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氏文化研究又结新果
——漳县汪氏文化第七次研讨会纪要 2009年10月19日下午,在政府招待所三楼会议室召开了第七次甘肃漳县汪氏文化研讨会,研究会主席李兴华同志主持会议。漳县汪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政协漳县委员会主席赵玉忠同志,以及研究会的成员参加了研讨会。
会上,李兴华、汪普龙、王怀宇、王学文、汪志平、汪小红五位会员分别发言,一致认为在赵主席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一年来汪氏文化研究又取得了新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外交往有新进展。在《漳县汪氏族谱》的基础上,由汪氏第八十九世孙、原台湾行政院主计长汪锟先生编纂、增补而成的《巩昌汪氏族谱》在台湾刊印。按照汪锟、汪钺两先生遗愿,漳县汪氏文化研究会获赠一本。这是漳县汪氏研究的一项大事,海峡两岸共同研究同一个家族,必将使汪氏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宣传、推广。
去年年底,青海西宁约9000汪姓人派代表慕名来漳县寻根问祖,并同漳县同仁进行了交流,负责人汪全春被吸收为漳县汪氏文化研究会成员。汪全春等回到西宁后,同当地政协积极协商,计划筹建漳县汪氏文化研究会西宁分会。
天水市麦积区博物馆的汪明,协助政协文史委在天水收集了两块与汪氏文化研究有关的元碑,并答应积极联络天水的汪姓族人,参与汪氏文化的研究,本人自愿要求成为漳县汪氏文化研究会的成员。
二是研究有突破。根据现存墓碑,彻底搞清了潘家坪汪家人的世系脉络,得出汪氏现为92代的最新结论。寺崖头一支汪氏的谱系,根据该村老人的回忆,也续至94代,只是86世到90世之间的名字大多不详。潘家坪和寺崖头汪氏世系的清理,是近年汪氏文化研究在漳县本地取得的重大突破,用实实在在的史料证明陇右王汪世显的后裔仍有人居住在漳县,漳县就是汪世显家族的故里。
九月底利用到天水印书的机会,根据古籍中提供的线索,我们在天水玉泉观找到了元代《梁志通诗碑》,汪川乡找到了宋代《汪氏家颂碑》,在关子镇流水村玉阳观寻到元代《秦州玉阳关碑铭》,三通碑文分别记载了汪氏与道教中人之间的密切交往和漳县汪氏与天水汪川汪氏血缘关系,为研究有关汪氏家族的宗教信仰和家族的分布提供了又一有力证据。
三是与外界的学术交流加强。今年五月一号至三号,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藏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洲塔教授带着博士樊秋丽来漳县考察,为完成国家、省上的科研课题《吐蕃通史》、《藏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两书中的汪世显家族的内容,专程到汪氏故里漳县来搜集资料,并到汪氏家族墓地实地考察,同时与研究会部分成员进行了探讨交流。六月,洲塔一行专程到西藏,搜集了大量与汪世显家族有关的藏文史料,相信不久会公布于世,为汪氏家族的研究又开辟了一大史料来源。
甘肃省历史学会副会长、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田澍教授看了我们编写的汪氏文化研究的书籍后,主动邀请汪氏研究会以常务理事身份参加即将召开的省历史学会第20届年会。
关于汪氏文化研究以后的设想,综合大家的发言,有以下几点:
第一, 继续广泛收集资料,夯实汪氏文化研究的史料基础。
第二, 以潘家坪、寺崖头汪氏的世系为基础,顺藤摸瓜,搞清楚整个漳县汪氏的世系、辈份,并进一步延伸到周边各县,为出大范围内的当代汪氏族谱打好基础。
第三, 继续加强与外地汪氏的联系,特别是南方汪氏的联系,争取早日实现南北汪氏的交流。
第四, 积极加强与省上有关单位、高校的联系,争取将“汪氏文化”纳入西北史的重要研究内容,让更多的学者参与其中。
第五, 努力将漳县汪氏家族搬上银幕,拍成一部电视剧,对宣传汪氏和漳县都大有裨益。
最后,研究会顾问、政协赵主席作了总结发言,认为研讨会起到了交流资料、展现最
新研究成果的作用,开得很成功。对汪氏文化今后的研究工作,赵主席强调了两点,一要吃透漳县现有的史料,把它们用足用活。以往发现的一些资料,由于某些原因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次潘家坪汪姓族人的辈份彻底搞清,就是得益于潘家坪出土的《环林寺汪氏家庙碑》和《朱儒人墓碑》。
二要扩大发掘、整理汪氏文化研究资料的范围和视野,跳出漳县,在当年汪氏家族统治过的西北、西南乃至全国,广泛收集资料,扩大汪氏文化研究的史料基础。
三要关注漳县以外汪氏文化的研究成果,如省委宣传部和武威市联合拍摄的影片《月圆凉州》,重庆市拍摄的《魂断钓鱼城》,徽州汪氏、青海汪氏、台湾汪氏,这些地方都能找到与漳县汪氏相关的信息,特别是《月圆凉州》中汪世显协助阔端王将西藏纳入中国版图,《魂断钓鱼城》中汪德臣攻打钓鱼城的战例,都是我们今后汪氏文化研究工作中的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次研讨会还对研究会的人事作了调整,补选汪小红同志为漳县汪氏文化研究会副主席兼副秘书长。
2009-10-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