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8-12 18:28:37
|
显示全部楼层
《统谱》简介(4 )
赣鄂四县汪氏首届统谱序(之一)
宗谱是我中华民族姓氏文化园林中的一朵奇葩。她起源于夏,产生于晋,发展于唐,定型于宋,兴盛于清,可谓源远流长。民国受战乱之苦,解放后受左倾思潮摧残,一度枝枯花谢。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到改革开放来临,国泰民安之后,她又吐新芽,绽花蕾,枝繁叶茂了。今天,处处寻根联谊,姓姓聚族修谱。这是国家强盛,政策开明,人民文化素质、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是利国利民,光宗耀祖,泽及子孙后代的大好事。
宗谱是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记录本族世系繁衍、人物事迹的特殊载体,是一姓之名片。有了她,便可以知源流、定世系、识亲疏,又可以明伦理、敬宗祖、收族众。用今天的话说,他既可以保留一姓之文史资料,又可以团结家族成员,教育后代,提高本家族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声望,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我汪氏有多个姓源,但本支却肇姓于周之鲁国,始于颖川汪侯,至今已有2500多年。其间,先祖们顽强地繁衍生息于神州大地上,由山东向四周播迁,特别是到了唐朝,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江苏等省的汪姓人口迅猛增长,一时有“十姓九汪”之誉,被敕封为“国之柱”姓。今天,不仅扩散到全国各地,还有为数不少的汪姓人移居东南亚和欧美等国。总人口超过456万,占全国人口的0.38﹪,排在百家大姓的57位。
徜徉于宗谱的古典园林,纵览汪氏的辉煌历程。我们欣喜地看到,先祖们既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形成了自身的道德风范,创造了足以令我们自豪的极其丰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仅就修辑宗谱而言,也毫不逊色于其他姓氏。
我姓宗谱为31世祖文和公首创。东汉建安2年(公元197年),文和公举家南渡,定居于浙江淳安。“自其祖考凡三十世乃定谱牒,遂纪德行、官爵、墓茔于各代之下,汪氏之谱盖始于此”。后经35世祖旭公及44世祖华公两次进表朝廷,又“将文和公所记为传,修辑谱牒表呈阙下,汪氏宗谱自此而详焉。”此后,历代先祖酷爱修谱,世代不辍。
61世祖焱公于北宋初期由浙江金华移镇豫章,籍居武宁桐林,为武宁汪姓始祖。四传而衍为寿、宁、福、康四大支。播及全县和本省的修水、铜鼓、永修、瑞昌、新建等地。有的外迁到湖北通山、阳新,甚至陕西、贵州等省。千余年间,先祖们勤耕苦读,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如今是星罗棋布,人丁兴旺,许多人事业有成,闻名遐迩。
汪姓迁入武宁后,开始由于人数少,未能独立修谱,至明万历年间仍“附修于徽”。直到清雍正甲寅(即公元1734年)才自行修谱。其间,有桐林的合纹堂、笔峰堂、三策堂、聚林堂,上久的丛盛堂,通山的玉山堂、忠孝堂,庙岭的溯源堂、忠孝堂,瑞昌筱源的平阳堂,分分合合,先后于乾隆壬寅、嘉庆甲戌、道光辛丑、同治丙寅、光绪庚寅、民国壬子、癸酉和丙子,共修八次。公元1989年及1994年,也是五堂先后分修。随着形势的好转,在其他姓氏合修规模越来越大的激励下,我姓族人也迫切盼望合修。
公元2007年清明,通山族众倡议祭祖,期间又提出了修宗谱、建宗祠的宏伟构想,武宁各庄亦表示积极响应。终于在5月30日,两县族人聚集在焱祖的发祥地桐林庄,成立了“汪氏统谱”谱局。后来又联络修水冠石,并将一向与之合修的武宁南岳、辽田,铜鼓脉滩、兰竹洞,修水硃沙坑、榧子洞、古市、彭姑阜堂等几支聚拢一起。使范围越来越广,人数越来越多,便决定以“赣鄂四县汪氏首届统修宗谱”名之。随后进入具体操作阶段,经过谱局同仁和全体族人的共同努力,历时18个多月,终于告竣。
本谱编排新颖,内容充实,装帧精美,这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她是一座崭新的里程碑,凝聚了族人的心血,展现了族人的风采,折射出族人敬宗孝祖之情。通过续谱,极大地增强了宗族的凝聚力与亲和力,提升了宗族的声望。
首先,她突破了老谱的模式,将欧苏体例糅合起来,从而使结构更加简明,脉络更加清晰。
第二,她内容非常充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这是历届老谱所不及的。我们广搜博采,不厌浩繁。全书十五章,许多内容都是大多数族人所从未见过的。加上我们将全部文言文都进行了断句、分段、注释、简化字处理,极大地方便了广大族人的阅读。相信族人阅读本谱后,既会增加知识,也将受到深深的教育。
第三,她本着“厚今”的原则,将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程度、职业、职称、著作、荣誉尽量收集起来,使族人的精神风貌跃然纸上。为后人留下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和一份宝贵的资财。
诚然,本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原本我们想将焱祖后裔全部聚拢来,但未能如愿。瑞昌筱源庄有千余人口,是寿公支下少英公后裔,因去年刚建宗祠,又修水泥路,耗资过巨,加上他们于1994年修了房谱,犹豫再三后退出。永修、新建、阳新、陕西等地,几经查找,均无功而返。这是本次续谱的最大遗憾。
另外,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经验不足,家务缠身,谱成后发现质量并不尽如人意。本人歉疚莫名,深感对不起族众。
赘述如前,不敢云序。
忝任本谱主编 、寿公裔下91世孙 上久庄 维仁 敬撰
公元二0 0八年戊子岁七月二十八日 定稿 于修水县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