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5-19 18:2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拳村——以武为宗 名扬千年
--------------------------------------------------------------------------------
来源:今日大冶 时间:2011-9-9 13:00:00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
两村民在祖堂里切磋武艺
汪拳村祖堂
在大冶城区南大门——金湖街办与陈贵镇的接壤处,有一处平整宽阔的大畈,一条笔直的水泥路纵贯其中。路的尽头,横向座落着一个狭长的村落,这就是大冶著名的“武术之村”——汪拳村。
古村落三易其址两度命名
在汪拳村入口处,耸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门楼,飞檐斗角、色彩斑斓。门楼两边的立柱上书写着一幅对联:
汪氏望族,族盛财兴,根深叶茂,唐封越国家声远。
拳庄船地,人杰地灵,水秀山明,宋奠鸿基福泽长。”
“这幅对联高度概括了汪拳村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人文景观。”随行的汪拳村人、大冶武术协会主席汪海山介绍说:汪拳村居大冶版图之腹心地带,大金省道之旁,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前面田畴纵横,后面山岚叠翠,左如飞龙潜卧,右似苍鹰翱翔。远望后山似三颗金星一齐出,俯视地貌如九瓣莲花出水来。
汪拳村历史悠久,早在南宋时,始祖汪孟六带领族人由江西迁移来大冶,为择佳地,曾三易其址。最早村庄座落在陈贵灵峰山下,由于该处地势狭窄,又移居到现在的金湖右仁村,终因交通不便,又移至柯家湾,但这里还是场地太小,视野不开阔。
后经多次考察,汪太公终于选定了灵峰山余脉下一片空旷的土地,这里土地开阔平整,便于农耕,还有一大片滩涂,湖草茂盛,便于养马。
定居此地后,汪氏族人开辟鸿基、拓展田园、封山育林、繁衍生息,至今九百余年,丁盛财旺,枝蔓大江南北。其中,汪氏在大冶嫡脉中支分三门八庄,红丁万余人,仅汪拳庄现有人口一千四百余人
由于村庄是依据山脚下一处狭长的高地而建,前面又是广阔的田地、滩涂地,远远望去,村庄犹如漂浮在汪洋上的一条小船,故名为“汪船”;因汪公孟六善武,其后代都有习武的传统,后改名“汪拳”至今。
“汪六公”行侠仗义誉满乡里
“汪拳是汪六公流传下来的武术门派,也是村名的由来。”大冶市文化馆馆长柯小杰介绍说。
据传,汪六公武艺高超,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南宋后期,天下大乱,盗贼四起,灵峰山也来了不少强人,村民损失惨重,叫苦连天,汪孟六决心除掉这伙盗贼。某年端午节那天,汪孟六取道灵峰山去县城办事,刚到灵峰山坳,有十几个盗贼正躺在密林里睡觉,身旁还有许多包裹,汪孟六冲上前去挥拳便打,打得他们四处逃窜。汪孟六将盗贼留下的财物归还原主,深得乡人的赞誉。
随后,汪孟六来到县邑一家面馆吃面,遭遇被打散的盗贼,真是冤家路窄。盗贼依仗人多势众,举刀向他砍来,汪孟六眼明手快,举筷相迎,说也奇怪,双筷像一把钢丝钳紧紧地夹住了大刀。从此“双筷夹大刀”的佳话在冶邑广为流传。
汪孟六打抱不平、匡扶正义之举,得罪了许多强盗。强盗们对他恨之入骨,伺机想除掉他。一天,有个化装成“生意人”的强盗到汪孟六家刺探虚实,汪孟六把这个“生意人”让到屋里好好“招待”,故意单掌将几个树筒劈成了片柴,随后又用石料大磨盘端出来一杯茶,请“生意人”喝茶。“生意人”见状,吓得目瞪口呆,茶也不喝连忙起身告辞。从此,“单掌劈柴”誉乡邻,“磨盘端茶”传佳话。
“墈头”“马叫”命名的由来
宋淳熙三年,金窛南侵,所到之处,烧杀掳掠,百姓苦不堪言。汪孟六年逾七旬挺身率众卫国安乡。在一次抗敌中,他单枪匹马与敌鏖战,连伤数敌。敌溃至大冶城南,汪孟六乘胜追击,终因寡不敌众,暗中飞刀,血染战袍,敌人割下他的头颅,隐匿城南。已无头颅的他仍端坐马背,至中途一处,战马长鸣不已。
后人为纪念他的英勇,遂将城南之地改成“坑(谐义藏起来的意思。实则为墈)头”,马嘶叫处称为“马叫”。
汪孟六壮烈牺牲后,子孙慎终追远,铸金首以全其身,敛棺九尊,分葬在九个地方。即:金龟长眠,银蛇吐剑,长虹贯日,坐船观月,金盆浴鲤,牯羊踏青,观音朝墩,蜡烛远照,雄狮昂首。
汪孟六留给子孙的武术绝技“汪拳”从此流传下来,至今已有近千年。
太子庙前聚餐有数百桌
汪拳自然村上、中、下三门都有祖堂,其中上门的祖堂近年进行了扩建重修,雄伟壮观,气势恢宏,参观者络绎不绝。
在汪拳村地带,最值得一提的是刘封太子庙。相传八百多年前,灵峰山上孽龙作祟,栖儒桥一带久旱无雨,瘟疫流行,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刘封太子神灵显圣,云游至此,怜民疾苦,解民愁忧,斩孽龙于灵峰,甘霖普降,稻禾复苏,赐妙药于平阳,众生获安,百废俱兴。
当时,汪氏先祖为酬谢太子洪恩,建庙宇,塑神像,四时祭祀以示纪念,后来太子庙或冲或毁,但虔诚的弟子们却屡毁屡建,多年来,太子庙一直香火鼎盛,绵延不段。沐浴太子神恩的百姓近则金湖一带的千家万户,远则金牛、毛铺、铁山、黄石,甚至波及阳新、浠水、蕲春等鄂东南地区。
1951年,当地政府将该庙拆除,1998年,当地人重修太子庙。
据介绍,太子庙重修后,庙堂焕然一新,香火更加旺盛,每月农历初一、十五敬香、求神、还愿的香客络绎不绝,特别是每年农历三月初六是刘封太子诞辰之期,更是信士咸集、香客如云,这期间,光是招待香客的素餐就有数百桌,人气之旺可见一斑。
“改革开放以来,汪拳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农村文化生活也是越来越丰富了。”汪海山说,他虽然家住城区,但自从退休以后,经常回到家乡参与族人的庆典活动。但令他不无遗憾的是:祖传的武术恐怕要失传了。
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的困境
“因为自古以来就有习武的传统,汪拳村历朝历代出了不少武举人呢。”在祖堂练完把式后,65岁的村民汪义城介绍说,解放前,村里的男丁几乎是人人习武,强身健体保家卫国。解放后,农村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习武的气氛依然很浓。每天晚上,祖堂里有上百名男丁聚集在一起,互相切磋武技,吆喝声、拳击声不绝于耳。
汪义城开始练武的时候只有10来岁,每天早晨上学前,先要练习1-2套拳术,然后再出门上学。“那时候,村里经常举办类似擂台赛的活动,可热闹了,经常有外地武师慕名前来汇演。”这样的活动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除。
记者在当天的盛会中看到,参加这次武术汇演的,全部是中老年人,年轻人一个都没有。“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学这个了,村里习武的风气已经逐渐淡化了。”汪义城说,随着农村人口的外出流动频繁,加上现代年轻人的文化生活日益多样化,习武已经沦落为一项冷门的健身娱乐活动。
“武术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应该给予大力抢救。”柯小杰说,日前,大冶市已经获评省“武术之乡”,汪拳村堪称是大冶的“武术之村”,舞龙、舞狮、气功是汪拳村的传统武术文化,流传下来已经近千年,像这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一代代好好地传承下去。
(首席记者 罗琴 文/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