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2236|回复: 17

现在还有“婺源大坂,乌木源,大田寺,符村,高沙,龙亭”等地方的本家吗?

[复制链接]

17

主题

269

回帖

8752

积分

风云使者

积分
8752
QQ
发表于 2013-2-19 21: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祖传家谱上记载:
先有文和公,迁居歙县;后有濆、济二公,迁婺之大坂、乌木源等处。支虽分,而本实不拨;派乃衍,而同条共贯也。后世七七闰五公,迁居饶之乐邑(现乐平市)坵家港。至八十六世锦一公之子星安,迁居(乐平市)横路村。
还记载:
婺源大坂、大田寺、符村、高沙、龙亭及本邑(现乐平市)坵家港等处,俱为同支分派之谱耶。
如果有,请与我联系。QQ:18508479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269

回帖

8752

积分

风云使者

积分
8752
QQ
 楼主| 发表于 2013-2-19 21: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从 道安公------泰七公 之间的世系
---O道安----O------O---------O世维----O知古----
---------------------------------------------------------------------

---O-------O------O-------- O--------O-------
---------------------------------------------------------------------

---O惟钦----O叔渐---O---------O--------O------
---------------------------------------------------------------------

---O-------O------O----------O-------O------
---------------------------------------------------------------------

---O-------O闻藻---O汝盟-------O省二----------------
---------------------------------------------------------------------

---O润五迁乐邑坵家港居焉--------O余七----O相三---
---------------------------------------------------------------------

---O再十一-O王显---O世二-------O会五----O代一---
---------------------------------------------------------------------

---O国富----O锦一---O泰七始迁四都横路村居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269

回帖

8752

积分

风云使者

积分
8752
QQ
 楼主| 发表于 2013-2-19 21: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维”------发错了,正确的是“世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269

回帖

8752

积分

风云使者

积分
8752
QQ
 楼主| 发表于 2013-2-19 21: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查:江山市大陈乡汪姓——婺源大畈分支
有以下资料:

江山市大陈乡位于市境“下路乡”(县城以北),系该市最北面的一个“门户”乡,距市区10公里。沿48省道(原属205国道),北行3公里,即进入浙江省常山县境。
    大陈,系古徽州汪氏搬迁至此的聚居地。宋代,汪氏自安徽婺源县(今属江西省)大坂村迁居浙江省常山县金川桥石桥头村(今湖东乡畈头村)。至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汪氏始祖七十四世孙普贤公者,晚年自常山游须江大陈,爱其山环水潆,林木葱郁,遂迁居焉。因汪氏源出徽州绩溪,受黄山钟灵毓秀,为不忘根本,乃命该地名为环山。一为符四周山环峦绕之实,二为谐黄山之音,以志根本。
    考汪氏源流,汪氏乃承黄帝之后,元嚣之苗裔、周武王弟周公旦之子、鲁公伯禽之后,至成公黑肱次子汪封汪侯,食邑颖川(今山东境),以采邑为氏,遂为得姓之源。
    东汉献帝建安二年(197),因中原大乱,龙骧将军汪文和(晋淮安侯汪旭四世祖)被封为会稽令,因官渡江而举家迁徙江南,遂为江南汪氏始祖。嗣后,子孙遍布江南诸郡,“靡不簪缨”。
    至东晋成帝时,汪文和四世孙、护军司马汪旭,司丹阳太守,封淮安侯,食邑二千户。其后,枝叶相承。
    至唐贞观年间,汪文和三十一世孙、歙州刺史、后敕封上柱国越国公汪华,因保障歙、宣、杭、婺、睦、饶等六州,功德深远,累封王爵,敕封镇守江南,食邑三千户,因而子孙繁衍焉。
    汪华第七子、唐岐王府兵曹参军、敕封忠德顺助广休协贶侯、加封崇和衍烈公汪爽,定居安徽绩溪;
    汪爽四代孙汪凤思由绩溪迁歙县慈菰村;
    汪凤思七代孙、唐兵马指挥使、都虞侯、汪氏五十六世祖汪道安(汪濆之父),因官镇婺源,其孙即汪凤思九代孙,唐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上柱国团练讨击使、殿中侍御史、都知兵马使汪濆之子、汪氏五十八世祖汪中元,之后由歙县慈菰村迁婺源(今属江西)大坂村;
    汪中元长子、宋赐进士第、吏部尚书、集贤殿学士、汪氏五十九世祖汪韶,之后由婺源大坂迁浙江常山半坑村;
其后代一支,由常山半坑村迁常山金川桥石桥头村(今湖东乡畈头村);
    汪韶十四代孙、元乡贡进士、延平路教授汪文洪,其长子明处士汪普贤,由常山金川桥石桥头村迁江山大陈,命该地为环山。
    汪普贤,汪氏始祖第七十四代孙,字希颜,笃志经学,尤工辞赋,襟怀旷达,更精究方书,时以救人为心,曾著有《医理直格》二卷行世。自普贤公起,经十几代汪氏先辈的努力,终于在这块“土田肥美,山川秀丽”的土地上,“椒聊日茂”,发展为“三衢阖郡之巨族”,“自其先世著书济世,诗礼传家,人材杰出,今尤衣冠济济,科第氵存登,策名当时,褒书数世,烟居数百家,云连鳞次,皆其一姓富饶之家,兼有江(山)、常(山)、西(安)、开(化)四邑之田,析居于外者,不可枚举。”
    汪氏后裔经过近300年的艰苦创业、努力经营,在大陈这块处女地上创建了一个具有徽派古建筑特色的古村落。
    大陈古村落古建筑依山造势,鳞次栉比,楼台亭阁,搭配有致,绝大部分为清代建筑。所有古建筑秉承徽派建筑艺术特色,灰瓦白墙,花窗雕板,屋脊如龙,墙头似马。建筑风格恢宏大气,内部构件细巧精美,充分体现了徽派建筑匠人高超的工艺才能和审美层次。
    大陈最为典型的古建筑当数汪氏宗祠。该祠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后经历代修葺、扩建,发展成占地1500平方米、面宽22米、进深50余米、三进两天井的美轮美奂的古建筑厅堂。汪氏宗祠内石础石磉硕大无朋,石柱石阶细结光滑,石雕木雕工艺精湛,牛腿雀替镏金错彩,更加檐牙高啄,脊瓦如鳞,犹如琼楼玉宇降落山村野处,令人叹为观止。
    大陈汪氏后裔,秉承徽商传统美德,懂经营善谋划,生财有道,挣钱有方,但他们赚到钱后,并非一味买田置房,屯积私财,而是将赚到的钱财用于兴办教育事业,尊师重教,兴校办学,使更多的汪氏子弟能就近享受到最方便、最好的教育,希翼将后辈培养成一个腹有诗书、囊有钱财的儒商。
    清同治十一年(1872),大陈汪氏族长汪膏(字春霑,号植庵),倡议借汪氏宗祠作基地,创建萃文会,兴办萃文义塾,以“集族中子弟教育之”。汪膏除自己带头捐资资助外,还动员族中绅董汪以杰、汪朝昇“为培士久远计”,捐资大洋一千五百元。在他三人的带动下,族中各房踊跃捐资,又募得大洋一千五百元,用该两笔捐款,置得田产370亩、仓庄1座,计每年所入作为萃文会经费(类似今教育基金)。萃文会有了长年固定经费,就能正常运转。汪膏还不时“亲至祠与诸后辈论文讲学,殷殷勉以圣贤之事业”。汪膏之子行可,“少年练事,宛有父风”,在其父汪膏百年后,继任萃文会事,行可又慷慨捐常邑田产50亩,增置江山田产50亩,以该田产所入,在衢州城内购房设环山试馆,以供族人赴试停骖下榻之所。
    汪氏族人除集资购置田产、房产作科举贴考并合族课士之用外,尚订立一应规章制度,以保障祖先兴文助学的初衷得以延续和落实。
    其规章中有按就学学校级别而给本族学子的津贴,如高级小学每人每年贴大洋4元,初中人年贴30元,高中贴60元,大学预科(含专门预科)贴60元,正科人年贴100元,研究生贴160元;留学日本照国内加一倍,留学其他国家加二倍;凡考入公费学校、费用已由学校供给者,照例补津贴三分之一,以示奖励。规章中还规定享受津贴者不分性别,不论婚否,不计公立、私立学校,均一视同仁;甚至连汪氏之妻、媳,只要符合条件,均可获得助学津贴。这在封建礼教盛行的旧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同时,也对学生中不按时完成学业、弄虚作假、考试作弊等情者,规定了严厉的罚则,如考试作弊,则现罚大钱300文。对享受过助学津贴、学成服务社会、有了收入者,要求按其收入高低,每月均须捐助一定数目的资金给萃文会,以示回报。如月薪在59元以上者,每月捐大洋1元;119元以上者,捐2元;179元以上者,捐3元;余类推。
    此外,萃文会还规定,发给每位参加县试的文童卷资大钱600文,参加府试、院试各发给1200文,生员应岁科考者,亦给卷资大钱1200文。参加乡试生员,每人发给“宾兴”大钱6000文,会试每名举人发给公车费大钱100千文。凡中进士、举人、“恩、拔、副、岁、优”正途出身或考选得缺、出为司牧印官者,各给发路费银12—60两不等。
    汪氏宗族历来崇祀重祭,每年冬至都在祠堂举行重大祭祀活动。冬祭时,还从祠产中拨出专款,奖励学生或得中功名者。如参加县试童生,每名给考费大钱400文,府试每人给800文,院试800文,生员应岁科考者800文、应乡试者给“宾兴”大洋3元,举人会试给公车费银20两,进士、举人、“恩、拔、副、岁、优”正途出身或考选得缺、出为司牧印官者,给路费银60两,为丞亻卒佐贰者30两。同时,根据学历高低、考中功名大小,分派给飨饼和胙肉多寡不等。从上述奖励或优惠,可见大陈汪氏族人重教崇学之一斑。
    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延续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方被废除。大陈汪氏萃文会自清同治十一年(1872)创兴以来,一直延续至光绪末年(1908),历经37年从未间断。至清宣统元年(1909),社会上因废科举而兴学校,族中新学界汪儒林、汪作霖等,提倡办新学,于是年将原萃文义塾改办为大陈乡汪氏私立萃文初级小学校,校舍仍设于祠内。民国三年(1914),从族人汪德馨处租得私宅,学校始从祠中迁出。民国十二年(1923)八月,大陈私立萃文初级小学校报请江山县公署备案。民国三十一年(1942),族人汪汉滔从财政部简派福建省税务局局长的任上辞职归里,集族产创办大陈萃文中学,并亲任董事长兼校长,聘请江山教育界之知名人士为各科教员,致使师资力量倍增。萃文中学以汪氏宗祠租谷12.75万市斤作固定收入,除实行萃文会助学优惠制度外,还实行成绩优秀学生享受公费制度,对发展江山教育事业作出一定贡献。当年秋,录取新生150人,学生除本县者外,有衢州、常山、龙游、开化县人。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九月,开始招收高中班新生54名。萃文中学最兴盛时,有十二个班级,其教学质量堪与江山县立中学相媲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陈萃文中学停办。1950年春,萃文中学部分师生并入江山县立中学。
    1951年8月,江山初级师范学校创办,假址萃文中学原校舍。在衢州专区范围内招生。第一年招生216人,设4个班,学制3年。1952年,春秋两季招生270余人。1954年与1955年,每年举办两个小学教师轮训班,学制2年,共轮训在职小学教师200余人。1957年,江山初级师范学校停办。
    1957年,在江山县城创办民办鹿溪初级中学,后迁大陈,又假址萃文中学原校舍。1958年,鹿溪初级中学改称大陈公社中学。此后,大陈萃文中学旧址就一直办学未辍,现为大陈乡中学驻地。
    由于大陈汪氏族人薪火相传、坚持不懈、办学不辍,至使大陈地方人才辈出,代有簪缨,彪炳乡里。因此,大陈《环山汪氏宗谱》有载:“惟我环山得山川之秀,亦形胜之区,自普贤公迁居以来,英贤代起,文章星炳,而设课延师,给资培士,前此杳未有闻也。”大陈汪氏族人重教崇学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1

回帖

1438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1438
QQ
发表于 2013-3-16 10: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66世 惟钦公 与我支同 大坂是江湾的一个村、符村是太白的一个村,大田寺好像在太白镇曹门村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269

回帖

8752

积分

风云使者

积分
8752
QQ
 楼主| 发表于 2013-3-16 12: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4楼(rggw) 的帖子

这位本家:
66世惟钦公生有三子:叔渐、叔泾、叔淹
不知你是那一子的后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1

回帖

1438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1438
QQ
发表于 2013-3-30 20: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5楼(汪彩红) 的帖子

民国三年修的家谱中记载:第67世是泾。

第66世        惟钦
第67世        泾
第68世        亭
第69世        冕
第70世        世英
第71世        端雄
第72世        思礼(继入)
第73世            迪吉  
婺源县的历代知县里我发现了迪吉公的名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3851

回帖

8万

积分

天使

你我是音符,相逢一首歌

积分
85373
发表于 2013-3-31 11:37: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回 5楼(汪彩红) 的帖子

引用第6楼rggw于2013-03-30 20:30发表的 回 5楼(汪彩红) 的帖子 :
民国三年修的家谱中记载:第67世是泾。

第66世        惟钦
第67世        泾
第68世        亭
.......


第67世泾公为符村始祖,第74世省一为高沙始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1

回帖

1438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1438
QQ
发表于 2013-4-1 22: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7楼(汪志林) 的帖子

谢谢,又知晓了祖先的一些情况,有机会去婺源的太白镇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9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13-4-2 21: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有文和公,迁居歙县;后有濆、济(应为源)二公。。。



---濆、源都是汪氏支系中的重要显祖,濆、源二支也就基本代表了道安公后也就是婺源的绝大多数汪氏,爽公后大部分,大田寺在婺源太白(环珠里)的五店,是濆、源的墓祠。。。


汪氏重修大田墓祠记
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24850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