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去了四川
文/一汪清水
接到市建委的通知,要我参加我们市政府援川对口建设前线指挥部的筹备工作的时候,恰好签了两单业务合同,工期紧,任务重,去了势必要影响自己的工作进程,不去却难以扶平近两个月来自己对灾区的那一份挂念。
众所周知,市政府派去四川的对口援建人员都是来自于政府机构的各职能单位的公务员,做为其中唯一的一个民营企业人员,尽管可以以任何理由来搪塞或者推托不去,但是“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道理在自己的头脑中还是挥之不去的。特别是在电视里看到的四川人民在大灾之中的惨烈画面,让自己的心情久久的不能平静。于是,给政府领导明确表态,服从政府的安排!
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全国各地市要拿出每年财政收入的1%对灾区进行连续三年的对口援建工作。我们河南的对口是江油市。也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灾区地方人民的关怀。
这是一个在四川发生地震灾害后从狂热到理智的过程,但是,我的心依然是狂热的,与我一起前去的同志们也是如此。沿着西行的高速公路,穿越了黄土高原,跨过了秦岭山川,来到巴山蜀水,一路上的疲惫和颠簸已经不觉得是什么了。
灾区的景象在郁郁葱葱的连绵山脉的衬托下,宁静之中已经没有了呻吟。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仍然捎带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温暖。
到达江油市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的下午了。我们市政府的秘书长做为前线指挥部的指挥长已经先行来到这里,在等待我们的到来。
我和政府秘书长以前并不认识,与我们同行的一位同志曾经和他是同事,他一眼看出秘书长露出的一脸疲惫。在询问之中,当地一个援建对口的镇长告诉我们,就在前一天,连续发生了两次余震,一次3点多级,另一次6点多级。环视秘书长身边的几位当地的同志,也都不乏疲劳的样子。
此时心里明白,市长在临行的欢送仪式时告诉我们的一句话,要热情还要理智。在今后的工作中,困难和艰难,生理和心理上恐怕要面临一场考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