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祭祖浓亲情
邵凤丽
本文刊于《百科知识》2012年4上,有删改。
初春四月,当北方的冬意尚未完全退去,南方已春意浓浓,大自然开始焕发勃勃生机,到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这个时候,也是出外游览的好时机。自北向南,经历了一夜旅行之后,漫山遍野金灿灿的油菜花在朝阳中映入眼帘,使人仿佛置身于一副美丽的画卷之中。
来到黄山地区,不仅可以欣赏黄山秀美的自然风光,诸多意蕴丰富的人文景观更值得关注。黄山地区曾是明清时期赫赫有名的古徽州。今天我们漫步在此,依然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既有饱经风雨的历史古迹,也有底蕴丰厚的民俗文化。尤其,四月份“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一天的田间地头处处悬挂纸钱,使得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又多了一层意味。
在中国悠久的民俗文化中,清明祭祖是一个重要构成要素。从历史的角度看,清明节自唐朝兴起后,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民俗生活的历史演进中,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清明节的重要节俗活动,祭祖仪式一直延续至今。从形式上看,传统社会中的祭祖活动通常是大型家族性集体祭祖活动,其中在传统文化发达的徽州地区祭祖仪式更显隆重。
由于祭祖仪式在民俗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一切相关事项都必须认真准备。首先要对参与人员进行严格控制。按照传统祭祀规定,只有男性成员才被允许参加清明墓祭仪式,女性不允许参加。“清明墓祭子孙须亲展省,妇人不与”。同时,参与祭祖还具有强制性,只要是家族男性成员,若无特殊原因,必须参加祭祖,否则将会受到惩罚,“如有无故不到茔拜扫者,加罚,罚金作公用,决不徇情。”子孙们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尊崇之情,在祭祀之前所有人都要诚心斋戒三日,“前期三日,主祭者率族众及执事人等沐浴更衣,饮酒不得至乱,食肉不得茹荤,不吊丧,不听乐,凡凶秽之事,皆不得预。”这样严格的斋戒要求是为了能够以洁净、虔诚之心来祭祀祖先。同时,除了族人自身的准备外,还要准备丰富的祭器和祭品,嘉庆年间王氏家族清明祭祖要准备飞虎旗一对、鹅簧一对、唢呐一对、铛钹二幅、乐鼓四面、宝盖幡一对、香案一桌、三罩一桌、馒首一桌、粉饭一桌、汤猪一口、汤羊一腔、咸腊一桌、干菜一桌、蒸食一桌、炉食一桌等。其中祭器只能在祭祀仪式上使用,其他时间要封锁在祠堂里,不允许做其他用途,“祭器如深衣、席、褥、盘、盏、碗、楪、椅、桌、酒注之类,随其合用之器,皆别收贮于一室,不许他用,而封锁之。”
到了清明这一天,族长召集族人在祠堂集合,然后按时来到墓地举行祭祀仪式。明清时期,祭祖仪式主要是按照朱子《家礼》的程序进行,“其祭仪悉遵文公家礼”。其中墓祭仪式包括参神、降神、初献、亚献、三献、辞神、祭后土。核心部分是初献、亚献和终献的三献礼,通过三次献祭将准备的祭品依次献给祖先享用。在祭祀祖先之后,人们还要祭祀当地的土地神,“惟时保佑,实赖神休。敢以酒馔,恭伸奠献,尚飨”,用丰富的祭品感谢土地神对祖墓的佑护。
祭祖仪式的最后一个程序是颁胙,即将此次祭祀仪式中使用的祭品分给族人和仆役,预示着可以得到福佑。颁胙以后,祭祖仪式结束,族人将祭器放回祠堂存储,以备下次使用。
在传统的家族生活中,每年一次的清明祭祖仪式不仅可以表达后人对祖先的尊崇之情,同时仪式活动也能发挥团聚族人、教育后人的现实功用。“凡我族人,自兹以往,念立爱惟亲之训,恪守奉先思孝之言”。因而,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人们的珍视得以传承。今天,虽然传统的大家族已经远离了我们的生活,但对祖先的尊崇和族人之间的亲情感仍然是清明祭祖的主要内涵。每当清明时节,我们依然会相聚在一起到祖墓前举行祭祀仪式。
清明祭祖在徽州地区有着悠久的传统,当代人继承了这一传统,同时也在时代背景下对形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是仍然保留了较为强烈的祖宗观念,并将其作为民俗生活的一部分加以延续。祭祖活动的延续在客观上也体现和强化了人们的血脉相连的家族观念。现在,黄山地区不少家族都组织清明祭祀活动。俗语说古徽州地区“四门三面水,十姓九家汪”,作为古徽州的第一大姓汪氏家族也恢复了清明祭祖仪式。
虽然长期以来汪氏家族都十分重视对传统家族文化的保存,但是汪氏族人并没有完全恢复传统家族祭祀仪式,而是在传统仪式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新元素,使之与现实生活更加贴近。
在祭祀仪式现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前来参加祭祀仪式的人们。由于生活在传统社会的人们秉持着强烈的宗法观念,使得祭祖仪式由具有相同血脉关系的家族男丁共同参与,其他外姓人员和女子不能参与。在汪氏家族的祭祖传统中,男丁参与祭祀也是不可更改的祭祀原则。但是现在的祭祀仪式参祭人员已经突破了性别和血缘关系的限制,所有人都可以自愿参加祭祀活动。这次汪氏家族祭祖仪式上,可以看到来自北京、上海、苏州、杭州、合肥、广州、泉州、黄山等地的汪氏族人,这些族人或依旧居住在徽州地区,或早已远迁他省,但是为了参加此次祭祖活动,他们都早早的来到墓地等待。他们参加祭祖活动是由于内心深处强烈的亲情感,而不受任何家族组织等外部力量的约束。同时,参加祭祀仪式的还有学者和政府代表,使得现在的汪氏家族清明祭祖仪式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人们怀着浓烈的亲情感不远千里来参加祭祀仪式,同时也带来了丰富的祭品以寄托哀思,这些祭品承载着人们内心无限的亲情。汪氏家族举行祭祀仪式时一共准备了三大类祭品,第一类是牺牲类,即猪头、鸡和鱼。第二类是点心类,主要是黄山特色糕点徽墨酥。第三类是水果类,所有时令水果一应俱全。负责准备祭品的人解释说猪头、鸡和鱼是按照传统祭祀仪式的要求而准备的,其他祭品是此次祭祀仪式新添加的,种类和数量都没有严格规定,主要以表达情感为目的。
当人员和物品都齐备以后,仪式现场的管理更不容忽视。传统家族社会的祭祖活动是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进行,“诚敬则祖先来享,不诚敬则不享”,于是家族组织要求参祭人员在衣着和举止方面都要谨慎小心,“斋明盛服,以承祭祀,自应步履端正,衣裳楚济,即寒素布衣亦当漧濯整齐,随分致处,祭毕,叙昭穆,饮福酒,伯叔昆季一堂燕聚,秩如蔼,如有亵衣小帽入祠,指东画西,仍意凌乱,又将平日口角,彼此相争论,不敬之罪如同灭祖,经管人许即行咄责,稍知自爱者慎之”。尤其是祭祀仪式的礼仪人员更应“衣冠整肃,方派执事”。虽然当代的家祭仪式并未对参祭人员的衣着服饰、仪态举止做出要求,但现场的参祭人员都自觉整装参祭,以示虔诚。在汪氏家族祭祀仪式现场,可以看到男女老少都穿着黑色、灰色、蓝色等素色服装,表情严肃而诚敬,从此可以看出祭祖仪式在他们心中的分量。
祭祖仪式的核心部分是献祭部分。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当代社会,人们都十分重视这个环节。汪氏祭祖仪式同样做出了精心安排。当主持人宣布祭祀仪式开始后,全体参祭人员肃立,这时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从四面八方同时响起。鸣炮之后,在哀扬的祭乐声中三献礼正式开始。首先是汪氏族人代表敬献花篮,之后由社会各界人士代表敬献,最后是各地族人代表敬献花篮。然后恭读祭文、行礼、敬香、拜墓。最后所有参祭人员回酒店聚餐。
三献之礼是传统家祭仪式的核心仪节,也是整个家祭仪式的亮点,因而在当代祭祀仪式中得到了保留。但现在汪氏家祭仪式是以花篮代替了传统的食品献祭,人们更愿意通过奉献鲜花的形式来表达情思。鲜花成为祭品,并不代表祭祀仪式中缺少食品。食品向来是祭祀祖先的重要物品,在当代祭祀仪式中也是一样,只是食品被事先放置在祭台几案上了。另外,在饮食方面,人们认为祭礼之后的饮食是祖先福佑后人的方式。传统祭祀仪式将颁胙作为仪式最后一项程序,现在的祭祀仪式减去了颁胙这个程序,而是采取全体人员聚餐的形式来接受福佑。整个祭祀仪式约略一个小时,在这一个小时虔诚的祭拜,让人从内心中感受到浓浓的血脉亲情。
无论是传统家族环境下的祭祖仪式还是当代的祭祀活动,清明祭祖仪式作为周期性岁时祭祀仪式,一年一度的参与能够让子孙在实践中体验到一个神圣的家族秩序。在这个秩序里,参祭人员都经历了一次精神过渡,通过一系列动作行为而获得精神洗礼。同时,长期生活在传统农业宗法社会的人们非常重视血缘关系。但20世纪以来,经过多次社会变革,传统的宗族组织已经消失,人们的宗族观念也在逐渐淡化。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血缘亲情意识似乎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但事实上血缘亲情意识仍然深藏于人们的内心。在祭祀现场,虽然一些前来参加祭祀的人彼此互不认识,但只要知道是同一祖先的后人,他们的关系一下子变得亲近了许多,彼此间更容易消除隔膜而畅所欲言。因而可以看出,传统宗族社会的家族组织虽已经消失,但是人们心里的血缘亲情意识依然浓重,使得无论是传统社会中的大型家族性集体祭祖活动,还是当代具有开放性的祭祀仪式都具有浓厚的亲情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