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山之行纪略
7月19日
上午7:30动身。 9:30乘车离开武汉付家坡 。乘坐豪华大巴, 有空调 ,不觉热 ,尽管车窗外骄阳似火!
下午3时整,抵达南昌长途客运站 。通过电话联系 ,也是刚下火车的大风赶来会晤。
大风, 英俊潇洒、 风流倜傥 ,人中之凤也!
3:30 与大风来到其弟庆祥住处, 略事休憩, 便开始通过网络和电话与聚贵、希祥 、祥文 、汪奎、 兴吾和虚无等本家交换意见。
晚上与大风促膝长谈到深夜,在许多有关问题上取得一致的意见。下半夜 ,就筹建汪氏文化研究会一事打腹稿。
7月20日
上午,我与大风开始出发到“汪氏蜜蜂园”访问汪伦
。
打的:30元。 到了 ,门房登记了, 到办公室了 ,会见办公室主任熊某了。
遗憾: 汪伦不在!
办公室主任既不肯告诉汪伦的电话号码, 也不肯传话。
怅然而返!
11时 ,买到厦门的火车票,4时半上火车 ,开始了18个小时的车上生活。
7月21日
蜷缩在坐位上睡着了, 突然醒来, 放眼窗外 ,呀, 好美的山景 :奇异的山庄建筑--- -古老和现代并存 !山头雾蒙的, 火车钻了一个山洞又一个山洞,蜿蜒前行……
11时左右, 到厦门车站 。汪伟蛟 、汪伟裁兄弟驾车迎接。
汪伟蛟, 中等身材 ,小胡子, 典型的侨商打扮 ,活力四射 ,热情而机警。
汪伟裁, 在读研究生, 喜散打, 故体魄矫健 ,腼腆如处子。
吃过中饭后, 伟蛟驾车 ,我们4人一同到他的厦门翔安区同安住所, 一座现代化小区住宅大厦6楼。汪伟蛟让我们看了他近年来搜集的有关福建汪氏和六桂堂汪氏的资料 ,又向我们概述了他搜集资料的大致过程,和关于六桂堂的种种思考。其热心程度、 深入程度,都令人吃惊和感动 !
关于六桂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安汪厝、英村、下寮的这支汪氏家族(伟蛟是汪厝人)的本家来源问题。
他们的先人碑墓上皆有“玉山”二字 ,汪茂和教授曾说,玉山就是汪立信的后人居住地, 但是----
1 汪厝 英村等地的汪氏祠堂上都有很明显的表明自己是翁乾度6子处休改姓汪而来的对联;
2 福建其他地方引以为荣的御赐物(锦霞)为名的祠堂(锦霞堂), 汪厝 、英村这边却没有;
3 文献上标明的入迁年代, 汪厝 、英村和下寮八百年--- 更符合翁姓改姓的年代 ;而福建其他地方五百年----更符合汪立信的后人入迁年代;
4 海外人为生存而联宗抱团,可汪厝、英村和下寮在国内,没有海外人那种要求联宗的社会环境,然而汪厝、英村和下寮人却都自称为六桂堂后人。
如果说汪厝 、英村和下寮人不是六桂堂后人 ,墓碑石上的“玉山”(标明祖源)二字,以及与其他地方字派相同的现象又无法解释,是不是在汪立信后人迁入前,还有别的汪姓人更早迁入呢?
----汪伟蛟还在继续搜集资料 、分析资料和作更深入的思考 。还有,他今年十月的印尼之行, 也许会有意外的发现和突破。
从伟蛟家里出来,又驱车去厦门沿海大道观光 ,伟蛟一面驾车,一面向我们介绍沿途的名胜 ,如厦门大学 、陈嘉庚建筑 、南普陀寺 及全国马拉松比赛等 ,又特地下车隔海看金门……
晚上又来了3个大学生本家:汪春元 、汪辉等。 晚饭餐桌上 ,海鲜为主 ,一只大蟹150元左右 ,海虾 、鳗鱼 、花蛤……
吃罢晚饭喝晚茶,几小杯喝下来 ,98元。
在晚茶室, 伟蛟一家5人,与我们就今后如何发展宗亲事业作深入交换意见 ,着重讨论如何联系海外本家, 伟蛟答应尽力作好这方面的工作。
接着,大风谈了他设想的汪氏宗亲网改版计划,但因没有资金而迟迟不能启动,伟蛟问:改版需多少钱?大风说:两千。伟蛟说;我捐两千,支持完成改版计划。
11时, 到外贸宾馆歇息, 双人房,住一晚198元-----伟蛟这次真太破费了!
7月22日
清晨,一觉醒来,神清气爽。
9时,伟蛟派汪春元、汪辉两位本家陪我们游鼓浪屿。轮渡上,一中年妇女主动要求担任导游(这是她们的职业)。
鼓浪屿,南国明珠!岛上气候宜人,游人如织,加上全国第四届合唱比赛在此举行,一时美女云集,更增加了游览的情趣。
岛上原有四万人,现有一万五千人,70%会弹钢琴,出国当钢琴教练是岛民一大生财之道,著名钢琴家殷成中,就是岛上人。还有著名医生林巧稚,体育大家马约翰等也是岛上人。导游说,这里有钱人多得很。
我们浏览了岛上一些名胜古迹,喝了这里特产的椰子汁,在郑成功塑像前留了影,顶着海风乘坐快艇作环岛游,然后回到厦门,趁着夕阳的余辉,登上南普陀山鸟瞰南普陀寺。这里的庙宇与别处也没什么两样,据说和尚们却非常富有,不少和尚开着汽车满厦门跑,这可是南普陀寺一大特色。还有,海底巨石在寺后山坡上堆砌成各种奇特形状,颇令人费解,猜测是地壳运动,海底变山丘的原因造成的。
11时,我们告别厦门,登上了去黄山的火车。美丽的厦门和热情的厦门本家,给我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印象!
7月23日
这一天是在火车上度过的。
在聊天中对大风的身世略有了解。
他父亲是婺源人,16岁时,上辈人召集同村同龄青年金兰结义,然后告别亲人,出外闯荡江湖。就这样他父亲只身闯德兴,与许家女结为夫妇,解放后入供销社工作,育有十个儿女,大风排行第八。
大风在长沙读完大学,分配到江西一个冶炼厂工作,现任调度工程师。平时爱读书,古今中外广泛涉猎。喜鼓捣电脑,常在网上周游列国,对国内外形势,了然在胸。其父于前年去世,在葬父过程中,他又发现了宗亲方面的学问,于是一头扎了进去,广泛搜集有关汪氏的资料,在互联网上广交汪姓朋友,并和最初认识的几位本家创办了汪氏宗亲网,今年3月进而创办了汪氏宗亲网论坛。
大风有一双龙凤胎儿女,妻美儿骄,工作和家庭堪称美满,然而他却以天下汪氏宗亲事业为已任,真难为他了!因为他明明知道,宗亲事业是公益事业,从事这项事业只有无私奉献,只有付出的。可他义无返顾,勇往直前,这可真是汪氏家族的一大亮点!
晚9时许,车到黄山,我们顺利地住进了山水大酒店,汪祝明己预订好房间310。在这里会见了黄山的祝明、根法和安庆的兴吾等本家。
汪祝明,中等身材,白净儒雅,洒脱干练,浑身透着机灵。
汪根法,高个,头发花白,深沉厚重,谈吐不凡。
汪兴吾,中等个子,敦实朴素,慈眉善目,菩萨面孔。
大家见面后,好象未见陌生感,倒是一种久别重逢的高兴劲。
在相互问讯后,谈话切入正题,直至深夜,主要讨论下列两方面的内容:
1 这次黄山之行的行程安排;
2 磋商组建“中华文化研究会”筹委会的有关事宜。
7月24日
今天决定去瞻拜汪王墓地和汪华出生地大庙汪村。一路同行的有汪祝明、汪兴吾、汪如鸿、汪利锋和我。中途西溪南梧竺源本家汪乐禧又派来一辆车和一个许同志陪同。
汪如鋐 天亮才回酒店。乍一见,甚感惊异。眼前见到的是一个满脸稚气,身材单薄的阳光少年,与网上给人的满腹文章、少年老成的想象相距太远。他在暑假后由学校保送读研。
汪利锋 敦敦实实的脸,敦敦实实的身板,浓眉下面一双犀利的眼睛,谈吐儒雅,幽默。
两车穿行在美丽的徽州山山水水之间,许多村落点缀在这绿色的世界里。不用笔墨,眼前就是一幅幅极品的山水画。不用吟哦,满脑中已涌出极美的抒情诗。这地方,生产出中国独特的徽州文化,孕育了古今成批的大人物是一点也不奇怪。
车停在歙县云岚山旁边的公路上,大家下车沿小路直奔汪王墓地。
云岚山,高不过20米,可地形奇特,风景秀美。周遭一溜山脊围成一个罗汉椅型的小山谷,罗汉椅的坐位上就是汪王墓。
这风水太妙了,天下无双!
山梁上全是茂林修竹,使这小山谷显得神秘、幽深。
一行人沿着进山小道走进这个汪姓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到了山谷深处,除了杂树乱草,断石残垣以外,什么也看不到,在墓祠旧址上曾建有一个“五保户”住屋,如今也无人居住。但是大门口有先行来寻根瞻拜的汪姓后裔留下的字迹。
一个在此放牛的老人将我们带到他的牛栏里,在那里我看见了请代皇帝御批的祭文碑,在充当牛栏的围墙。
看见此情此景,我心理难受极了 ,真是欲哭无泪!
谁想到几百万汪姓人在心中顶礼膜拜的老国公,竟落得如此凄凉!
谁想到曾经以保障六州平安而被称为“徽州的太阳”的汪王,竟受到这样的待遇!
墓祠没有了,王坟不见了,但老国公确实长眠在此处是无疑的。于是,大家焚香叩首,虔诚礼拜,祷告老王爷保佑他的后人平安兴旺,争取早日恢复昔日王坟的鼎盛局面。
江右书生汪如鸿更是匍伏在地,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圆了他的谒王坟梦。
下午,我们在大庙汪村党支部书记汪裕辉(88代)的带领下,参观了大庙汪村司马公祠和汪王庙旧址。公祠倒是保存得比较完整,给人略有欣慰之感,但汪王庙却没有了,庙址上已被村民建起一座漂亮的民居。
又参观了几处古建筑。其中一处,屋连屋,房套房,里里外外全是未遭破坏的木雕和砖雕,堪称国宝。据说,每年这里都有许多人来此写生作画;许多专家来此考察寻宝。若有人将此地辟为旅游景点,其轰动将不亚于宏村。
这里保存着一套汪氏宗谱,我们拍下了其复印件,也是一种难得的收获。
和村民交谈得知,这里的人辈份很高。全村86代的尚有十多人,还有一位85代的老奶奶(85岁)健在,这样看来,汪姓的现存辈份相差已达21代(最低106代)。
有一村民称这里有“八王墓”(即汪华第八子俊公墓)但实地考察,难以确定。
汪书记又带领我们查看了一块古碑,根据碑文看,可能是四十世祖叔举公的两位夫人合葬墓碑,其碑硕大,可以想象其坟墓的恢宏!
参观中途与县发改委退休的老主任汪福祺通了一次电话。他是大庙汪村人,曾为宣传徽文化和大庙汪村作了很多工作。听说我们来此参观特来电慰问,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本家,弘扬汪氏文化的有心人!
7月25日
上午, 在县新农村建设驻瞻淇工作组的同志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瞻淇村,由于工作组小吴同志已先期在网上介绍了瞻淇的近况,故我们已先有了初步印象。
据该村支书介绍说:瞻淇原有江,卢,章,郑四大姓居住,后来64世祖敬淇公来此拓荒,先居山中,娶江氏为妻,江氏从她娘家盗得地契一纸 ,凭官断划出汪氏地界。从此,汪姓兴旺起来,如今全村汪姓占70%左右。眼下由县政府定为紧急抢修的属文物级古民宅中,汪姓达四十家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数清代有名的数学家汪莱故居。
村支书领我们参观了天心堂、敦本堂、敦睦堂祠堂和汪氏故居等民宅。发现这里的古建筑许多保存完好,容易修缮。
在参观中,碰见了一位面目姣好的女副镇长。她向我们展示了刚收到的县政府文件,让我们看见了当地政府抢救和恢复徽州古文化,支持寻根旅游的决心。看来,瞻淇的明天一定十分辉煌。
下午5时回到黄山,略事休憩。6时,来到路路大酒楼 。 这时,黄山的本家陆续到场,互相问讯后,谈话自然地进入宗亲方面的的话题,大家通过讨论后,认为目前已具备了筹建汪氏文化研究会的条件:
1 时政形势良好,政策法规允许
2 有海内外宗亲活动的基础
3 各地宗亲有强烈呼声
4 已基本形成研究会的核心力量
5 积累了相当可观的宗亲研究资料
6 可开展注册资金的募集活动
接着,话题转移到商讨成立研究会的筹备委员会上。
经过认真讨论,初步确定了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法律顾问和委员名单和筹委员的工作任务。
至此,汪姓人翘盼已久的宗亲核心力量的先行组织终于在黄山诞生了。同时由提名为筹委会秘书长的黄山日报资深记者汪怡民 起草了《汪氏文化研究会筹委会》首次会议纪要,决定通过宗亲网电告全球汪氏宗亲。
商讨座谈结束后,大家一起合影留恋。
写到这里,我的黄山之行,可以画上句号了。 明天,我将带着愉悦的心情告别黄山,踏上归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