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族谱是承载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世系、人物和事迹方面的历史流水帐。是记录宗人的起源、繁衍和发展变化活动的真实凭据。百流千川必有一源,千支万派本乎一祖。前者国典刊载,后者谱图评价,夫谱者民族之起源,人之生娶殁葬、文贤仕宦,丰功伟绩,无不记实,莫遗者乎。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三支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犹如水之有源、树之有根也。族谱源流清而昭穆明,长幼别而亲疏分。族谱还蕴藏着大量的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等。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源长、博大精深,对开展学术研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华姓氏族谱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于唐朝,当时只限于官方修谱。到了宋朝时期,在民间掀起了修谱热,各姓都修了族谱,对各自的姓氏起源,繁衍和发展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记载。自宋朝起各姓续修族谱成了没有文件的规定,除了历史上的战乱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外,民间的修谱从未停止过。为宗人和政史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重视历史文化研究,对祖宗有孝敬,对家族观念强,为了保留一套族谱,经受了各种考验,甚至体罚,宁死不屈,没有交出族谱。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为宗人续修族谱作出巨大的贡献。族谱有欧阳修式和苏东坡式两种。续修族谱保持着本支系的脉络清晰,不忘祖宗,弘扬祖德,辈份有序,长幼有序。
在历史上,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把族谱视为宗人命根,传家宝。有谱的家族视为尊祖敬宗的典范,属正道人家。对没族谱的人家,更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讲是没有门斗的人家,不体面的人家,不光彩的人家。甚至考取功名、朝延点官都受到限制。所以自古到今,每个姓氏,每个有一定素质的人,都希望本家族有一部完整的族谱。把修族谱当作宗人集团的一件头等大事。每位宗亲责无旁待,积极参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谋出谋,形成了一个美好的传统习惯。
从古到今,我国上层阶级,领袖人物都十分关心姓氏文化研究和族谱的修编。族谱的起源来自官方。近代和现代领袖为姓氏文化研究和族史的修编都题了词。先后有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胡锦涛、江泽民、陈云、菠一波等等。胡锦涛总书记题词:“高瞻远瞩”。江泽民同志的题词:“中华姓氏文化丛书系列,最终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姓氏这一纽带,凝聚国人力量、凝聚海外华人华侨的力量,扩大爱国阵线、促进祖国统一,振兴中华民族”。陈云同志题词:“炎黄子孙,不忘始祖”。毛泽东同志的题词“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发展的规律,也可为人文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孙中山先生的题词是:“《族谱》纪述着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大团结,扩大到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特有的良好传统观念。伟人的题词,肯定了编修族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