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
五 个 月 来 的 工 作 回 顾
汪明裕
(2008年9月 5日)
⑴ 今年 4月3日,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在屯溪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和首次研讨会。大会通过了汪华文化研究会章程,选举产生了领导机构,国防大学汪江淮少将担任名誉会长,我有幸被推选为会长,总参某部原政委汪承兴担任执行会长,规格之高在本市少有。市四大班子领导到会祝贺,市委副书记胡学凡作重要讲话。下午接着由本会顾问、市社科联主席汪炜主持召开首次越国公汪华文化研讨会,各位专家学者、汪氏宗亲热情发言,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为汪华文化研究作出了良好开端。成立大会在市领导层和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⑵ 4月4日戊子清明节,与会代表前往歙县云岚山汪华公墓举行了近80年来第一次规模最大的祭祀活动,约200名各界人士和来自各地的汪华后裔参加。汪江淮少将致祭文,汪华文化研究会代表、社会各界代表、汪氏后裔代表向越国公汪华敬献花篮,表达对先祖的敬仰之情。有不少人还单独跪拜;有的人捡了云岚山的石头或捧回一抷土留作纪念,教育儿孙;有的在签名簿上代儿孙签名,并表示今后还要把在国外的子女带来参拜,教育他们身在异国他乡不忘自己的故里和祖宗。此情此景,令人十分感动。
⑶办理了汪华文化研究会的正式登记领证手续。成立大会之后,秘书长汪怡民立即向市社科联、民政局和公安、质监、银行、财政等多个部门办理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各项手续,7月7日市民政局在《黄山日报》发布核准登记公告,至此一切手续全部办结,我们的活动步入合法有序的轨道。
⑷清理了成立大会以来的账目。成立大会之后,各位经手人利用业余时间立即进行善后工作,结账和清理单据。到7月上旬清理结束,于7月11日在汪氏宗亲网上公布。成立大会期间,共收交会务费15060元,个人和单位捐款21100元,香烛费等1210元,共计收入37430元;会议期间和到6月28日之前的总支出为29509.9元,收支相抵结余7920.1元。连同过去的结余款一起存于研究会在市工行开户的账号上,资金运作规范。
⑸汪华文化研究工作出现新的局面。研究会的成立,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和汪氏宗亲参与到汪华文化研究中来。成立大会上市委副书记胡学凡的讲话为我们深入开展汪华文化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几个月来,研究工作不断推进。黄山学院方利山和汪柏树两位教授先后发表的4篇文章,产生热烈的反响。汪兴吾老师在研究会成立之前和之后发表了多篇质量较高的文章,特别是近期发表的《越国公汪华与徽州》更是获得赞誉。汪道显老师发表的《汪氏的起源与发展》和《历史上的汪华》两篇文章都获得好评。汪承兴在成立大会上的报告原文和改编文章先后在《徽商》和《徽州社会科学》等杂志发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退休老教授李总成,从美国发来邮件申请加入汪华文化研究会,他近几年来执着地研究“汪华与古六州石窟群”这一专题,先后传来8篇研究文章,他的这种研究精神受到大家钦佩。翟屯建、汪如鋐、汪长富等许多同志都从不同方面为汪华文化研究作出了贡献,还有不少同志提供了宗谱、碑文、民俗、民间传说等多项资料。这些丰富的文章和资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继续推进研究工作的基石。
⑹ 汪华文化宣传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成立大会期间,在本市的省市新闻单位都到会采访,清明祭祀活动也成为新闻媒体采访的内容。安徽日报、黄山日报、市电视台和市广播电台以及新浪网、黄山新闻网、故园徽州网等网站都陆续作出新闻或录像、图片报道。有些宗亲回去后还在本地网站上发表文章进行宣传。特别是《徽州社会科学》杂志,不仅会后作了图片报道,此后还陆续发表多篇有关文章。汪氏宗亲网设立了汪华文化研究会专栏,版面作了改进。通过宣传,扩大了汪华和汪华文化研究会在社会上的影响。研究会成立以来,已经有李总成、汪民浒、汪德滋等22人递交了入会申请,目前申请入会的总人数达到95人。近期入会的,既有85岁的老人,也有20岁的青年;既有名牌大学教授、科学家、工程师、退休干部、中小学教师和企业老总,也有普通职工、农民、学生和“全职太太”,研究会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⑺遗迹、遗址、宗谱等历史遗存的发现和保护有新进展。清明祭祀活动之后,研究会负责同志和北京来的汪氏宗亲与歙县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歙县披云山庄举行了座谈,就汪华文化研究和云岚山汪华墓的保护修复等问题互通情况,交换意见,取得共识,增进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4月份,研究会负责同志在屯溪与过去一直关心云岚山汪华墓保护的新浪网总裁汪延会晤,交换意见。以后,汪承兴同志又在北京与汪延联系和商谈,双方对汪华文化研究和汪华墓的保护工作形成了共识和合力。5月25日,汪承兴与汪根法同志到徽州区潜口考察明代古建筑汪氏宗祠——金紫祠,发现有《越国世家》和《汪氏家庙》两块明万历年间的匾被钉在天花板上和墙壁上,保护情况堪忧。事后,我给徽州区委领导写信,建议采取措施保护。经区委领导督促,区文物部门很快将两块匾收存到潜口明园博物馆保存起来。6月4日,我们发现黄山区政府网站和徽州故园网先后录像报道汤口镇山岔村河东村民组发现一处古民居,内有精美壁画,栩栩如生,其中的人物很像汪华。我们立即电话联系汤口镇委书记于亮,请当地党委政府重视,加强保护,于亮表示一定落实。后经有关人士考察,认为该处社屋的壁画正是汪华。汪兴吾在《越国公汪华与徽州》一文中说:“汤口河东社屋(登富古社)主奉的就是汪华,两边是曾为‘吴国’立下汗马功劳的汪华从弟铁佛、天瑶二人。壁画上画有南迁歙县的汪华三十三世祖汪澈、三十六世祖汪道献,还有汪姓得姓之祖姬汪。壁画上还画有判官、文魁,各种神仙、鬼怪、名人甚至飞禽走兽祥云等等,集天上、人间、地狱于一体,营造了一个令人敬畏的世界。”这段描述指的就是这里。我们多次去云岚山,与歙县徽城镇北关村在这里护林的邹文林建立了良好关系,我们委托他代为照看汪华墓,注意收集散失的遗物。最近他打来电话告知,原来已经遗失的云岚山禁碑已经发现,要我们去处理。我们打算收交县文物部门保管。此外,江西乐平市汪定镇、浙江浦江县汪方录先后来我市走访时,分别向我会赠送了《婺源段莘村汪氏宗谱》(自编)和《粤东美德乡汪氏族谱》(从网上购得)。这些不仅有效地保护了珍贵的历史遗存,也为汪华文化研究丰富了内容。
⑻ 接待外地汪氏宗亲来老徽州寻根祭祖。“天下汪氏出徽州”,全国各地汪姓人士的祖籍大多在老徽州,徽州是他们经常思念的故乡,汪华是共同的先祖。汪华文化研究会的成立,为全国汪姓人士来徽州寻根问祖提供了方便,我们先后接待了多批来访者。汪定镇老人从江西乐平来黄山市走访,交流研究成果,并申请加入本会。北京汪致正两次来黄山市,祭拜王祖,考察有关汪华的遗址遗迹,与有关同志探讨宗谱问题,寻访资料,为重修老家明光的祖坟和修撰明光汪氏宗谱奔波。浙江浦江县虞宅乡西塘村以汪方录为首的汪氏后裔14人,开自驾车来到老徽州,祭拜云岚山汪华公墓,走访绩溪汪村和歙县金锅岭先祖迁出地以及婺源大畈等处。北京汪根发率国家高级茶艺技师考察团一行19人,于6月10——12日来黄山市考察。先后到了祁门、黟县、歙县和黄山区等地,考察了祁门红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三大名茶生产基地和加工制作企业。本会给他们组织了两场报告会,一场是请黄山市茶叶专家汪芳生专门讲解了黄山毛峰及工艺茶的制作;另一场是请汪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徽学专家、黄山学院研究员方利山作了徽文化及汪华文化的专题讲座。通过这19位全国茶艺行业的精英、在国内国际茶艺界有很大影响的茶艺技师来黄山考察,既宣传了黄山茶和茶文化,也宣传了徽文化及汪华文化。最近,广东汪俊又一次来到黄山市,与本会同志交流,还与本会汪根法同志(黄山市土肥站站长)协作推广“胞覆肥”新产品,开创了汪氏宗亲之间经济协作新途径。
⑼北京的各位会员、汪氏宗亲为研究会做了大量工作。汪江淮少将和汪承兴政委等,早在研究会成立之前,就在北京广泛联络,聚集了一批重要力量。他们得知将要成立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的消息,立即大力支持、积极参与,为筹备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出谋划策,准备会议的主要文件资料,提出人事安排建议,商量会议议程安排,会前提早赶来投入筹备工作。大会期间,汪江淮、汪承兴两位领导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为会议把舵。他们还带头参加云岚山祭祀、与歙县人民政府座谈、走访黄山学院等各项活动。汪承兴同志在走访黄山学院领导和专家学者时,与他们交流情况,交换意见,商讨徽文化、汪华文化研究和筹备召开汪华文化暨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合作问题。汪承兴同志今年先后两次来黄山市指导工作,走访考察了绩溪汪村、徽州区潜口、江西婺源和浙江千岛湖等多处有关汪华文化的历史遗迹遗址,与黄山市、歙县、绩溪县、婺源县的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交换意见。他逐一找我市几位著名作家交谈撰写《汪华大传》问题,最后与市作协主席李平易签订了写作合同。他还为黄山市、歙县引进经济建设项目,促进故里的经济发展。回到北京以后,他多次召集北京的同志开会,通报情况,并联络会见多位知名人士,走访一些在京单位,为汪华文化研究、宣传的开展和汪华墓的保护修复等问题商讨方案,寻求支持。他多方组织力量着手编辑汪华文化研究会成立纪念专辑、历代名人颂汪王诗选和汪氏历代进士录等书籍和资料。最近以来,经过他们的反复研究,提出了明年召开首届汪华文化暨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具体方案,这是我会的一项重要决策和重头活动,我们将要积极地组织实施。以名誉会长汪江淮和执行会长汪承兴为领头的北京的会员、宗亲,是我会的一支骨干力量,他们在我会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是我会的“前指”。
五个月来,我会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初步成绩。市社科联汪炜主席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有力的支持。汪根法、汪祝明、汪怡民和汪晓华等几位年富力强的同志,尽管本职工作很繁忙,但还是尽量抽出业余时间,做了大量具体工作,为研究会做出了无私奉献。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还有许多工作没有做好,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资金还紧缺,工作人员少,且都是兼职,特别是对于这样一个广泛而分散的民间团体如何有效开展活动没有经验,需要今后不断探索、总结。我们也充分认识到我们有人才、信息、网络、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特别是研究会内部强大的凝聚力,坚信今后一定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此文是在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会长会议上的通报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