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国历史上,隋朝末年杨广无道,国家动荡,群雄竟起,兵火连连。歙州汪华(公元586——649),顺应民心,起兵据歙、宣、饶、婺、杭、睦六州,保境安民十余年,促成了入徙徽州中原氏族和山越土著的大融合,百姓安居乐业;李唐灭隋之初,又“识机慕化”,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潮流,主动归附李世民,维护唐朝大一统,被封为“忠烈王”、“越国公”。由于汪华“功济六州之民而心识天命所在”,有功于国于民的重要历史贡献,唐以来,唐玄宗、宋徽宗、元世祖、明太祖等9位皇帝先后19次下诏加封他,把他作为忠君爱国、勤政为民的典范来表彰;历代帝王将相、王公贵族和达官文人,如唐玄宗、宋宁宗、李纲、赵普、苏辙、汪伯彦、朱熹、文天祥、汪泽民、程敏政、许承尧等3位皇帝、8位丞相和100多位文武大臣、巡抚、总督、州官、县官和文人雅士题词、赋诗,把他作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和伟人来歌颂。由于受到了历朝历代皇帝的欶封、褒扬,汪华逐渐由徽州汪姓大族的显祖、农民首领、越国公,演变成为徽州的 “汪公大帝”、“太阳菩萨”、“太平之主”,被当作“出云雨御灾厉”、庇佑百姓、辅佐王朝、有求必应的地方神灵。千百年来,民间百姓的崇仰、诚敬,在徽州乃至古六州民间百姓中自发形成了根深蒂固、影响广泛的“汪华信仰”,由此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抬汪公”、“汪王祭”等民俗活动,进而形成了各类徽州特色的民间戏曲艺术、饮食艺术、体育艺术,成为徽州文化中最为生动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特独而亮丽的徽州生态文化。
一、“抬汪公”“汪王祭”等民俗活动是一种特色徽州文化生态
徽州先人经过千百年的历史风霜,用自己的勤劳智慧,不仅创造了人与自然完美统一的徽州古村落等让世人艳羡的徽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出色地承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留下了象各类徽州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特色民俗等承载中华文魂的许多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丰多的徽州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厚的“非遗”,有机和谐地附着和融入徽州这片得天独厚的美丽自然环境,构成了完整的徽州文化生态空间。而其中的徽州“抬汪公”“汪王祭”等民俗,则以顽强的生命力,文脉相传,深深扎根于徽州民间百姓之中,成为具有泛宗族、流传广、种类多、独创性特点的徽州文化生态重要内容。
泛宗族 由于汪华在徽州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影响,“汪王祭”从起始就不仅仅是汪氏宗族的祭祖活动,而是成为歙、宣、杭、婺、睦、饶六州百姓一致认同的泛宗族敬神活动,汪华作为“汪公大帝”、“太阳菩萨”,徽州各姓宗族无不顶礼谟拜,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徽州“抬汪公”“汪王祭”等民俗,已经成为属于徽州各姓宗族共有的社会祭祀活动,象近年在歙北丰瑞里重新复活的“抬汪公”“汪王祭”民俗,就是由当地张姓、江姓、毕姓、汪姓等百姓自发组织的,主持者是张姓。考察徽州各乡村“抬汪公”活动,许多都早已淡化了纯汪氏宗族敬祖活动的气味。
流传广 由于“汪华崇拜”已从汪氏宗族显祖崇拜演进到徽州地方神崇拜,所以千百年来,徽州“抬汪公”“汪王祭”等民俗,流传在古徽州乃至当年汪华所统一的“六州”之域广大乡村,而在徽州“一府六邑”,“抬汪公”“汪王祭”的民俗最为流行。汪华逝后,在历代朝廷和民间力量的共同推动下,“汪王庙”、“忠烈祠”、太子庙、社屋等遍建于徽州大小村庄,就是杭州、淳安等地的“吴王庙”、“汪公庙”、“太子庙”,也很有名气。“汪王祭”的盛行,促成了各地特色“抬汪公”巡游民俗的产生,培育出了一朵朵绚丽的徽州“非遗”之花,丰实了引人瞩目的徽州文化生态。这种“抬汪公”民俗,甚至随着明初洪武朝徽州汪氏族裔被派入黔戌边,在贵州屯堡(吉昌屯、鲍屯)等地盛行起来。这些地方,许多徽州汪氏、鲍氏等族裔,随其先祖屯边在黔地繁衍生息,一直崇敬着“汪公大帝”的威灵,六百多年来,无论社会沧海桑田,有几多翻腾变化,都仍然顽强地保留着“抬汪公”的古老民俗。据当地史志记载:“安顺普定正月十七日五官屯迎汪公至浪风桥,十八夜放烟火架。狗场屯、鸡场屯共迎汪公,亦于十七日备执事旗帜,鼓吹喧阂,迎至杉木林,观者如堵。汪公庙二场屯中皆有,如本年自狗场屯庙中供奉,次年自鸡场屯迎至狗场屯庙中”。记载不仅生动地反映了贵州屯堡“抬汪公”民俗的盛况,而且还指出,这种民俗不仅在当地由徽州入黔汪姓、鲍姓后裔聚居的村寨流行,而且在附近的各族杂居的村寨也都盛行抢抬汪公的民俗,“各屯等寨皆有”,流布贵州安顺广大地区。贵州屯堡的“抬汪公”民俗,在长期的融入当地民间文化过程中,贵州傩、抬阁、地戏等等特色“非遗”都在“抬汪公”民俗中得到充分展示,加上屯堡古村寨数百年来对明代以来中原和江南文脉的坚守,古风古韵,所蔚成的“屯堡文化”让世人瞩目,1902年就引起了日本人类学者鸟居龙藏的关注,他对屯堡入黔汉族屯兵子孙数百年后仍“继续保存着祖先的遗风”表示“真是不可思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徽学研究中心主任万明教授通过对屯堡“抬汪公”民俗的考察研究,着重指出这种源于古徽州“汪王祭”的古老民俗,是徽州文化和贵州屯堡文化亲密联系的有力见证。现在,屯堡人善用“抬汪公”这一宝贵文化资源,把这一“非遗”亮靓地展示到中国第七届民间艺术节上,并获得山花奖金奖殊荣,这是“抬汪公”流传影响最新的典例。
种类多 徽州“抬汪公”“汪王祭”在成为泛宗族的徽州全民祭祀民俗之后,就产生了丰富的具有各乡村特点的 “抬汪公”文艺民俗、“抬汪公”民间技艺习俗、“抬汪公”民间体育表演竞技民俗等等。包括绩溪登源“花朝会”、绩溪西坑“赛琼碗”、绩溪上庄“汪公看稻”“汪公求雨”、歙县溪头“嬉菩萨”、 歙县武阳“汪公灯”、祁门、黟县、歙县“游太阳”、屯溪黎阳的“跑马磨豆腐”等等。如 历史上绩溪登源每年的花朝会,搭台广邀各地徽班日夜竞演徽戏,实际上是一种徽戏的大会演、大促进;绩溪扬溪民间“汪王祭”--“破寒山”,是盛行的农村舞蹈祭典(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经发掘整理成《破寒山》先后参加县、地、省文艺汇演,还获过奖项,这是“汪王祭”民俗文艺类的发掘)。而绩溪西坑“赛琼碗”一类“汪王祭”民俗则是民间徽菜制作传统技艺、徽州盆景制作传统技艺的大比拼和大倡扬。黎阳“跑马磨豆腐”的“汪王祭”,人们已将肃穆的汪公祭大会演变成了紧张快乐的“跑马磨豆腐”体育表演竞技活动。歙县薛潭的“划龙船”“汪王祭”,已成为民众广泛和热心参与的民间体育竞赛了。歙县渔梁的“灯船”、武阳的“嬉灯”、中村的“扎龙阁”,则是徽州民间纸扎手工传统工艺的精采亮相和技艺交流。
独创性 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俗活动,村民们在千百年的祭祀程式演进中,其文艺、技艺、体育竞技才能得到了空前激发,终于形成了象“跑马磨豆腐”、“赛琼碗”、“嬉菩萨”这样一些具有独创性的特色“抬汪公”民俗项目,形成了具有浓郁的徽州地方特色,名称独一,绝无仅有,而且都很有文化内涵,很有艺术性、观赏性、群众参与性,有的还很有刺激性、娱乐性,象祁门社景“游太阳”时的“开天门”和油锅里赤手捞豆腐,惊险、刺激。徽州“抬汪公”“汪王祭”的各类特色民俗,简直就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徽州文化“非遗”富矿。
二、徽州“抬汪公” “汪王祭”等民俗,具有现代意义和价值,需要着力关注和发扬、继承
首先,它是中华古文化的见证 在徽州“抬汪公” “汪王祭”等民俗演绎过程中,体现着徽州先人爱国忠君的家国观,维护国家统一、向往和平安定的人生观,透露出徽州先人对中华传统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仁向善理念的坚守。人们延续的是“抬汪公” “汪王祭”的形式,承继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许多精华。这些特色民俗,是中华古文化难得的活化石和生动见证。
其次,它是徽州文化生态的奇珍 为了向世人精彩展示中华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国家已设立了包括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在内的十个国家级地域和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提升到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层面和高度。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主体任务是着力保护徽州文化的各类特色非物质遗产项目。如前所述的民间“抬汪公”“汪王祭”民俗绝不是有人疑虑的“封建糟粕”,而是徽州文化生态需要保护的奇珍。
第三,它是徽州学的新视域 汪华在隋唐时期促成古徽州辖域由中原入徙氏族和山越土著的大融合、对古徽州社会的形成意义重大。在隋末唐初社会激烈动荡的历史背景下,如果没有汪华据六州、保六州百姓十余年安居乐业所奠定的徽州社会基础,就没有徽州文化在宋代以后的历史崛起和明清时期的大繁荣。通过对“抬汪公”“汪王祭”这些至今尚存活在徽州民间的特色民俗的研究,开展对汪华文化的学术探研,是徽州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近些年来,徽州学蔚成大国,渐成显学,而对汪华文化的开掘,当属顾及不多的一个新视域,无论是从徽州学纵深拓展的角度,还是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需要角度,徽州“抬汪公”“汪王祭”等民俗项目的探析研究都已十分紧迫和重要。
第四,它对和谐社会建设是一种启迪 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俗活动,表达了民间百姓崇仁向善、祈福祛灾的美好愿望,是一种群众性自发性社会教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在宋代以来古徽州乡村社会秩序管理的一个有力补充。其思想潜移默化作用和社会有效掌控,对当今乡村和谐社会建设仍有启迪意义。村民们仰慕能保境安民、一意“靖民”、使人民安居乐业的“汪公大帝”,钦仰越国公“识机慕化”维护江山统一的英雄行为,敬畏历史,诚服于惩恶扬善,总比一天到晚迷恋麻将桌,迷信“有钱、发财就是生活的一切”要好得多。现在的乡村文艺体育活动还是不大丰富,思想教化方式也较为单一,社会治安制衡手段也有不少欠缺,如果善于利用和恢复徽州“抬汪公”等一类传统民俗,积极引导,寓教于乐,不仅是丰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内容,而且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一种创新,更是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此外,它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纽带、招商引资的文化桥梁 徽州汪氏从来是名宗大族,汪公族裔现在遍布海内外,不下五百万人,许多汪氏名人、成功人士不断前来古徽州寻根认祖,其故土之情深似海。香港电机大王汪松亮捐资家乡休宁修建松珍公路,还捐建汪松亮小学、海阳中学教学楼和县医院住院大楼等,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因此,恢复“抬汪公”“汪王祭”等民俗还是团聚在外华人、增强民族凝聚力一条文化纽带,亦是激发国内外汪氏族裔及国际友人前来黄山市旅游观光和投资兴业、发展我市经济的文化桥梁。
三、特色徽州文化生态旅游项目急需扩容
我市的文化生态旅游项目较少,已开发成为文化旅游产品的有歙县的“叠罗汉”、“跳钟馗”、“舞草龙”,屯溪的“黎阳仗鼓”,黄山区的“轩辕车会”“五福神会”,祁门的“目连戏”等,如果着力将徽州“抬汪公”“汪王祭”等丰多徽州文化特色民俗“非遗”项目加以发掘整理开发,不仅能保护、继承和发扬光大丰多的徽州文化特色民俗“非遗”,并能成为转变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之一、实现徽州文化乡村旅游新突破的重要支点。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间百姓早已将其从单纯的宗族传统祭祀活动,衍化成了“嬉菩萨”等各种民间技艺、民间艺术、民间体育表演竞技娱乐活动,虽然旨在“娱神”,其实意在“娱”人。这一个“嬉”字,在徽州既十分古老,又十分通俗和现代,“嬉”者,“玩”也,现在的时髦叫“休闲”、“旅游”。我们一直梦寐以求的,不就是整个市内,城乡四季都游人如潮,所有来徽州游“嬉”的海内外宾朋都能乘兴而来,尽兴而去吗?应该把徽州的“汪公菩萨”象这些年贵州屯堡那样,热热闹闹、声势浩大、精美丰富地“抬”起来、“嬉”起来,把“跑马磨豆腐”在黎阳街、屯溪老街“跑”起来,把“赛琼碗”,“赛龙船”、“赛花灯”在新安江岸上、水上摆开来,把“游太阳”、“破寒山”演起来,把徽州“抬汪公”“汪王祭”做成有大影响的特色旅游品牌。云南的“三月三”民俗活动就为当地百姓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而我们的汪华文化,有“十八朝”、“六月六”、“八月十三”,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俗中这么多珍贵“非遗”项目的有序和精彩复活,不仅是我市文化旅游要唱的一台大戏,也正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非遗”保护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认为,对待徽州“抬汪公”“汪王祭”等民俗活动,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应积极引导和扶持,把这些徽州文化的宝贝“嬉”好,“嬉”出品牌,“嬉”出文化,“嬉”出效益, “嬉”出实惠,“嬉”出文化旅游的大文章来。
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都特别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国家已经把旅游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社会对绿色GDP的呼声更高。我市以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建设为目标,因此,坚决转变单一农耕经济发展方式,坚决转变高污染、高能耗传统工业发展方式、坚决转变光靠卖地建房卖房发展经济的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徽州山青水秀,山、水、空气是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再加上丰富的文化遗产,将是我市转变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千方百计地保护好、利用好老天和老祖宗厚赐给我们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切实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做大做活我市的旅游产业,是我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古徽州“抬汪公”民俗丰富多彩,是老徽州一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当前加快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繁荣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我们建议:
一、 要加强学术研究,让人们了解汪华一意“靖民”、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功绩,纠正认为“抬汪公”“汪王祭” 民俗活动是搞封建迷信活动的认识,支持和保护歙县丰瑞里等地目前徽州仅存的“抬汪公”“汪王祭” 民俗活动。
二、 要努力修复和保护好在徽州已十分珍贵和不多的“汪王墓”、“汪公庙”等汪华文化遗存、遗迹。把其作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 文化、旅游部门应加大“跑马磨豆腐”、“得胜鼓”、“赛琼碗”、“赛龙船”、“赛花灯”、“游太阳”、“破寒山”等“抬汪公”“汪王祭”民俗活动发掘、整理,开发利用的力度,使之成为我市重要的文化旅游活动项目,将其做成我市民俗文化旅游的系列拳头产品。
四、 文化部门应积极发掘、整理“跑马磨豆腐” 等“抬汪公”“汪王祭”民俗,申报“非遗”保护项目,扩大“抬汪公”“汪王祭”民俗的影响。
五、 对民间自发的“抬汪公”“汪王祭”民俗活动加强正面引导,使之成为乡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群众性自发性社会教化的一个内容。
备注:黄山市党派提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