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学者黄宽重,对宋朝浙江四明四大家族做了重点研究,陆续发表在台大历史学报上,研究很有深度和广度。《人际网络、社会文化活动与领袖地位的建立》,——以宋代四明汪氏家族为中心的观察 ,浙江会馆已经贴上,网址是,http://www.iwangs.com/bbs/read.p ... e=e&fpage=2,大家可以参考。汪氏报本庵记作者涉及汪氏的外孙楼氏家族,同样是宋朝四明地区四大家族之一,学者黄宽重也做了重点研究,本论坛没有贴出,下面顺便贴出,供大家参考。
宋代四明士族人际网络与社会文化活动 ——以楼氏家族为中心的观察 黄宽重
本文是以两宋之际四明地区的楼氏家族为中心,透过其家族参与地方活动与扩
展人际关系为例,探讨宋代四明士族的人际网络与社会文化活动。一方面讨论楼氏
家族内部的兴衰历程,一方面进一步了解宋代四明地区士人家族人际网络的发展,
及其对地方学术文化乃至地方意识塑造的影响。
四明楼氏家族的崛起与发展,是内、外诸多因素交织而成的。以内部发展而
言,楼氏经由经营产业成为小康之家,再由教育着手,通过科举获取功名,进入仕
途,晋升为地方的名门望族。以外在关系而言,楼氏族人借着同学、共事、交游、
婚姻等方式与四明地区著名士族,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人际网络。
四明士族的交游与聚会,是以个人或家族关系网络开展,进而提升四明地区整
体文化及公共建设的水平。透过各个家族在教育、学习上的努力,得以维持四明在
全国科举上的优势,并提振学风、凝聚学术气氛,发展成为陆学的重镇,乃至具备
沟通朱、陆、吕诸学的媒介地位。诗社、真率会等耆老的社群组织以及乡饮酒礼的
实施,有助于联络在乡的官僚与士大夫的情谊,不但培养士族对地方的认同感,更
激发塑造乡里文化的胸怀,形成共同推动地方公益活动的动力,因此设置乡曲义
庄、兴设学校、修筑桥梁及堰堤等社会公益活动陆续出现。这些活动除了增进乡里
团结外,更显示四明士族对本土的关怀,藉由合作的方式,汇集群体的力量,创造
具有文化特色的乡里意识。这种地区性社会文化特色的建立与变化,不仅影响一地
的学风,亦影响家族的发展与兴替,都说明了宋代四明地区的社会发展中,家族与
乡里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全文除前言、结论外,分成五节讨论。第二节探究楼氏家族在两宋时期的兴衰
过程。第三节阐述楼氏的教育与学风。第四节探讨楼氏如何透过婚姻,在地方上建
立强固的人际网络。第五节讨论楼氏与四明士族一起推动的社会文化活动,对地方
上产生的影响及其意义。第六节则是说明四明士族如何透过集体的力量,共同关心
与推动社会公益活动。
一、前言
四明属宋代两浙东路,北宋时期已成为经济要区。宋政权南迁以后,四明邻
近首都临安,成为宋朝对外的重要贸易港口,地位更为重要,经济发展更加蓬
勃,加以教育普及、文风甚盛,人才辈出,从宋元地方志所录两浙路进士分布的
情况而言, 南宋时代明州考上进士的人共计782人,占两浙路总数3379人的
23.14%。1 依戴仁柱 (Richard L. Davis) 教授的研究,公元一二三二年,四明占
全国总人口的1.5%,但进士人口却占492人中的48人,近10%。2 此外,学术发
达,一度是陆学发展的中心,及朱、陆、吕(祖谦)三派并传的要地,成为南宋
时代推动道学、宏扬学术的重镇,更是社会文化高度发展的地区。
促成四明地区社会文化在南宋时代呈现高度发展的原因很多,不过,自北宋
崛起的几个重要家族所开展的教育、婚姻、结社、交游及社会公益等活动,是一
个重要的线索。北宋起,四明地区崛起不少新兴家族,这些家族到南宋相继成为
政治、学术上具有影响力的名族,如史家、袁家、楼家、汪家等,都是宋仁宗庆
历兴学,各地普创学校之后,经由教育、科举的途径,取得功名,晋升为地方名
族,乃至成为全国知名的望族。这些家族在发展的过程中,藉教育与婚姻关系,
乃至参与地方公共事务,在四明地区建立了紧密的人际网络,不仅有助于家族的
维系与发展,其所推动的活动,也形成四明地区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选择一个发展历程明确、文献丰富的四明著名家族,藉由该家族的教育与婚姻,
乃至参与的社会活动,作为观察与了解四明地区士族的人际网络及社会文化活
动,当具学术意义。
四明楼氏家族从崛起、发展到衰替,前后历时三百年,它和四明或其它宋代
名族的发展一样,是经由经营产业成为小康之家,再由教育着手,通过科举获取
功名,进入仕途,晋升为地方的名门望族,此一过程与宋仁宗庆历兴学、普及教
育有密切关系,是宋代重文政策下的受惠者,其后家族内部致力教育、传承儒学
或发展学术,并以充裕的产业奠定家族发展的基础。对外则藉参与地方活动及缔
结婚姻等方式,扩展人际网络,建立与其它士族间良好的互动,遂能在北宋末至
南宋中期,与史氏、袁氏等四明望族齐名,拥有相等社会地位。
宋代四明士族人际网络与社会文化活动
楼氏家族的族人,藉由不同的方式参与四明地区的活动,不仅塑造了个人与
家族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有利于发展四明地区的社会文化。这一个发展过程,正
是观察与讨论宋代四明地区,士人家族的人际网络及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方向。
从这个角度去观察,不仅对四明士族的兴衰历程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可以对宋代
四明地区的政治、社会发展,与学术文化的塑造过程有更清楚的认识。因此本文
拟以楼氏家族为中心,经由家族参与地方活动与扩展人际关系为例,探讨宋代四
明士族的人际网络与社会文化,一方面填补笔者以往只从楼氏家族内部讨论其兴
衰历程之不足,3 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宋代四明地区士人家族人际网络发
展,对地方的学术文化乃至地方意识塑造的影响。
关于四明楼氏发展的讨论,除笔者的论述外,尚有不少可观的成绩,如美国
学者 Linda Walton 以“Kinship, Marriage and Status in Song China: A Study of the
Lou Lineage of NINGBO” 为题,分别就楼氏家族的兴起、发展、义庄、婚姻及人
际网络等,探讨家族如何藉科举、家族与婚姻等方式的结合,以获得、维系乃至
巩固其在地方上的名望。4 余国隆在《楼钥年谱及其行谊》论文中,也略述楼氏
家族发展历程。5 包伟民则有〈宋代明州楼氏家族研究〉一文,分三个阶段说明
楼氏家族发展兴衰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6 此外,梁庚尧在〈家族合作、社会
声望与地方公益:宋元四明乡曲义田的源起与演变〉一文中,7 以整个四明地区
几个重要家族,经由彼此的合作,共同推动的地方公益活动为主;其中颇有涉及
楼氏家族的婚姻与人际网络,对了解楼氏家族的发展与四明地区的社会现象有重
要意义。本文在写作时,参考前述作者的观点,以四明楼氏家族为中心,讨论的
范围扩及教育、婚姻、交游、学术、社群、公共建设等社会公益活动,其中学
术、社群及公益活动涉及范围较广,则不以楼氏家族为限。利用的史料包含楼钥
的《攻媿集》、宋元时代四明地方志、南宋四明地区重要士人的文集及相关典
籍,并辅以近人研究成果。由于资料整理费时,撰文仓促,其中必多疏误、遗漏
之处,敬请同道先进不吝指教,以便修订时改正。
二、楼氏家族的兴衰概况
(一)崛起
楼氏的先世为浙东婺州东阳县人,后来迁婺州,再由婺州迁到明州奉化县。
由于早期数据隐晦,迁徙的时间与世系都不清楚,据包伟民的推断,楼氏由婺州
迁奉化的时间大约在唐末五代。8 迁徙的动机大约与家族分产,或是逃避黄巢乱
军攻婺州(公元880年)有关。
经过几代的艰辛与努力,到楼皓时,楼氏已是四明地区富甲一方的大姓。9
楼皓为人慷慨豪迈,笃信佛教,曾在奉化县营建告成、明化等寺塔院观,并且到
杭州购买十部新印《华严经》及雕印《法华经》木板,印行百部,分送境内佛
寺。约在真宗咸平 (998-1003) 以前,因财富捐官被授以「奉化县录事」的职
位,这是四明楼氏首次由地方豪富之家,转任具职衔的名位,成为四明地区的士
绅。楼皓生四子,次子楼杲是位笃厚种德之人。
楼郁是四明楼氏家族崛起的关键人物。郁字子文,是杲的儿子,皇佑五年
(1053) 中进士,这是楼氏家族由地方士绅正式成为官僚的第一人。他曾任舒州庐
江主簿,以禄不及亲,辞官返乡,在家乡的州县学教书三十多年,是四明地区
「庆历五先生」之一,10 对开启四明学风居功厥伟。他教育乡里、培养人才之
外,对子弟的教育也很重视,确立了楼氏家族读书应举、儒学传家的家风。楼郁
的致力教育的做法,很快的奠下发展的基础,同时也迅速扩展了在四明地区的人
际网络,是楼氏家族崛起的重要关键。
(二)转折
楼郁有五个儿子,俱传其业,其中长子楼常和次子楼光先后中进士,幼子楼
肖以特奏名补和州助教。
楼常为治平三年 (1066) 乙科进士,曾知兴化军,元符三年 (1100) 七月至崇
宁元年 (1102) 十二月,以朝奉大夫知台州。11 楼光才气俊伟,中熙宁九年
(1076) 进士,历任无为军判官、知畿县。楼肖字梦弼,以特奏名补和州助教。楼
氏兄弟三人都是在家道兴盛之初,由其父辛勤培养、致力教育,及彼此勤勉向学
而中举入仕的,这在文风初开的四明而言,无疑地也是地方上一项难得的盛事。
经父子二代的努力经营,楼氏家族已然成为四明的仕宦阶层。
到了楼郁的孙子辈,更是楼氏家族跃升明州名族的关键时期,不过,此时家
族内部各房支在仕途上的发展,也呈现了极大的差异。
楼光的子嗣不详,大约有二个以上的儿子。楼肖有五子二女,次子名 ,字
元应,举进士不第,遂不复为场屋文,晚年信奉佛教,遍历名山古剎。
楼常一房,是楼氏家族晋升四明名族的最大关键。他有二子,长子弁中元符
三年 (1100) 进士,曾任宗子博士。12 次子异,字试可,元丰八年 (1085) 登进
士第,历内外诸官职,曾宰登封、知泗州、秀州等。政和七年 (1117),宋廷命楼
异知随州,他入辞时,向徽宗提出二个建议,其一是在明州设置高丽司,创造百
艘舟船,以供应来往使臣之所需。其二则是将当地岁久湮塞的广德湖,辟垦为
田,以其田租供应高丽司之费用。13 徽宗接纳他的意见,乃改命他知明州。楼异
上任后,积极任事,组织民役疏凿沟塘,改进水利,积极垦湖为田,以充供亿之
用,共治湖田七百二十顷,岁得谷三万六千石。14 这项措施的收入,对加强宋丽
关系有积极的贡献,宋廷乃以「应奉有劳」、「职事修举」为名予以奖励,进官
至徽猷阁待制。宣和二年 (1120),方腊起事,兵锋直趋四明,异调集豪勇,乘城
捍御,逼退群盗,一郡获安。15 因守城有功,进封徽猷阁直学士;16 此外,他大
力将淤湖变成田,增建水利设施,当地父老为感念他的恩德,特立生祠。
楼异在明州的施政中,最引起争议的是将广德湖垦为农田,此一措施,虽然
一时造福地方,并增加国库收入,但随后却由于水利问题,引起极大的争论。
不过,从楼异典乡邦以后,在明州城南大肆营建「昼锦坊」,及昼锦桥、锦
照桥、锦照堂,继 堂等相当大规模的建筑,供诸子众居,17 甚至要仿效范氏义
庄的规模设置楼氏义庄。18 可见楼异知明州五年,不但使他个人在家乡拥有很大
的影响力,提高楼氏家族在四明地区的名望,更为家族累积了可观的财富。这是
楼氏家族在四明地区发展上名利双收的重要阶段。
楼异有五个儿子,琛、 、琚、璩、珌,都是以荫入仕。他们青壮年的时
候,正值南北宋政权交替之际。变幻莫测的世局,使得楼氏兄弟,在仕途的发展
上呈现很大的区别;楼琛与楼珌事迹不详,三子楼琚曾官右朝散郎。19 四子楼
璩,曾任监进奏院、知处州、20 通判明州等官,终朝议大夫。
楼异的诸子中以楼 的政绩最卓著。 字寿玉,一字国器,21 绍兴三年
(1133) 任临安府于潜令时,22 留意农事,作《耕织图》一书,把农桑要务,完全
呈现出来,是研究中国农业史、科技史的重要著作。23 历任湖北转运使、湖南
转运使兼知潭州、知扬州24 权兼淮南转运司事等,25 所至有声。 致仕后,仿范
氏义庄的规范,在鄞县购置良田五百亩,建立义庄来帮助族人。这一义庄,使楼
氏宗党受惠者近六十年,对凝聚族人的向心力有很大的贡献。26
从楼常到楼 的三代,是楼氏在四明发展的重要时期。楼常、楼光及其子
异,上接楼郁,在科场上均有所成,奠下了楼氏在四明的声望,尤其楼异守明州
五年,使楼家成为四明地区的望族。到了楼 兄弟,都是由荫补入官,在世局骤
变、情势纷扰的时代里,兄弟彼此在仕途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差异性。建炎三
年 (1129) 金兵入侵明州,对四明造成巨大的灾难,楼家五代辛苦经营的家业付
之一炬,以致楼璩必须带妻小投靠外家汪氏,他的儿子也自小长于外家,这是楼
家发展历程中一项转折。由于外在环境的巨变及家族成员的不同遭遇,形成族人
各自独立发展以及兄弟贫富有别的现象。楼 以积极的态度,创置义庄来凝聚族
人的向心力。可见楼氏家族的发展,因时局的变动形成不同的趋向,但在努力与
凝聚之下,孕育了更为繁盛的一代。
(三)盛极而衰
第七至九代是四明楼氏家族发展上变化极大的时代,主要是以楼异的房支为
主,其中第七代是最繁盛的时期。
楼异有三个事迹可考的儿子——楼?、楼琚与楼璩。
楼?至少有四个儿子。次子名镗,字仲宏,性资孝,谨事亲。楼琚有五男六
女。长子楼钰,事迹不详,其余诸子中,生平事迹较显著的有楼鈜、楼巨与楼镃。
楼锷与楼鈜是南宋初年最早中进士的楼氏族人,也是兴复楼氏家族地位的重
要人物。锷字景山,27 自幼有声场屋,以词章闻于时。绍兴三十年 (1160) 中进
士,历任宗正寺主簿、玉牒所检讨官、枢密院编修官等。淳熙中,任知江阴军
时,曾修贡院以加惠学者,治绩以最闻。后自九江移武昌知鄂州,因病求致仕。
楼璩有九子二女,其中事迹可考者为楼鐊、楼锡及楼钥。楼钥更是四明楼氏
家族中仕历最高的人。
楼钥是璩的三子,字大防,绍兴七年 (1137) 生。钥幼居外家,聪敏过人,
师事王默、李鸿渐、郑锷等人。隆兴元年 (1163) 中进士。曾随仲舅汪大猷使
金,着有《北行日录》,从陈傅良游,闻八阵图说于薛季宣。28 曾任详定一司敕
27 王德毅等,《宋人传记数据索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第五册作「楼鈜自
号求定斋」,证之《攻媿集》卷五二,页490及卷七三,页672-674所述求定斋当为楼锷。
包伟民殆从索引,亦误。
令所删定官、通判台州、宗正寺主簿、太常博士、知温州等职。光宗朝,历任太
常少卿、太府少卿、起居郎、权中书舍人等官。上札子谏光宗过重华宫以尽孝
道,调和两宫,着有劳绩。宁宗即位之初,钥掌内外制,得代言体。迁给事中,
仍兼实录院同修撰、直学士院、权吏部尚书兼侍读。他在政治上附同赵汝愚,论
救彭龟年、吕祖俭,抨击韩侂胄。庆元党禁兴,钥即丐归,致仕居家十三年。及
韩侂胄被诛,宋廷以翰林学士召钥,历任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等官。嘉定六
年 (1213) 卒,享年七十七岁。钥通贯经史,文辞精博,着有《范文正年谱》及
《攻媿集》一百二十卷。妻王氏,有子四人、女二人。29
楼钥任官至侍从、居两府,前后数十年,在他的荫庇下,三个弟弟与仲兄楼
锡的儿子楼澡,都由奏补为官,30 其成绩较诸楼异「诸孙以门荫入仕者又数十
人」31 尤有过之,是四明楼氏家族最盛的时期。
四明楼氏到第八代,其盛况虽难与前代相匹比,但家族整体的表现仍相当杰
出。包伟民教授从现存宋元四明地方志中,录出楼氏第八代中进士的名单包括:
楼汶(庆元二年1196 邹应龙榜)、楼淮(嘉定四年1121 赵建大榜)、楼浟(宝
庆二年1226 王会龙榜)等共十一人。不过,这些人看不出与上述曾任官宦或有
仕宦事迹者如镗、鈜、钥、鐊、锡、镃、镛的世系关系,且无重要的仕宦事迹可
查,他们与明州楼家各房支的关系,尚须厘清。
有事迹可考的楼氏第八代,则包括楼钥与楼镗的儿子。楼钥四个儿子的生平
分别是:长子楼淳,字质夫,官至屯田郎中。次子楼蒙早逝。三子楼潚曾通判临
安府。幼子楼治曾权兵部侍郎。32 楼钥诸子都是以荫入仕,虽未能继钥之后在朝
廷担任要职,但承袭家风,以德行自励,在仕途上犹有相当的表现。楼镗有四
子,均由其妻蒋氏扶养成人。长子楼渊,曾知婺州浦江县,赐绯鱼袋。33 次子楼
源早亡。三子楼洪曾刊印楼 的《耕织图诗》行于世。幼子楼深,嘉泰二年
(1202) 为国学生,仕履不详,但收藏书画甚多,大约楼 藏之文物均归深所藏。34
29 袁燮,《絜斋集》(四库全书本)卷一一〈资政殿大学士赠少师楼公行状〉,页1上-34
下;袁桷,《延佑四明志》(宋元方志丛刊本)卷五,页7上-8下;《楼钥年谱及其行
谊》,页35-121。
总之,楼氏的第八代在科场和仕途上,尚有足堪告慰的成绩,使上代在四明
奠下的望族声誉,得以维系及稳定发展。但从现存的资料看来,这一代在科场得
意者,仕履并不突出,反而是由荫入仕者,表现比较好。
四明楼氏到了第九代,在科场上的表现仍然相当突出。据包伟民教授从相关
的四明方志所录数据,中举者包括楼采等十一人。35 人数与上一代相当,可惜由
于资料不足,他们的世系与仕履都无法确知。其它因荫入仕者的数据也不全。此
时楼家的整体情况很难进一步掌握。他们所处的理、度两朝,正是赵宋王朝面对
内外冲击最大、政局日益衰败的时期。在这种情形下,楼氏家族的成员,不论以
科举或以荫补入仕,可能由于考试成绩并不突出,或者承袭儒学传统,谨守家
规、重视乡里,并不热衷于参与争权夺利的中央朝政,或在抗御外侮中领袖群
伦。因之,此时楼氏家族殆已由政治之途,退回乡里,维持社会名望而已。这些
名门之后,相当重视文行操守,喜欢收藏文物典籍,对经济条件的追求也可能不
太看重,像楼治身亡时,家无余金,就是一例。36 这些都是楼氏家族由兴转衰的
一个讯息。
宋元之际,是四明楼氏衰替的关键时期。楼氏从开庆元年 (1259) 起,未见
科举及第的记载。尤其宋元政权交替之际,蒙古军队进犯四明,对当地造成巨大
的破坏。家业颇大的四明楼氏,受创的程度,较之建炎三年 (1129) 金兵短期入
侵所带来的灾祸,尤有过之。其后元至元二十四年(丁亥,1287)及大德十年
(丙午,1306),楼氏家族的义庄又相继遭族人盗卖瓜分,乃至为富民所侵,导
致昼锦义庄几乎荒废。37 这些不利于楼氏家族发展的种种因素,接踵而至,遂使
已由政坛退回乡里的楼氏家族,在入元之后「族寠旦弱」一蹶不振了。
三、教育与学风
第三代的楼郁是楼氏家族中,最早与其它四明士族投入地方教育,推动教育
普及的人。明州当五代干戈相寻之时,赖吴越钱氏之保完,经济、文化得以继续
发展。及归宋,太宗于淳化二年 (991) 颁赐国子监本九经,以示崇儒教化之意。
时值承平、经济发展、人口稳定成长,但学者尚少。经历任知州的鼓舞,学风日
盛,38 元代学者程端学即指出:「宋当明道、景佑间,天下文物大备,郡国学校
独未建,惟上桥陈家,辟屋储书卷、择明师,教其乡人。」开启私家在地方从事
教学的风气。39 及范仲淹推动庆历兴学,明州地区相继设立学校。此时,宋廷明
定不置教授员额的地方,由乡里推择教授。40 楼郁以古学基础深厚,为乡人所推
崇,首被郡选,受邀掌县学多年,后来转任明州郡学,举家迁至明州城内,又掌
郡学十余年。中进士后,仅短暂任舒州庐江主簿,即辞官返乡,仍以主持州县
学,教育乡里子弟为职志。王安石任鄞县宰时与他定交,称赞郁「学行笃美,信
于士友,穷居海濒,自乐于屡空之内。」41
楼郁笃好学术,学问博洽,又强调「学以穷理为先」,在四明地区教学凡三
十余年,造就了不少杰出的人才,当地出身的名臣如丰稷、舒亶、袁毂、汪锷、
俞充、罗适等人都是他的弟子,对开启四明学风,贡献甚大,四明人尊称他为楼
先生而不名。与在四明致力教育的杨适、杜醇、王致、王说并称为庆历四明五先
生。
楼郁是四明五先生中影响最大的一位。四明地区经五先生的努力经营,风气
为之丕变,「为士者日众,善人以不教子为愧,后生以无闻为耻,故负笈而从师
友、执经而游学校者踵相接焉,州举进士,较艺决科者又相继而辈出。」42 王应
麟也指出:「宋庆历建学之初,杨、杜、二王、楼公,以道德文行师表后进,或
授业乡校,或讲道闾塾,衣冠文献益盛以大,五先生之功也。」43 说明五先生透
过州县学及私塾发挥教育的效果。全祖望对五先生开启四明学风,尤为推崇,他
说:「夷考五先生皆隐约草庐,不求闻达,⋯⋯年望弥高,陶成倍广,数十年以
后,五乡遂称邹鲁。」44 说明四明在五先生的启迪下,不仅文风兴盛,也经由教
育及士人的交流逐渐激荡成为一个文风鼎盛的地区,这其中楼郁无疑是最突出
的,他是五先生中唯一的进士,任教的地区又是文风繁盛,经济富庶的明州城及
奉化,他的学生舒亶、袁毂、罗适、丰稷等人为乡里首选,后来相继中举入仕,
在朝政与学术上均有表现,成为四明等地著名家族。
楼郁在教育子弟的同时,也推动乡里教育,使楼氏的兴起与四明新兴的科举
社会相结合,有利于乡里人际网络的建立。楼皓致富之后,成为四明乡绅阶层,
经过楼郁的努力,更将楼氏转型为学术文化性的地方名族。楼郁既重视家族子弟
的教育,又在乡里作育英才,显示楼氏家族在崛起之后,透过教育,缔造儒学传
家的家风,并且借着教职教育乡人,提升四明的文化。而他的后人与其门人「皆
执友」,45 这种参与地方教育的方式,不仅提高楼氏家族在四明的社会地位,也
使楼家可以与四明地区的著名家族,建立了广泛而长远的人际网络。
经过楼郁等人的努力,四明学风昌盛,中举者日多,各地竞相成立学校,除
州学外,设于唐代,在庆历年间已存在的鄞县县学,至崇宁、大观年间移至县城
西南,确立其规模;46 奉化县学先于景佑中初建于石夫人庙,治平三年 (1066)
迁于县东,宣和初重建,运作顺利;47 慈溪县学于雍熙元年 (984) 由县令李昭文
建立,庆历八年 (1048) 林肇移至县治东南;48 定海县则于崇宁中增修先圣殿为
学宫;49 四明的文风学术日益昌明,这些学校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为四明
地区的文化奠下重要基础。
楼郁迁居鄞县城南,对家族的教育、学术的发展尤为关键。城南地区是鄞县
教育重地,如姚氏是四明富室,姚阜为人轻财好施,曾创必庆堂于城南,「延硕
师,聚族人、子弟就学」,遂致子孙相踵擢第,成为四明着姓。其孙姚孝全克遵
家教,培养益深,继续以私塾教育子弟。50 同乡的杨氏家族,在南宋高、孝之际
由杨萃在城南设家塾,延聘福州名师郑锷为塾师,除了教育杨家子弟外,邻近的
青年乡人,如楼钥兄弟、袁燮、袁方、边汝实、姚颍,也获邀参加,一齐接受郑
锷的教诲。51 迁居到四明不久的徐立之也曾聘郑锷教其子子寅学诗。52 郑锷字刚
中,号三山,是福州人。他「该贯群经,多有讲解,旁通子史百家⋯⋯文备众
体,尤工于赋,立词用韵,精切平妥。」53 他严于教学,寓居四明后,受聘于杨
氏家塾,开馆授徒,教育出许多著名的政治官员与学者,为四明的重要教育家。
郑锷于绍兴三十年 (1160) 中进士,曾任屯田员外郎及宁宗为皇子时之小学教
授。此外,楼钥兄弟也与其它四明士子共同师事乡先生李若讷。李若讷是四明地
方有名的乡先生,楼钥幼时和二位兄长楼鐊、楼锡从他学习;奉化人鲍璇也将二
个儿子德光与俊德送到州城内,师事李若讷。54 另一位奉化人戴光世的妻子刘氏
也送独子日宣到城内,求学于号称耆儒宿望的李若讷。55
这种幼年学习的历程,除了透过科举影响个人仕途及家族前途外,从地方的
角度,同学情谊则更奠定、巩固家族间的关系。楼氏家族的成员与同乡少年共同
的学习经验,成了楼氏与四明其它家族维持情谊的重要基础;如楼氏因同学的因
缘,与另一个四明著名家族袁氏延续了几代深厚的情谊,就是一个好的例子。楼
郁为袁毂的老师,楼钥兄弟又与袁方、袁燮一同师事郑锷,袁燮未中进士前,也
曾在城南楼氏精舍授徒。袁燮在为楼钥写的行状中说:「我高祖父光禄公实师事
正议先生,源流相续,以至于今。公又不以众人遇我,嘉泰、开禧间从公于寂寞
之滨,数以安于命义,保全名节之语勉我,斯意厚矣。」56 楼钥则代其舅父汪大
猷为文祭袁章。57 可见楼钥与袁氏第四、五代的袁方、袁燮建立了深厚的关系。
楼钥在〈跋袁光禄毂与东坡同官事迹〉一文中,也说:「两家子弟衰门既幸未
坠,而公之后,儒风日兴,有孙字质甫,好古笃学,教子有闻于时,⋯⋯其兴殆
未艾也」,58 最能说明两家的关系。他又为文挽袁章、59 袁文60 及有诗送袁燮任
江阴尉。61 两家经由教育、学习所建立的关系,称得上源远流长。
从楼氏借着袁氏第五、六代在四明地区的学术网络,开扩了与当时四明重要
学术家族的人际关系,更可看出此种人际网络层层开展的方式,其意义并不限于
直接关连者。四明是南宋中期重要的学术中心之一,王应麟说:「淳熙之舒、
沈、杨、袁诸公,以尊德性、求放心为根本,阐释经训,躬行实践,学者知操存
持养以入圣贤之域,四先生之功也」,62 这四位先生袁燮与舒璘、沈焕、杨简正
是陆学的传承与发扬者,诚如全祖望所指「象山之门,必以甬上四先生为首」。63
先是,史浩既归乡里,筑真隐园以遂首丘之情,并致力乡里教育,乃延致沈焕居
于竹溪,杨简讲学于碧沚,袁燮也常自江阴回乡,与舒璘、吕祖俭等人共同研讨
学术,致力教学,发皇陆学。64 袁燮是陆门弟子中官职最高,学生又多,成为发
扬陆学的重要人物。更重要的是他有位状元儿子袁甫来继承衣钵,进而发扬光
大。甫幼服父训,燮死,乞铭于杨简,简馆之于家塾,反复扣辨,了然于所传之
学,成为慈湖的大弟子。父子二人不论教授乡里,或是任职地方学校与中央太
学,乃至开设书院,对理学的推展贡献很大,在四明地区有着丰富的人际网络。
楼钥经由袁氏父子,遂得与四明最活跃的陆学人士建立密切的关系。《攻媿集》
中即有楼钥举荐杨简65 及与杨简论诗解的长信、66 祭舒琬、舒璘兄弟的文等,67
舒璘也有书信致楼钥。68
除了陆学之外,四明也是朱学、吕学的重地之一,全祖望即说:「宋干淳以
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又说:「吾乡前辈于三家之学
并有传者」。69 楼钥与朱子、吕祖谦及其传人,也有密切来往。70 楼氏在理学三
派中虽亲近陆学,仍与其它二派维持关系,成为推动四明学术与联结不同学派的
重要人物。这显现楼氏家族在推动四明教育普及、提振学风及塑造学术环境上,
均有其贡献。
从教育对楼氏家族的发展看来,教育除了关系个人仕进,维系家族地位于不
坠之外,更可透过学习的过程,开展个人与家族的关系,形成地区士人间的人际
网络;而学术网络的建立与开拓,不仅有利于塑造地方的文化特质,对家族而
言,更是在仕宦之外,扩展社会势力的有效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