我不知道怎么就把这个都弄湿了。”
媳妇迷迷糊糊地睁开了眼,却见婆婆把整整一包婴儿专用湿纸巾,都打开了正一张张晾在阳台的窗台上晒呢?
原来婆婆不小心打翻了一个装了点冷开水的茶杯,却发现“弄湿了”一包婴儿专用纸湿巾!过了一会,媳女刚想继续睡,婆婆又在大叫,媳妇一看,原来她在卫生间里晾尿布,把尿布挂在了热水器的开关上,喷头就开始哗哗地流水,喷了她一身……
网上很多人为这个媳妇支招,说什么的都有,关键是,这样的事情会经常发生,如果媳妇不懂得包容,不懂得巧妙地教会婆婆使用电器,而又要伤了她的自尊,甚至看不起没文化的婆婆,矛盾就会激化。
由于知识的差异,且两代人对于吃、穿等生活习惯都存在很大差异,这种问题似乎谁也很难说清到底谁对谁错?这只是代沟,两代女性心理和观念上的代沟。
那怎么才能解决这个头痛的问题呢,聪明的媳妇就会想办法,问老公,向老公打听婆婆的喜好,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也不要指望婆媳如母女,母女还不是照样吵闹,只不过母女吵完了就没事了,和媳妇吵完了因为没有血缘关系的缘故,又缺乏适时的沟通,就会有矛盾慢慢累积,到矛盾激化。
聪明的媳妇会学会发展与婆婆一致的兴趣,这样容易相处、沟通和理解,即使自己跟婆婆的关系处理得不是很好,也要鼓励丈夫与婆婆好,这样,有利于自己日后跟婆婆沟通,这叫建立良好的“双边关系”,进可攻,退可守。不至于跟婆婆闹僵。
要明确是非,坦城地让婆婆知道,你不喜欢什么?以免婆婆做了一件事,认为是对你好的,你却不领情,搞得人家无所适从,要体贴关心婆婆,满足其合理要求。遇事要冷静,即使和婆婆发生矛盾或冲突,也要尽量克制,切忌大发雷霆,要先使自己尽量冷静下来,然后再和婆婆继续讨论问题所在,要记住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对她的尊敬。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她都是你丈夫的母亲,也许她并不是那么难以相处。不要太计较婆婆的一些小毛病和说错的话。谁人无过,谁也不是十全十美之人,有点毛病也是正常的,你要记住,她始终是你丈夫的母亲,是你孩子的奶奶,她并没有恶意,只是想法和看法有所不同,理解了这一点,就会相处得更好。
专家解读: “婆媳关系”是仅次于婚外恋破坏夫妻感情的“杀手”
心理专家王智说,“婆媳关系”这个话题,对已进入婚姻围城的朋友来说,是讳莫如深非常敏感的一个词汇。可以说,在影响婚姻幸福及家庭和睦的诸多因素里,“婆媳关系”成为仅次于婚外恋的破坏夫妻感情的“杀手”,还有人戏称其为影响婚姻质量的“恶性肿瘤”,是导致家庭内战的一大诱因。可见,其影响力和伤害性非同一般,蔚然成为青年男女步入婚姻殿堂前的一门“必修课”——如何协调与处理“婆媳关系”。
有人说,“‘婆媳关系’是一对天然的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娶了一个媳妇,就等于死了个儿”。当然,这话有它的偏颇之处,也有它的道理。与此相对应的还有另一种家庭关系则大相径庭——“岳母关系”。俗话说,“十个女婿九个亲”、“一个女婿半个儿”。这世界真奇怪啊!同样因婚姻纽带产生的亲情关系,“婆媳关系”和“岳母关系”竟呈现出如此之大的反差,叫人匪夷所思。也许,这就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矛盾和统一构成生活的丰富和前进的动力。
有一对夫妇新婚不久,婆婆每晚都来敲儿子房门,叮嘱要盖好被子,以免着凉;早上按时去儿子新房叠被打扫卫生等等,弄得儿媳妇快要疯掉了的故事。
还有,诸如婆婆在儿子面前捕风捉影说儿媳妇的是非等,更是家常便饭司空见惯的事了。
第三节 两个女人爱的情感争夺战
从婆婆对儿子的爱,那是血脉相连,那是相依为命,是从骨子里出发的,从内心深处,婆婆想永远得到儿子的爱,而媳妇对丈夫的爱,是从情感相依、男女之情上出发的,媳妇也想独占丈夫的爱,两个女人谁也不想丧失被爱的幸福。这种感觉像雾像风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于是,彼此间产生了那么一丝淡漠、一丝防备、一丝间隙;甚或还有一丝难以言说的嫉妒,一丝无法解释的微妙,使婆媳关系难以跨进亲昵与亲密的门槛……
作为婆婆,含辛茹苦地把儿子养大,本想着到了该“坐享儿福”的时候,却半路“杀”出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年轻女人,并以媳妇的名义与自己分享儿子的爱、时间、金钱等精神和物质上的一切东西,甚至这个女人得到的会比自己更多。那么,作为母亲,难免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今日的儿媳已经不敢奢求《红楼梦》中贾母的专制了,但婆婆把儿子作为终身生活和精神的主要依靠的心理依旧没有减弱,特别是有些母亲本身经历过离异,或老伴过世早,情感无靠、生活孤苦,她将惟一的爱寄托在儿子的身上。
记得看过一部电视剧,有一个镜头一直深印在我的脑海,说的是一个单亲母亲,儿子
与媳妇新婚之夜,婆婆居然要儿子去她房间陪她聊天,说她睡不着,好不容易儿子把她哄睡了,可以过两人世界了,结果媳妇还在卫生间洗漱,母亲却走进去像往常一样给儿子铺床,铺完床走了,媳妇望了她一眼,心里不悦,但没有说什么?可没多久,又跑去给儿子盖被子,媳妇睡在床上挺难为情的,可没多久又打了一瓶热开水进去,这下媳妇坐不住了,说:“妈,你儿子的事你别管了好不好,我在呢!”可婆婆却说:“我的儿子我比你清楚,他晚上蹬被子,要起床喝水,你知道吗?我不准备给他,半夜三更他去哪找水喝。”
媳妇哭笑不得。但敢怒不敢言,于是取笑老公,说他长不大,也知道她妈是舍不得儿子成了媳妇的宝。感觉婆婆是怕自己抢了她儿子一样。一天,儿子和媳妇吵架,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婆婆也站出来帮儿子说话,于是这媳妇就火了,说:“我们只是闹着玩,夫妻嘛床头吵架床尾和,妈你就不要掺和,别管这闲事吧。”婆婆一听也火了:“好端端的日子你们就是不好好过,像什么话。”婆婆不停地数落媳妇的不是,本是夫妻间的矛盾,发展到家庭矛盾,儿子成了受夹板气的主儿,帮谁呢?看着这两个心爱的女人,老公没撤了……
这种怕媳妇抢走爱的婆婆,一般都是孤苦一人把孩子拉扯大的,做媳妇的可以理解,但没法忍受,婆媳关系就此闹僵,媳妇说婆婆有心理问题,说婆婆病态,居然嫉妒媳妇抢了自己的儿子。婆婆呢则第一次感受到了家里权威女性地位的动摇,而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外来女人左右自己的儿子,她在这个家庭唯我独尊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有些媳妇,还没进门,就已经跟婆婆似如水火,儿子与媳妇在未婚谈恋爱那阵,带回家来,母亲根本就没看上这个她这个儿媳,劝儿子放弃另找,但儿子就是一根筋,认准了的事不回头,婆婆没招了,媳妇娶进门,婆婆天生就对她有偏见,带着偏见的眼光跟媳妇相处,没有矛盾才怪呢!只要媳妇一跟儿子吵架,她就会说:“我让你不要娶她,你偏要,现在吃亏后悔了吧,这话要是让媳妇听了去,心里不爽,又有积怨。”
如果婆婆看不顺眼媳妇的地方,或者媳妇不如她的意,或做错事,她就会说,只有我儿子才那么笨,我早就看出她是这样的人。试想,哪个媳妇受得了婆婆这个?
小贴士: “婆媳关系”紧张的心理原因
北京乐在生活心理工作室首席咨询师、心理学专家王智认为:
到底是什么因素使得婆婆有这样的心理定势?认为儿子结婚便离母亲远了,如同失去了爱子般的痛苦?影响“婆媳关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从心理的角度看,“健康的母子关系”是导致“婆媳关系”问题的关键。
如果依照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健康的母子关系要经历“二次分离”。第一次分离是“孩子的分娩”。女人最感幸福的是知道自己怀孕的那一刻,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让女人经历从女孩到女人的转化过程。孩子在母腹时和母亲是完整如一的,从孩子降生起,逐步由生理发育到心理的发展,孩子的“自我意识”在渐次萌芽、增长,并出现两次“反叛期”。这是母亲和孩子的“第一次分离”。“第一次分离”的结果是孩子由纯然的对母亲依赖到自己独立探索世界,尽可能地摆脱母亲的干预而独立自主。第一次分离如果成功的话,对母亲和孩子都是双赢的:母亲除了对孩子尽必要的照顾之责外,把生命重心放在自己身上,依然可追寻自己的情感、事业;孩子则可自由发展自己。
假若,“第一次分离”不成功,就会导致母子“情感依恋”及“互赖”现象。尤其是母亲心理不成熟或情感遭受挫折,如离婚单亲、老公背叛、家庭意外事件等,都可能造成母亲把生命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关注孩子每个动向。这样的母亲情感会失衡,过多地“爱”孩子,也对孩子施加了更多压力和期许。孩子也会痛苦,面对一个“完美型和严厉型”的母亲,也容易发展成“依恋型人格”或“畏缩型人格”,即躺在母亲怀里不想长大或长不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