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县姓氏概况
漳县人口姓氏繁多,分布既有地域性,又有分散性。在各个村庄人口姓氏构成方面,一般一个村庄有一个或多个占全村人口多数的姓氏作为主姓,兼有其他姓氏,单独一个姓氏独居一个自然村的现象在山区较为普遍,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因而以姓氏命名的村庄或自然地名较多。如四族川,就是因其原来主要居住有包、李、薛、化四姓人氏而得名;东家湾(武当)以居民全部为东姓而名,雷家坡(城关)则以雷姓人聚居得名。再如韩家川、高家沟、刘家河、何家门、包家山、裴家庄、马家屲等村庄都是以姓氏命名的。在全县范围姓氏分布方面,往往是各种姓氏散杂,很少有一个地区全部为某一姓氏的现象,相邻村庄互不同姓,具有明显的分散性特点。 全县共有姓氏100多个,其中以汪、张、王、李姓为全县户数和人口最多的姓氏。癿(Biè)姓为漳县特有姓氏,《百家姓》无记载,仅在武当乡癿家里等自然村分布,共有 71户 339人。另有褚姓、本姓在全县分布较少。 二、部分姓氏源流 漳县在历史上民族迁徒频繁,人口变化大,长期定居县境的传统老户较少。古代家庭姓氏大部分不可考,现今境内人口姓氏有的是移民形成,有的是当地居民长期繁衍形成,也有的是建国后甚至近年因工作调动和人员安置才形成的。 汪姓 “鲁成公之子食采于汪,因以为氏,按唐汪华封越国公,世居于歙,其族最繁,望出平阳。”又按《汪氏族谱》及《甘肃新通志》“汪氏之先,本乎周武王有天下。周公子伯禽封于鲁,至成公黑肱次子生,而左右手有水、王之文(纹),因名焉。传三十一世,南徙始家歙(今安徽歙县),四十四世而越国公汪华以歙、宣、杭、睦、婺、饶六州奉表归唐,命仍守其地。”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汪华之子汪达以征贺鲁龟兹功封上柱国越国公,留镇巩昌,遂居盐川。唐宋以来,连世号曰:陇右汪古族。至元朝汪世显,已传六十六世,官至巩昌便宜都总帅,追封陇右王。汪氏家族历仕数朝,荫职封爵,成为陇右旺族。漳县盐川汪姓,多为其后裔。 李姓 出自嬴姓,皋陶之后,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见《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云:理李古字通,老子因祖为理官,以为姓。望出陇西。后各地又有因立功由他姓从唐国姓为李氏的。漳县李姓大多为陇西李姓,属年代最久之李族。 张姓 《风俗通》:“张王李赵,黄帝赐姓。”《唐书世系表》:“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赐姓张。”《通志·氏族略》:“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始有张氏”。出清河……安定、敦煌、武威……十四望,《张氏谱图》云:“有四十三望“。漳县大部分张姓之族望为安定(今定西)。 刘姓 《通志·氏族略》:“帝尧唐氏之后,受封于刘,地今定州唐县。裔孙刘累以能扰龙,事夏后孔甲,在周为杜伯,晋为士师,其处于秦者为刘氏,此祁姓之刘也。”西汉初年,便有刘姓人氏借皇族权势占据盐井,居住熬盐,并以盐井为其私业,这是漳县最久之刘姓。另外,刘姓在甘肃为一大族,先祖西蜀凉山,始迁狄道(今临洮),后迁渭源、通渭等地。漳县其他各地刘姓大部为狄道所迁。 王姓 派别甚多,大抵子孙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有太原、京兆、天水……等二十一望。王姓在陇西一带居住朝代较远,漳县王姓当为陇西一族,族旺为天水。 癿(Biè)姓 在漳县武当乡邓家里村有一村庄名癿(Biè)家里,居民均为癿姓人氏,县境其他地方也有癿姓人,全为此庄迁徙。癿姓在《百家姓》无记载,癿姓人也只在漳县有,为漳县特有姓氏。相传该族祖上在官差分封姓氏时被遗忘,待追赶上差人时,因心情急切而生悲,脸挂泪珠,口腮歪斜。按方言,其口脸情状为“口癿着哩”。差人便言:“你口癿着,就姓癿吧。”从此便有癿姓。传言无考,难辩真伪。但据《辞海》及《中国人名大辞典·姓氏考略》记载,有癿(音伽qiè)姓,“西夏有癿(qiè)姓,罕东卫姓也,盖以地为姓。”漳县之癿(Biè)姓虽与癿(qiè)姓同字,但不同音。
——《漳县人民政府信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