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汪达梧 于 2016-7-14 15:29 编辑
汪氏得姓与“义门”汪氏
作者:张恺
汪姓,在以人口多少为序的《新百家姓》中,仅排在第57位,但在歙县和徽州地域却是居首的大姓。
关于汪姓的由来,《中国姓氏寻根》一书云:上古有汪芒国,国君为防风氏,漆姓,守封禺之山(在今浙江武康县境内),相传汪芒是巨人之国,防风氏身高三丈。当禹于会稽召天下诸候时,防风氏迟到了,被处死。国人即迁居湖州一带山里,称汪芒氏。战国时,楚灭越,汪芒氏亦被攻破,遂逃至皖南歙县一带改称汪氏,亦即姓汪。此一说素被认可。
然笔者近日在《汪氏义门支谱》中,却见到汪姓由来的另一种说法。谱曰:汪氏之先,本于轩辕黄帝,传十八世至周文王姬昌,传第十九世至周公旦,传第二十世至鲁公伯禽,再传十二世至鲁成公黑肱,黑肱生子二,长为午,后袭位为鲁襄公,次名汪,后封颖川侯。据谱中载曰,鲁成公黑肱之夫人姒氏,夜梦彩虹绕身,届时生下次子,天生颖异,有纹在手。左纹为“水”,右纹为“王”,手符握瑞,合文曰“汪”,遂以此名之。汪被封为颖川候,后人以其名为姓即成为汪姓始祖。此一说颇有些神话色彩,历来被汪姓后人视为荣耀,记载于宗谱之中,连宋朝真宗皇帝赵恒在赐义门诏中也赞曰:“唯汝汪氏,胄出轩辕,派承周旦”,肯定了汪姓的自诩。
汪姓南迁始于东汉末年汪文和,其为汪姓第31世,因破黄巾军有功被封为龙骧将军。建安二年(公元197)南渡长江。汪文和经孙策表奏被授职会稽令,封淮安侯,并于建安十三年(208)随贺齐平黟歙,安家于新都郡治始新,成为新安汪氏之始祖。到第40世汪叔举,虽任职南朝宋军司马,但他于纷乱之际,勇退不仕,始居绩溪登源汪村。第44世汪华,于隋末群雄割据时,拥兵据新安郡,并相继拥宣、杭、睦、婺、饶、歙六州之地,带甲10万,威振江南,自立为吴王。唐初,为保郡安民,他受封于唐,为越国公。汪华先后娶5位夫人,生有9子。“义门’汪氏一支便传自于汪华第8子俊。
汪俊为第45世,生子5人:处默、处方、处忠、处厚、处静。汪华与其9子皆封侯,在徽歙地域倍受尊崇。但9子后人皆安居于民间。46世处方及其子孙数世,皆业儒,且多隐居不仕。第50世汪口文正值唐末,便徙居歙西篁墩不久,第51世汪广携子汪渐自徽歙篁墩避乱续迁居于旌德新建。当时汪渐年纪尚幼,被父亲用竹箩担负而来新建,故又称之为“担来公汪广汪渐父子即是“义门”汪氏之一世祖和二世祖。
《义门汪氏十世同居始末》云:“汪氏之先,本出于黟歙,五季兵革繁兴,汪广携子渐避地来家于宣旌德之新建,惟服田力穑以自适。”和平的环境使以务农为本的汪氏很快便“家道亦苟美矣”传至第54世时,新建汪氏已有四庄之地。渐(52世)生子宝,宝(53世)生四子令蔡、令昭、令规、令郢,号为“四令”(54世)。汪宝派四令分职四庄之事,令蔡治下庄,令昭治东庄,令规治西庄,令郢治陈庄。汪宝卒后,兄弟以义相尚,不肯析财以居”。四令之子为55世“文”,字辈有11人,号称“十一文”,“十一文”之子为56世“元”字辈有38人,号称“三十八元”,而诸元之后又各有子孙。故从汪广、汪渐以来,先后有十世汪氏人“同寝处,共饮食”,最盛时,“一家之间以口计者一千三百而群”,他们“浚池浙米,鸣鼓会食”,故时人有“三岁婴儿不辨母,环视桁上衣无数”之谣。宋天禧四年(1020),州衙将汪氏一门十世同居共灶之事奏闻于朝廷,宋真宗赵恒即赐以“义门”二字旌其闾,且在诏书中赞曰:“实江南第一郡,真天下第一家。”次年,“义门汪氏”中之文政、文谅兄弟受本门之托,携带土特产朝贡献恩,真宗帝亦善待之,“诏赐白金倍所献”。文政兄弟“益感上赐,请监书归,淑其子孙”。汪氏儒风自此发韧,文政之名亦载于史册。
到57世至60世时,汪氏“义门”便分析了。正如《三国演义》卷首语所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乃常理也。对于一个家庭或家族而言,到一定程度加以分解并非坏事,此时分便是一种开拓与发展。故到60世以后,“义门’汪氏子孙志在四方,家族的迁徙达许多地域。在歙县有白洋、五渡、周公坑、王二家、八亩坦、胡家潭、华川、琶坑、古稔、白石岭、深渡、白石汰、七贤、横关里门、小洲石佛潭、大洲源大坑口、土曷川呈、呈狮、清流等地;在外县外省则有休宁祁门、霍山、广信、杭州、富阳、扬州、淳安、上海大场、北京、苏州木渎、黄土桥、镇江、溧阳等等,足迹几遍天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