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汪氏家族的起源 |
在众多的汪氏族谱中,其族源及最初移居江南、徽州的记载,互有歧异。 |
关于始祖有二说:(1)鲁成公次子名汪,“封颖川侯,生而有文在手,曰汪,故名”。此人被视为汪氏始祖。(2)汪姓起源于夏代的汪芒之地,而汪芒即今之浙江湖州。 |
关于迁徙至江南的时间及经过有一说:(3)汪姓第31代的文和为汉代龙骧将国,任官会稽令,始到江南,因爱会稽的山水,遂定居于严州(今浙江淳安)。文和被某些族谱视为江南汪氏始祖。 |
关于迁徙徽州之始有五说:(4)汪氏第31代的文和南渡之后,定居于“歙州遂安”。(5)文和定居于“歙州黄墩”。(6)汪氏第36代的道献移居于“徽州府歙邑”,其后第41代的叔举又移居“绩溪邑登源”。(7)汪氏第41代的叔举任南齐的军司马而迁徙至“新安”。(8)汪氏第44世孙汪华值隋末因保障乡里有功,于唐初被封为越国公,管辖歙、宣、杭、睦、婺、饶六州,食邑三干户。汪华即为新安汪氏始祖。 |
以上8说.关于文和的三说显然有误,龙骧将军之设是晋代的事,汉代根本没有此职。关于汪氏家族起源的两说,也是自相矛盾的。我想后世汪氏各种族谱的编纂者中,肯定已有人发现了这些错误和矛盾,但是他们为什么不加订正,仍将关于汪氏起源的两说及龙骧将军写进族谱大事渲染呢?其理由只能作如下解释,即族谱编纂者们最关心的并非是正确记载下的事实,而是要加强明清以来汪氏族人的“认同(Identity)”。Identity不仅有“共同族源”的意思,还有确认家族“现在”的身份,以达到团结、维系整个家族的意思。最早的族谱编纂者在历代的史书中寻觅“汪”字,结果在鲁成公次子的名字上找到,于是鲁成公次子就成了汪氏族人“认同”的“共同族源”。笔者认为第(2)说较为可靠,即汪氏家族并非是由江北迁往江南的客家,他们是江南土著,是浙江北部的越人后代。隋末起兵保障乡里的汪华是土著汪氏历史上的地位最高、也是为徽州汪氏各支所“认同”的共同的、久远的、实在的始祖。至于汪华一代之前的祖先的某些说法,则可能是族谱编纂者们依据了不久前的某种程度的事实,再加上自己的创造绎衍成的。例如,汪华的祖先系由会稽移居新安之说就可能是事实。又如,在隋末追随汪华并自称与其是同族者中,也不能完全排除有自湖州迁北方再返江南者的后裔。虽然这些仅是笔者的推测,不过即使仅从第(3)种明确有误的说法来看,关于徽州汪氏家族本来就居于江南的推测还是可信的。本文对汪氏的考察自汪华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