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遍中国:九华山(电视解说词)<>九华山《九华山志》1月16日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24日 14:27</P> <> 11月底来到九华山,并不是旅游的最佳季节,九华山旅游季节的远去,却并没阻挡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凡夫俗子。人们常常把九华山称为“神奇的九华山”,它究竟“神”在何处?“奇”在何方?是我们这次九华山之行的主要探索主题。
山,说透了,就是一堆没有生命的石头。没有生命的石头,因大自然的造化,而生出奇形与怪状,仿佛又有了生命。有了生命的石头,才会与人相融。在绿色铺满大山的季节里,九华山的生命本色历历在目地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应当说,天下草木的绿色总是相同的。不同只是绿色地域的大小,绿色时序的长短。然而,在长江沿岸一系列名山中,九华山的绿色有些特别。它兼容了北地劲健与南国秀巧的妩媚,仿佛绿的更有美感,更有内涵,也更令人回味。
汪教本76岁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头衔也在不断变化,二、三十岁的时候人们叫他采药农;四、五十岁的时候人们称呼他采药工;现在人们尊称他为采药师,其实,他就是一个在九华山上长年采草药的人。60多年来,汪教本不知攀过多少次悬崖峭壁,趟过多少次山涧溪流。所采集的草药成为他日常生活一笔不菲的收入。
为了显示自己是九华山的最早住户,他常拿出保存完好的祖谱展示给客人们看。祖谱上记载:明末姓汪一族来到九华山,买了山前山后许多地,在九华山过上男耕女织优哉优哉的生活。汪教本属第十四代。
说起九华山,他告之我们的第一件事就是九华山的名字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给起的。真是这样吗?
这是一枚古钱币,是唐朝的开元通宝。有人说这是李白留下的,今天我们不去考证李白用过它的真实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个嗜酒如命、同时又因为酒写出华采篇章的李白确实来过九华山。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前后三次登上九华。地方志《九华实录》载:“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叠嶂,其数有九,如儿孙绕膝。”故名“九子山”。
天宝八年,李白与韦权舆、高霁一道上九华山游玩……目睹九子山的美景,诗人醉了。他嫌“九子山”三个字古拙无华,顿生改名之意,即兴吟出。“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诗句,从此“九子山”改为“九华山”,中国的版图上有了一座以“九华”命名的山。
天宝十四年,李白路过九华山又赋诗一首:“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继李白之后,文人骚客接踵而来,他们都为九华山留下千古佳句。
“奇峰一见惊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唐·刘禹锡
“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宋·王安石
“大江以南,山之峭拔秀丽者莫如九华。”明·陈凤梧
走在九华山崎岖、狭窄的山石路上,别有一番滋味。我们匆匆前行的目的地是一块石碑,将引出九华山被称为“奇”的一个特点。功德碑,古时候表彰积德行善的人,把他们的名字刻在石头上,供后世瞻仰。我们感兴趣的不是碑上的名字,而是碑上的树化石,从树化石推断出这块石料有千万年的历史,由此印证九华山的形成在8000万年以上。
自然界以神工鬼斧开凿出九华山千奇百怪的山石。花岗岩岩体在漫长的地质长河中被流水冲刷和风化剥蚀,巨大山体被离析肢解,形成撑住凌空大小的石峰和深涧幽谷。
奇异的地形、地貌成就了今天的九华山。山与地貌是有形的,九华山的另一种景象却是无形的,然而,它却为九华山的美景增添了淡淡的典雅。
九华山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凉爽,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因它的地理条件特殊,大小山脉和大小盆地连接在一起,对产生的气流起阻隔的作用,致使一年之中雾天不断,多达160天以上。
斑驳陆离的秋天加之轻漫飘渺的雾,仿佛把九华山醉人的美丽,描画的最为鲜活透彻,淋漓尽致。
雾,生物得天独厚屏障,只因有了这“润物细无声”的滋润,一切变得如此生机盎然。优越的自然气候,有利于动植物的繁衍和生长,又因为九华山是千年佛教名山,禁伐林木,禁杀生灵,因此,九华山保留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汪教本老人干了一辈子上山采药的活,积累了一肚子的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想传授给下一代,可现在想干采药这一行的人越来越少,毕竟上山采药是很危险的,收入也不算可观。身边增添了一个年富力强的帮手,能把绝技传给他,也算是欣慰了。
“神”山的沃土长出这些可以去病的“神”药,在九华山人的心目中药师佛是不能不拜的,据说这座供奉药师佛的庙宇是一座老庙了,虽说它的规模不是很大,很平民化,但它的香火很胜。</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30 23:34:38编辑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