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徽州域内清中叶汪王庙分布情况
方利山
隋唐之际,歙州汪华起兵据有歙、杭、宣、婺、睦、饶六州,保境安民,后又主动归附唐王朝,维护了国家统一,免除了六州百姓兵火之灾,其“靖民”之举,深得世人特别是徽州百姓的感戴,汪华逝后,他和其九子“一二三太子、四五六诸侯、七八九相公”被民间广泛设庙祀祭,供奉汪华及其九子的忠烈庙、汪王庙遍布徽州城乡。以下就是清代康熙——道光间徽州史志所载各县汪王庙的分布情况。
据嘉庆《绩溪县志》记载,纪念汪华的忠烈庙,“明志云”“在县东七里登源,祀汪越国公,旧匾额曰‘忠显’”,公之故宅遗址在焉。庙后有公父母墓。郡守袁甫为书神道碑。庙乃宋太平兴国五年知县事范阳卢远始建,朱赋记;绍兴二十九年知县曹训重修,参军范成大记。宝庆丁亥,邑尉汪裴赞、里人吴烜等重修,洪侃记。元至正壬辰,燬,明洪武丙辰知县唐昊重建,并录照亭,舒頔记。成化八年知县李芳重修种光楼。嘉靖庚申正月,庙灾,知县郁蘭重建。“又云”:“公在隋称吴王,后纳款归唐,贞观二十二年薨于长安,永徽中归葬云岚山,郡人清立祠祀之。宋大中祥符二年追封灵惠山;政和四年赐庙额曰‘忠显’”;七年封“英济”,宣和四年以阴相下睦寇加‘灵显’;隆兴二年以能御灾厉加‘信顺’;乾道四年封‘信顺灵显英济广惠王夫人’;钱氏追封“灵惠夫人”;九年,以长子建、次子灿 、次达、次广、次逊、次爽、次俊,皆助父保障六州有功,咸赐侯爵;嘉定元年,以公第九子献早世无嗣,郡人念公爱子,特为立祠,颇著灵异,水旱必祷,敕封忠惠侯;四年,太守赵希远祷祈有感,奏易“信顺”为“昭应”;淳祐八年改封“昭应显灵英济威信王”;十二年改封“昭应广灵显德英烈王”;宝祐二年改封“照忠广仁显圣英烈王”;诸子皆加封至八字矣;三年皆进封公;献进封崇显公;六年建封崇德王;景定五年加衍福,余加至四字公;德祐元年改封昭忠广仁武神英圣王;改赐庙额曰“忠烈”;建又加广祐为六字王;献改封崇福衍正公;元至正元年改封昭忠广仁武烈灵显王。又引“别录载”:钱氏封协德辅昭惠妃;嵇氏柔则淑惠夫人;庞氏柔肃顺济夫人;张氏柔淑顺德夫人;父世惠垂职善应灵明侯;郑氏协惠赞祐善积昭福夫人;祖衍庆灵佑广济侯;许氏衍庆灵裕协佑夫人;曾祖基福昭佑侯;妻基善衍生夫人;俊宗和衍烈公济协庆夫人。
其志记载,在绩溪境内祭祀汪华的“忠烈行祠”,还有七处:“一在北门白鹤观;一在外坑;一在坑口;一在六都岭坦;一在卓溪;一在八都大干,号‘王乌庙’;一在瀛川,并祀汪王”。
其志记载,“徽溪庙,在县西北五里,祀越国公第八子俊,今高迁村右,称八王庙”。
嘉庆绩溪县志还记载了一个“汪王二将军庙”,“在县西关外二里许石壁山”,是“祀歙人毛甘邑人汪节”的。据新安志所载,此二将军是汪王的从祀,“今所在王庙有二武士介而兵立于门首,土人谓之毛甘将军、汪节将军。二人与王虽异世,民间特以有功及材武,故类而祀之”。
道光《徽州府志》记载,歙县祭祀越国公汪华的祠庙,“旧立于刺史宅西偏,唐大历中迁乌聊山,宋政和四年赐庙额曰‘忠显’,德祐元年赐庙额曰‘忠烈’,从祀者汉将军毛甘、唐神策将军汪节”。
民国《歙县志》记载:“唐越国公汪华墓,在云岚山。陶雅为刺史,筑垣围之,郡守谢采伯、刘炳、总管甘德、府判马正相继重葺,至正中行枢密院判建立祭田,明置墓户,知府彭泽复修。”该志述歙县“汪王庙在府城乌聊山上,祀唐越国公汪华。宋追封王爵,俗因呼为汪王庙,并称乌聊山为汪王山,‘王’读若‘阳’;唐贞观二十三年,原建于州治之西,大历十年迁乌聊山之东峰;元和三年又迁山之南阜,即今处;山税七亩余,历代免征;宋政和四年赐庙额‘忠显’;德祐元年,改‘忠烈’;清康熙十年,知府曹鼎望、乾隆三十六年知县张佩芳先后重修,皆有记。岁三祭,祭款银一两六钱;咸丰中燬;同治二年湘军伍彩胜等重建并勤碑记其事;今又圮,址尚存;庙后有玄坛庙,久废,邑中忠烈行祠最著者六所:曰新馆;曰棠樾;曰龙山;曰龙閤山;曰龙屏山;曰信行。’”该志还载有“忠助庙,在龙井山,祀汪俊,为越国公第八子,宋封忠助侯,今庙燬址存”;“忠护庙,在南山门外,俯临深潭,祀唐汪献,为越国公第九子,宋封忠护侯,清道光五年邑人巴树寅等倡修,自后屡有修葺”。
休宁的古城岩是当年汪华的重要活动据点。康熙《休宁县志》记载:古城岩的忠烈庙,即汪王故宫,“在县治东山,祀越国公汪华。宋绍兴知县吴敦仁建(金安节有记);”明弘治间知县李华重修(汪舜民有记);罗愿《新安文献志》记述:隋大业乱,众推汪华为帅起兵保障歙、宣、杭、睦、婺、饶六州,称吴王,以弟铁佛为左相,天瑶为右相。唐高祖既立,汪华令铁佛奉表归唐,授持节总管六州诸军事、歙州刺史上柱国、越国公,铁佛宣城郡开国公降刺襄宠。明初时朝廷还颁给榜文;说是明大军克复城池时,汪华神兵助顺,厥功显赫,“理宜崇祀”。一直因袭下来。休宁古城岩的“汪王故宫”,即万岁山忠烈庙,当年汪华起兵据郡时,治于此。庙自宋淳熙中建,一直是每岁正月十八汪华生辰由有司致祭,明弘治间废。
道光《徽州府志》记载黟县有“石将军庙”在县西,(县志作“在县北,又云孚惠庙”),说是汪华有将曰石五郎,杀贼有功,故土人为之立庙。黟县的“忠烈行祠”,乡人称之为汪王庙,著名的有八处:一在城中;一在霭冈;一在横冈;一在黄陂之原;一在古筑;一在鲍村;一在官路下;一在长凝里。
道光《祁门县志》卷九“庙坛志”云:祁门“忠烈庙”祀越国公汪华。唐大历十年建,在祁门之阳,元皇庆二年县尹萨居信重建,至元二年赵士元改建于重兴寺右;明洪武四年正祀典,敕称为“越国汪公之神”,令有司春秋致祭;成化、嘉靖间正街汪滂、楂山汪循、邑人王可进等相继修葺,嗣庙地被占,滂、循竭力图复,一至捐躯,一至荡产(见各旧志并《桐阳山房稿》)。乾隆五十三年水灾后,知县谢兰详藩司领库项料工银五百八十五两二钱九毫,重建。道光五年汪姓重修。忠烈庙、朱文公祠、吴长史祠(倪思辉)周侯祠(周继忠)于正祭银内分拔。
越国公祠在祁门建有12处:一在石谷里,乾隆十一年汪姓建;一在伦坑,明建,嘉庆十一年重建;一在大沧;一在当田,明永乐间建;一在左田,黄、吴二姓建;又大园、双溪、楼虎溪、芦溪、东坑、溪头、田里,皆有庙,俱见《采访册》。
祁门“忠烈庙”在十四都黄村、严谭,王氏建;道光壬午合地重建(《采访册》)。其忠烈坊,在祁城南门外;朴里祠,为越国公建。
婺源县的忠烈庙,据道光《徽州府志》记载:一在县南,一在大畈,一在天泽门,一在丰田,一在赤珠岭,一在高安,一在敛溪,一在潇溪,一在沱川,一在坑头,一在甲路,一在沦口,一在庐坑,共13处。民国《婺源县志》载“忠烈庙”还有:词川;捷坑东岭(礼部儒士曹鐶题“三社名祠”);坑口(知县潘鰲记);枧田,王村五社众建;豸下;丰源,外汾水众建,后毁,吕润周、吕公素同捐倡建;新田西岸;风砂等处。
以上府县志所载徽州六邑清中叶所建汪王庙、忠烈庙六十多处,这只是各县最著名的汪王庙,许多乡间小村的祭汪王及其九子的祠庙都未能统计。笔者所在的歙南偏僻小山村,村里和周边山村,庙内都祭“八老爷”、“九老爷”,上了年纪的村民对“汪公大帝”、“一二三太子、四五六诸侯、七八九相公”都非常恭敬,奉为神明。其祭祀在古歙农村非常普遍,祭汪王的庙宇在歙县乡间几乎无处不有。府县史志的统计,仅是一方面的数据而已。历经千百年的历史风雨,徽州之域许多汪王庙、忠烈庙,已成为历史记忆,特别是十年动乱“破四旧”,汪王祭祀的庙宇基本上被扫除一空。前些时候,人们偶然发现的黄山汤口汪王壁画成为汪王祭祀遗存的稀罕之实物;歙县昌溪百姓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你两块他三块集资重修的忠烈庙,重塑汪王菩萨,重燃祭汪王香火,这可能是今天徽州域内唯一的汪王祭祀了。十几年前,我曾踏着齐腰的蒿草,探寻过潜口“金銮殿”后汪王庙的废墟,不知现在这个仅剩断墙残垣的废墟还在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