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32711|回复: 15

皖怀(安庆)敦睦堂插竹巷汪氏宗族考证

[复制链接]

1

主题

18

回帖

1122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22
发表于 2008-7-20 11: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皖怀(安庆)敦睦堂插竹巷汪氏宗族考证
-—纠正有关敦睦堂插竹巷的若干误传
             皖怀(安庆)敦睦堂插竹巷第二十八世系 汪士尚

摘要:皖怀(安庆)敦睦堂插竹巷汪氏宗族为越国公汪华之七子爽公之后,属中元公——敬逢公——受三公支派;迁皖怀(安庆)始祖积有公于明洪武初年自潜(山)黄泥墩迁皖怀选择安庆插竹巷定居;自第二十一世系至第六十世系字辈派行为:秉存必宗尚,承先士可嘉;永思显耀祖,隆基典澐遐。忠厚宽广德,孝敬昭品高;仁和普天信,义为振长虹。


目前,互联网流传不少有关汪氏世系派行的帖子,其中内容比较系统的当属本家汪兴吾先生在《汪氏宗亲网》“汪氏宗亲论坛 ”的“汪氏字辈专版”上发表的《安徽汪氏字派》一篇,该帖引述了目前各地能够收集得到的汪氏字辈派行记录。此帖引起众多关注,并在一些地方网站和个人博客中被频频转载、引用。例如,《中国桐城》网所载《安庆地区汪氏一览》,《新浪博客》上“秋水天长”先生的《安徽汪姓派行》等均是将兴吾本家的帖子原文照载。
汪氏家族,根深叶茂,自得姓始祖起,已历经近二千六百年,自越国公汪华起,已经历一千四百余年,家族的宗派分支十分庞大复杂,尤其是历经无数次战争与动乱,许多族谱毁损遗失,寻本求源极其困难。汪兴吾等本家为此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本人由衷钦佩。
本人是皖怀(安庆)敦睦堂插竹巷汪氏家族之后,自迁皖怀(安庆)始祖积有公起,第二十一世系至三十世系的派行为:“秉存必宗尚,承先士可嘉”,本人是第二十八世系“士”字辈。
近几年来,本人对于皖怀(安庆)敦睦堂本家族的历史做过一些研究,曾先后到徽州黟县三都(黄陂,亦作碧山)、十都(宏村)和安庆市区、安庆市郊的白泽湖、月形,以及怀宁马庙等地的汪家老屋走访考察,并在族人帮助之下收得光绪年间本族修纂的《敦睦堂•汪氏宗谱》部分残卷和民国末年(1948年)本族修纂的《敦睦堂•受三公支下世系汪氏宗谱》的部分残卷,以及本族2003年于安庆修纂的《敦睦堂•七修•插竹巷汪氏族谱》。通过研读、比对,发现网上帖中涉及与本人家族有关联的怀宁 “马庙镇育儿村河宕组:原敦睦堂改为插竹堂,中元公后敬公系。其世系字辈为:“秉存必宗尚,承先士可嘉;永思显耀祖,隆基典云遐。忠厚宽广德,孝敬昭品高;仁和普天信。”的记载,在堂号、祖宗世系,以及字辈排行等方面,或许是误传所致,均有失准确,需予更正。以免以讹传讹。

一.  安庆插竹巷乃地名而非汪氏家族堂号,敦睦堂从未改称“插竹堂”
插竹巷是安庆府的地名,位于安庆市老城之西门外,现称“采菊巷”。
插竹巷是本族迁皖怀一世祖积有公于安庆定居和族人繁衍发祥之地,是皖怀(安庆)敦睦堂汪氏家族共同的根。
本族现存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至1908年)《敦睦堂•汪氏宗谱》残卷中,载有的《迁皖怀一世祖积有公赞》曰:“公由潜而来皖,择古舒之安庆,羡长江以潆洄,慕大龙(山)而镇静,爰居,爰处,爰立,斯境更可异者,插竹巷名亦枯竹复生而有甘棠之跡,胜值今,后裔繁衍,良由始基之深润”,该赞词被注为“老赞”,说明是从比此年代更早的《敦睦堂•汪氏宗谱》中摘选而来(参见附图一)。该赞词明示:插竹巷为本族先祖始迁安庆的栖息地,而非家族堂号。
清光绪年间《敦睦堂•汪氏宗谱》中,还载有对续修该宗谱的召集人“汪公鹏翥大人赞”和“汪公鹏翥大人序并赞”二篇。前者曰“平阳汪氏望族也,自唐以来,华胄遥遥,而派别分支亦不一矣,独鹏翥公之始祖,迁皖怀插竹巷,诗礼名家,代有贤裔,前已纂修谱牒,尚未镌刻成卷,鹏翥公慨然纠众族而续修焉,跋山涉水,戴月披星,凡数载,……”。后者曰“治西一里许,有地名插竹巷,公始祖积有公羡其地四山环绕,长江襟带,遂卜居于此,至于今,人丁蔚起,耕者勤而朴实,读者苦而安分,其根深者,其实遂呼。……”(参见附图二、图三)这两篇赞词同样说明插竹巷为迁皖怀(安庆)始祖的定居地址,而且注明距治地(安庆府)西一里地。
  民国末年本族修纂《敦睦堂•受三公支下世系汪氏宗谱》(参见附图四),该谱清楚地显示本族堂号仍为敦睦堂。
  2003年本族汪士庆先生发起,召集本族修谱人聚集安庆市白泽湖汪家老屋,修纂了《敦睦堂•七修•插竹巷汪氏族谱》(参见附图五、附图六),参与修谱的除安庆市内白泽湖、月形等本族代表外,怀宁县马庙镇育儿村河宕组的族人汪可观、汪士良等也在其中。就更说明堂号始终未做过更改。
  因此,“马庙镇育儿村河宕组:原敦睦堂改为插竹堂”的说法不是事实,属于误传。

二.  怀宁马庙镇育儿村河宕组汪氏是皖怀(安庆)敦睦堂汪氏家族的一支
现散居于安庆市内和安庆市郊古潭寺(叶祠)汪家老屋、白泽村汪家老屋、月形村汪家老屋、五里墩汪家老屋、机场汪家老屋、龙狮乡前进村汪屋,怀宁县马庙镇育儿村河宕汪家老屋,潜山县的三庙乡汪家老屋、棋盘村汪屋,东至县大渡口麻石桥汪屋,池州市圹田凤凰村磨盘组汪屋,南陵市烟墩镇汪屋,宁国市冲口村汪屋等支,皆皖怀(安庆)敦睦堂插竹巷一族,为同宗同派。
清光绪《敦睦堂•汪氏宗谱》为安庆市迁徙南陵市族人提供,虽仅存残卷,却清楚地显示了从乾隆年间到光绪年间本族的世系排行,特别是第二十一世系到二十五世系“秉、存、必、宗、尚”的派行。由怀宁马庙育儿村河宕族人提供的民国三十七年《敦睦堂•受三公支下世系汪氏宗谱》则清楚地显示了自清道光年间到民国时期二十五世系到二十八世系“尚、承、先、士”的派行。说明怀宁马庙镇育儿村河宕组汪氏确属皖怀(安庆)插竹巷敦睦堂汪氏家族中的一支。而且,民国三十七年《敦睦堂•受三公支下世系汪氏宗谱》就是在安庆市编纂的,本人堂兄汪士迈(字仲英)曾参与该谱修纂的部分工作,并奔波于安庆市区与市郊老鼠嘴、白泽湖等地数月,与族人商讨编修事宜。该部宗谱的校印稿完成后,堂侄汪可适受其父士迈之命,亲将其送至当时我家在安庆市的居所三官塘。当时,本人尚年幼,但长兄士平、二兄士治却都记得当初曾在家中翻阅过,并瞻仰过首卷上所载的汪氏得姓始祖颍川侯和四十四世祖越国公汪华等祖宗的画像。可惜,解放后,由于家庭搬迁和政治动乱,这部宗谱遗失。
2003年修纂《《敦睦堂•七修•插竹巷汪氏族谱》,怀宁马庙镇育儿村汪氏家族积极献谱,踊跃参与,直接参加修纂者有“士、可、嘉”二十八世系到三十世系的族人十四名,占编纂理事会成员的四成。
事实上,随着岁月变迁,安庆敦睦堂汪氏宗族后人,特别是书香世家早已遍布全国各地乃至国外,仅笔者本人家族未出“五服”的族人除仍徙居安庆市的部落之外,大多已分散定居于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合肥、贵阳、石家庄等地,有的则定居于欧洲。由于通讯、交通等诸多因素,信息未能沟通,2003年修纂的《敦睦堂•汪氏宗谱》疏漏之族系甚多。作为补遗,一些家族正在整理编纂本支的谱系,有待八修宗谱时统合。

三.  安庆敦睦堂插竹巷汪氏宗族为汪华之七子汪爽之后,其派系为五十八世中元公、中元之子五十九世系敬逢公、敬逢嫡孙六十七世系受三公之后,“敬公系”之后纯属误传
视民国三十七年《敦睦堂•受三公支下世系汪氏宗谱》的谱名,即可知安庆敦睦堂汪氏宗族属汪氏六十七世系受三公之后。
受三公为六十六世汪和之三子,名受,后人又称小三公,是迁皖怀(安庆)插竹巷汪氏宗族的先祖,同时也是安徽潜山、怀宁多支汪氏宗族公认的先祖。例如,《潜阳汪氏宗谱》即称该族属“小三公之下”华一公之后。(见汪氏宗亲网“姬汪第90代汪宛夫编制《潜阳汪氏家谱》-一小三公支下汪氏家谱简表)。
清汪大森(字木三,号蔭繁,清国大学士,生于咸丰二年七月十四,卒于民國十年辛酉月) 曾主修皖怀宁敦睦堂汪氏宗谱两次,在光绪三十年修纂的《皖怀宁敦睦堂汪氏宗谱》“续修宗谱序”中,汪大森亦明示:皖怀宁之祖“惟迁潜(山)之小三公也。”
自六十七世祖受三公往上推,敦睦堂插竹巷汪氏宗族的六十六世祖和公,五十九世祖敬逢公,五十八世祖中元公,四十五世祖爽公,四十四世祖世华公(自四十四世系起为:44世  世华公(越国公)→45世  爽公 →46世  处贵公→47世  泰元公→ 48世  仁素公→49世    凤思→50世  文秀公→51世  行璿公→52世  说言公→53世  咸公→54世  浚公→55世  师全公→56世  道安公→57世  濆公→58世  中元公(迁婺源之大畈,为大畈之始迁祖。有子四,曰韶、曰石、曰京、曰敬逢)59世  敬逢公(有四子,曰延祚、延贵、延年)→60世    延之公→61世    惟厚公→62世    元凤公→63世    绒  公→64世    敦礼公(有二子,长曰隆、次曰旌)→65世    旌  公→66世 和公(有子三,曰小一、小二、小三。元朝时,三兄弟从婺源东乡大畈齐迁桐城,后小一公由桐城迁居潜山玉照乡,其后世有迁怀邑古梗坝。而小三公居潜山,为潜阳汪一世祖。初居南乡铁锁塘,后迁县治东门朝天坊,葬铁锁塘)→67世 受三公(潜阳一世祖,有子二,曰华一,后人立祖祠,号曰“一本堂” 、华二,号鹤来,后人立祖祠,号曰“敦本堂”;清汪大森《皖怀宁敦睦堂汪氏宗谱》“续修宗谱序”为小三公“ 生二子,曰:強,曰:賓.強公支原居潛,賓公支擇懷(寧)兩邑分居”)
      网上称敦睦堂为“敬公系”之后,显然错误。估计是漏掉“逢”字所致。汪氏族系确曾有“敬公”其人,不过为婺源县城人,字思敬,一字益谦,明宣德八年(1433年)进士。而我皖怀敦睦堂始祖积有公乃明洪武初年(1368)由潜山黄泥墩迁安庆插竹巷。故此敬公我不属皖怀敦睦堂汪氏族人。

四.    安庆敦睦堂插竹巷字辈派行
敦睦堂插竹巷汪氏宗族自迁安庆府一世祖积有公起,第二十一世到六十世     的字辈派行为:
二十一世 至 四十世 :
  秉存必宗尚,承先士可嘉;永思显耀祖,隆基典澐遐。
四十一世 至 六十世 :
  忠厚宽广德,孝敬昭品高;仁和普天信,义为振长虹。(参见附图七)
    目前网上流传的各种版本中,仅记录了第二十一世系至第五十五世系“秉存必宗尚,承先士可嘉;永思显耀祖,隆基典澐遐。忠厚宽广德,孝敬昭品高;仁和普天信。”疏漏了第五十六世系至六十世系“义为振长虹”。

五. 结论
综上所述,皖怀(安庆)敦睦堂插竹巷汪氏宗族为越国公汪华之七子爽公之后,属中元公——敬逢公——受三公支派;迁皖怀(安庆)始祖积有公于明洪武初年自潜(山)黄泥墩迁皖怀选择安庆插竹巷定居;自第二十一世系至第六十世系字辈派行为:“秉存必宗尚,承先士可嘉;永思显耀祖,隆基典澐遐。忠厚宽广德,孝敬昭品高;仁和普天信,义为振长虹。”


附图一. 清光绪年安庆《敦睦堂•汪氏宗谱》“老赞”——迁怀一世祖积有公赞
附图二. 清光绪年安庆《敦睦堂•汪氏宗谱》“鹏公老赞”一
附图三. 清光绪年安庆《敦睦堂•汪氏宗谱》“鹏公老赞”二
附图四.民国末年安庆《敦睦堂•汪氏宗谱》残卷
附图五.2003年本族修纂的《敦睦堂•七修•插竹巷汪氏族谱》
附图六.2003年本族修纂的《敦睦堂•七修•插竹巷汪氏族谱》
附图七.《敦睦堂•七修•插竹巷汪氏族谱》世系派行


参考文献: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8

回帖

1122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22
 楼主| 发表于 2008-7-20 11: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皖怀(安庆)敦睦堂插竹巷汪氏宗族考证
-—纠正有关敦睦堂插竹巷的若干误传
             皖怀(安庆)敦睦堂插竹巷第二十八世系 汪士尚

摘要:皖怀(安庆)敦睦堂插竹巷汪氏宗族为越国公汪华之七子爽公之后,属中元公——敬逢公——受三公支派;迁皖怀(安庆)始祖积有公于明洪武初年自潜(山)黄泥墩迁皖怀选择安庆插竹巷定居;自第二十一世系至第六十世系字辈派行为:秉存必宗尚,承先士可嘉;永思显耀祖,隆基典澐遐。忠厚宽广德,孝敬昭品高;仁和普天信,义为振长虹。


目前,互联网流传不少有关汪氏世系派行的帖子,其中内容比较系统的当属本家汪兴吾先生在《汪氏宗亲网》“汪氏宗亲论坛 ”的“汪氏字辈专版”上发表的《安徽汪氏字派》一篇,该帖引述了目前各地能够收集得到的汪氏字辈派行记录。此帖引起众多关注,并在一些地方网站和个人博客中被频频转载、引用。例如,《中国桐城》网所载《安庆地区汪氏一览》,《新浪博客》上“秋水天长”先生的《安徽汪姓派行》等均是将兴吾本家的帖子原文照载。
汪氏家族,根深叶茂,自得姓始祖起,已历经近二千六百年,自越国公汪华起,已经历一千四百余年,家族的宗派分支十分庞大复杂,尤其是历经无数次战争与动乱,许多族谱毁损遗失,寻本求源极其困难。汪兴吾等本家为此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本人由衷钦佩。
本人是皖怀(安庆)敦睦堂插竹巷汪氏家族之后,自迁皖怀(安庆)始祖积有公起,第二十一世系至三十世系的派行为:“秉存必宗尚,承先士可嘉”,本人是第二十八世系“士”字辈。
近几年来,本人对于皖怀(安庆)敦睦堂本家族的历史做过一些研究,曾先后到徽州黟县三都(黄陂,亦作碧山)、十都(宏村)和安庆市区、安庆市郊的白泽湖、月形,以及怀宁马庙等地的汪家老屋走访考察,并在族人帮助之下收得光绪年间本族修纂的《敦睦堂•汪氏宗谱》部分残卷和民国末年(1948年)本族修纂的《敦睦堂•受三公支下世系汪氏宗谱》的部分残卷,以及本族2003年于安庆修纂的《敦睦堂•七修•插竹巷汪氏族谱》。通过研读、比对,发现网上帖中涉及与本人家族有关联的怀宁 “马庙镇育儿村河宕组:原敦睦堂改为插竹堂,中元公后敬公系。其世系字辈为:“秉存必宗尚,承先士可嘉;永思显耀祖,隆基典云遐。忠厚宽广德,孝敬昭品高;仁和普天信。”的记载,在堂号、祖宗世系,以及字辈排行等方面,或许是误传所致,均有失准确,需予更正。以免以讹传讹。

一.  安庆插竹巷乃地名而非汪氏家族堂号,敦睦堂从未改称“插竹堂”
插竹巷是安庆府的地名,位于安庆市老城之西门外,现称“采菊巷”。
插竹巷是本族迁皖怀一世祖积有公于安庆定居和族人繁衍发祥之地,是皖怀(安庆)敦睦堂汪氏家族共同的根。
本族现存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至1908年)《敦睦堂•汪氏宗谱》残卷中,载有的《迁皖怀一世祖积有公赞》曰:“公由潜而来皖,择古舒之安庆,羡长江以潆洄,慕大龙(山)而镇静,爰居,爰处,爰立,斯境更可异者,插竹巷名亦枯竹复生而有甘棠之跡,胜值今,后裔繁衍,良由始基之深润”,该赞词被注为“老赞”,说明是从比此年代更早的《敦睦堂•汪氏宗谱》中摘选而来(参见附图一)。该赞词明示:插竹巷为本族先祖始迁安庆的栖息地,而非家族堂号。
清光绪年间《敦睦堂•汪氏宗谱》中,还载有对续修该宗谱的召集人“汪公鹏翥大人赞”和“汪公鹏翥大人序并赞”二篇。前者曰“平阳汪氏望族也,自唐以来,华胄遥遥,而派别分支亦不一矣,独鹏翥公之始祖,迁皖怀插竹巷,诗礼名家,代有贤裔,前已纂修谱牒,尚未镌刻成卷,鹏翥公慨然纠众族而续修焉,跋山涉水,戴月披星,凡数载,……”。后者曰“治西一里许,有地名插竹巷,公始祖积有公羡其地四山环绕,长江襟带,遂卜居于此,至于今,人丁蔚起,耕者勤而朴实,读者苦而安分,其根深者,其实遂呼。……”(参见附图二、图三)这两篇赞词同样说明插竹巷为迁皖怀(安庆)始祖的定居地址,而且注明距治地(安庆府)西一里地。
  民国末年本族修纂《敦睦堂•受三公支下世系汪氏宗谱》(参见附图四),该谱清楚地显示本族堂号仍为敦睦堂。
  2003年本族汪士庆先生发起,召集本族修谱人聚集安庆市白泽湖汪家老屋,修纂了《敦睦堂•七修•插竹巷汪氏族谱》(参见附图五、附图六),参与修谱的除安庆市内白泽湖、月形等本族代表外,怀宁县马庙镇育儿村河宕组的族人汪可观、汪士良等也在其中。就更说明堂号始终未做过更改。
  因此,“马庙镇育儿村河宕组:原敦睦堂改为插竹堂”的说法不是事实,属于误传。

二.  怀宁马庙镇育儿村河宕组汪氏是皖怀(安庆)敦睦堂汪氏家族的一支
现散居于安庆市内和安庆市郊古潭寺(叶祠)汪家老屋、白泽村汪家老屋、月形村汪家老屋、五里墩汪家老屋、机场汪家老屋、龙狮乡前进村汪屋,怀宁县马庙镇育儿村河宕汪家老屋,潜山县的三庙乡汪家老屋、棋盘村汪屋,东至县大渡口麻石桥汪屋,池州市圹田凤凰村磨盘组汪屋,南陵市烟墩镇汪屋,宁国市冲口村汪屋等支,皆皖怀(安庆)敦睦堂插竹巷一族,为同宗同派。
清光绪《敦睦堂•汪氏宗谱》为安庆市迁徙南陵市族人提供,虽仅存残卷,却清楚地显示了从乾隆年间到光绪年间本族的世系排行,特别是第二十一世系到二十五世系“秉、存、必、宗、尚”的派行。由怀宁马庙育儿村河宕族人提供的民国三十七年《敦睦堂•受三公支下世系汪氏宗谱》则清楚地显示了自清道光年间到民国时期二十五世系到二十八世系“尚、承、先、士”的派行。说明怀宁马庙镇育儿村河宕组汪氏确属皖怀(安庆)插竹巷敦睦堂汪氏家族中的一支。而且,民国三十七年《敦睦堂•受三公支下世系汪氏宗谱》就是在安庆市编纂的,本人堂兄汪士迈(字仲英)曾参与该谱修纂的部分工作,并奔波于安庆市区与市郊老鼠嘴、白泽湖等地数月,与族人商讨编修事宜。该部宗谱的校印稿完成后,堂侄汪可适受其父士迈之命,亲将其送至当时我家在安庆市的居所三官塘。当时,本人尚年幼,但长兄士平、二兄士治却都记得当初曾在家中翻阅过,并瞻仰过首卷上所载的汪氏得姓始祖颍川侯和四十四世祖越国公汪华等祖宗的画像。可惜,解放后,由于家庭搬迁和政治动乱,这部宗谱遗失。
2003年修纂《《敦睦堂•七修•插竹巷汪氏族谱》,怀宁马庙镇育儿村汪氏家族积极献谱,踊跃参与,直接参加修纂者有“士、可、嘉”二十八世系到三十世系的族人十四名,占编纂理事会成员的四成。
事实上,随着岁月变迁,安庆敦睦堂汪氏宗族后人,特别是书香世家早已遍布全国各地乃至国外,仅笔者本人家族未出“五服”的族人除仍徙居安庆市的部落之外,大多已分散定居于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合肥、贵阳、石家庄等地,有的则定居于欧洲。由于通讯、交通等诸多因素,信息未能沟通,2003年修纂的《敦睦堂•汪氏宗谱》疏漏之族系甚多。作为补遗,一些家族正在整理编纂本支的谱系,有待八修宗谱时统合。

三.  安庆敦睦堂插竹巷汪氏宗族为汪华之七子汪爽之后,其派系为五十八世中元公、中元之子五十九世系敬逢公、敬逢嫡孙六十七世系受三公之后,“敬公系”之后纯属误传
视民国三十七年《敦睦堂•受三公支下世系汪氏宗谱》的谱名,即可知安庆敦睦堂汪氏宗族属汪氏六十七世系受三公之后。
受三公为六十六世汪和之三子,名受,后人又称小三公,是迁皖怀(安庆)插竹巷汪氏宗族的先祖,同时也是安徽潜山、怀宁多支汪氏宗族公认的先祖。例如,《潜阳汪氏宗谱》即称该族属“小三公之下”华一公之后。(见汪氏宗亲网“姬汪第90代汪宛夫编制《潜阳汪氏家谱》-一小三公支下汪氏家谱简表)。
清汪大森(字木三,号蔭繁,清国大学士,生于咸丰二年七月十四,卒于民國十年辛酉月) 曾主修皖怀宁敦睦堂汪氏宗谱两次,在光绪三十年修纂的《皖怀宁敦睦堂汪氏宗谱》“续修宗谱序”中,汪大森亦明示:皖怀宁之祖“惟迁潜(山)之小三公也。”
自六十七世祖受三公往上推,敦睦堂插竹巷汪氏宗族的六十六世祖和公,五十九世祖敬逢公,五十八世祖中元公,四十五世祖爽公,四十四世祖世华公(自四十四世系起为:44世  世华公(越国公)→45世  爽公 →46世  处贵公→47世  泰元公→ 48世  仁素公→49世    凤思→50世  文秀公→51世  行璿公→52世  说言公→53世  咸公→54世  浚公→55世  师全公→56世  道安公→57世  濆公→58世  中元公(迁婺源之大畈,为大畈之始迁祖。有子四,曰韶、曰石、曰京、曰敬逢)59世  敬逢公(有四子,曰延祚、延贵、延年)→60世    延之公→61世    惟厚公→62世    元凤公→63世    绒  公→64世    敦礼公(有二子,长曰隆、次曰旌)→65世    旌  公→66世 和公(有子三,曰小一、小二、小三。元朝时,三兄弟从婺源东乡大畈齐迁桐城,后小一公由桐城迁居潜山玉照乡,其后世有迁怀邑古梗坝。而小三公居潜山,为潜阳汪一世祖。初居南乡铁锁塘,后迁县治东门朝天坊,葬铁锁塘)→67世 受三公(潜阳一世祖,有子二,曰华一,后人立祖祠,号曰“一本堂” 、华二,号鹤来,后人立祖祠,号曰“敦本堂”;清汪大森《皖怀宁敦睦堂汪氏宗谱》“续修宗谱序”为小三公“ 生二子,曰:強,曰:賓.強公支原居潛,賓公支擇懷(寧)兩邑分居”)
      网上称敦睦堂为“敬公系”之后,显然错误。估计是漏掉“逢”字所致。汪氏族系确曾有“敬公”其人,不过为婺源县城人,字思敬,一字益谦,明宣德八年(1433年)进士。而我皖怀敦睦堂始祖积有公乃明洪武初年(1368)由潜山黄泥墩迁安庆插竹巷。故此敬公我不属皖怀敦睦堂汪氏族人。

四.    安庆敦睦堂插竹巷字辈派行
敦睦堂插竹巷汪氏宗族自迁安庆府一世祖积有公起,第二十一世到六十世     的字辈派行为:
二十一世 至 四十世 :
  秉存必宗尚,承先士可嘉;永思显耀祖,隆基典澐遐。
四十一世 至 六十世 :
  忠厚宽广德,孝敬昭品高;仁和普天信,义为振长虹。(参见附图七)
    目前网上流传的各种版本中,仅记录了第二十一世系至第五十五世系“秉存必宗尚,承先士可嘉;永思显耀祖,隆基典澐遐。忠厚宽广德,孝敬昭品高;仁和普天信。”疏漏了第五十六世系至六十世系“义为振长虹”。

五. 结论
综上所述,皖怀(安庆)敦睦堂插竹巷汪氏宗族为越国公汪华之七子爽公之后,属中元公——敬逢公——受三公支派;迁皖怀(安庆)始祖积有公于明洪武初年自潜(山)黄泥墩迁皖怀选择安庆插竹巷定居;自第二十一世系至第六十世系字辈派行为:“秉存必宗尚,承先士可嘉;永思显耀祖,隆基典澐遐。忠厚宽广德,孝敬昭品高;仁和普天信,义为振长虹。”


附图一. 清光绪年安庆《敦睦堂•汪氏宗谱》“老赞”——迁怀一世祖积有公赞
附图二. 清光绪年安庆《敦睦堂•汪氏宗谱》“鹏公老赞”一
附图三. 清光绪年安庆《敦睦堂•汪氏宗谱》“鹏公老赞”二
附图四.民国末年安庆《敦睦堂•汪氏宗谱》残卷
附图五.2003年本族修纂的《敦睦堂•七修•插竹巷汪氏族谱》
附图六.2003年本族修纂的《敦睦堂•七修•插竹巷汪氏族谱》
附图七.《敦睦堂•七修•插竹巷汪氏族谱》世系派行


参考文献: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8

回帖

1122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22
 楼主| 发表于 2008-7-20 11: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皖怀(安庆)敦睦堂插竹巷汪氏宗族考证
-—纠正有关敦睦堂插竹巷的若干误传
             皖怀(安庆)敦睦堂插竹巷第二十八世系 汪士尚

摘要:皖怀(安庆)敦睦堂插竹巷汪氏宗族为越国公汪华之七子爽公之后,属中元公——敬逢公——受三公支派;迁皖怀(安庆)始祖积有公于明洪武初年自潜(山)黄泥墩迁皖怀选择安庆插竹巷定居;自第二十一世系至第六十世系字辈派行为:秉存必宗尚,承先士可嘉;永思显耀祖,隆基典澐遐。忠厚宽广德,孝敬昭品高;仁和普天信,义为振长虹。


目前,互联网流传不少有关汪氏世系派行的帖子,其中内容比较系统的当属本家汪兴吾先生在《汪氏宗亲网》“汪氏宗亲论坛 ”的“汪氏字辈专版”上发表的《安徽汪氏字派》一篇,该帖引述了目前各地能够收集得到的汪氏字辈派行记录。此帖引起众多关注,并在一些地方网站和个人博客中被频频转载、引用。例如,《中国桐城》网所载《安庆地区汪氏一览》,《新浪博客》上“秋水天长”先生的《安徽汪姓派行》等均是将兴吾本家的帖子原文照载。
汪氏家族,根深叶茂,自得姓始祖起,已历经近二千六百年,自越国公汪华起,已经历一千四百余年,家族的宗派分支十分庞大复杂,尤其是历经无数次战争与动乱,许多族谱毁损遗失,寻本求源极其困难。汪兴吾等本家为此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本人由衷钦佩。
本人是皖怀(安庆)敦睦堂插竹巷汪氏家族之后,自迁皖怀(安庆)始祖积有公起,第二十一世系至三十世系的派行为:“秉存必宗尚,承先士可嘉”,本人是第二十八世系“士”字辈。
近几年来,本人对于皖怀(安庆)敦睦堂本家族的历史做过一些研究,曾先后到徽州黟县三都(黄陂,亦作碧山)、十都(宏村)和安庆市区、安庆市郊的白泽湖、月形,以及怀宁马庙等地的汪家老屋走访考察,并在族人帮助之下收得光绪年间本族修纂的《敦睦堂•汪氏宗谱》部分残卷和民国末年(1948年)本族修纂的《敦睦堂•受三公支下世系汪氏宗谱》的部分残卷,以及本族2003年于安庆修纂的《敦睦堂•七修•插竹巷汪氏族谱》。通过研读、比对,发现网上帖中涉及与本人家族有关联的怀宁 “马庙镇育儿村河宕组:原敦睦堂改为插竹堂,中元公后敬公系。其世系字辈为:“秉存必宗尚,承先士可嘉;永思显耀祖,隆基典云遐。忠厚宽广德,孝敬昭品高;仁和普天信。”的记载,在堂号、祖宗世系,以及字辈排行等方面,或许是误传所致,均有失准确,需予更正。以免以讹传讹。

一.  安庆插竹巷乃地名而非汪氏家族堂号,敦睦堂从未改称“插竹堂”
插竹巷是安庆府的地名,位于安庆市老城之西门外,现称“采菊巷”。
插竹巷是本族迁皖怀一世祖积有公于安庆定居和族人繁衍发祥之地,是皖怀(安庆)敦睦堂汪氏家族共同的根。
本族现存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至1908年)《敦睦堂•汪氏宗谱》残卷中,载有的《迁皖怀一世祖积有公赞》曰:“公由潜而来皖,择古舒之安庆,羡长江以潆洄,慕大龙(山)而镇静,爰居,爰处,爰立,斯境更可异者,插竹巷名亦枯竹复生而有甘棠之跡,胜值今,后裔繁衍,良由始基之深润”,该赞词被注为“老赞”,说明是从比此年代更早的《敦睦堂•汪氏宗谱》中摘选而来(参见附图一)。该赞词明示:插竹巷为本族先祖始迁安庆的栖息地,而非家族堂号。
清光绪年间《敦睦堂•汪氏宗谱》中,还载有对续修该宗谱的召集人“汪公鹏翥大人赞”和“汪公鹏翥大人序并赞”二篇。前者曰“平阳汪氏望族也,自唐以来,华胄遥遥,而派别分支亦不一矣,独鹏翥公之始祖,迁皖怀插竹巷,诗礼名家,代有贤裔,前已纂修谱牒,尚未镌刻成卷,鹏翥公慨然纠众族而续修焉,跋山涉水,戴月披星,凡数载,……”。后者曰“治西一里许,有地名插竹巷,公始祖积有公羡其地四山环绕,长江襟带,遂卜居于此,至于今,人丁蔚起,耕者勤而朴实,读者苦而安分,其根深者,其实遂呼。……”(参见附图二、图三)这两篇赞词同样说明插竹巷为迁皖怀(安庆)始祖的定居地址,而且注明距治地(安庆府)西一里地。
  民国末年本族修纂《敦睦堂•受三公支下世系汪氏宗谱》(参见附图四),该谱清楚地显示本族堂号仍为敦睦堂。
  2003年本族汪士庆先生发起,召集本族修谱人聚集安庆市白泽湖汪家老屋,修纂了《敦睦堂•七修•插竹巷汪氏族谱》(参见附图五、附图六),参与修谱的除安庆市内白泽湖、月形等本族代表外,怀宁县马庙镇育儿村河宕组的族人汪可观、汪士良等也在其中。就更说明堂号始终未做过更改。
  因此,“马庙镇育儿村河宕组:原敦睦堂改为插竹堂”的说法不是事实,属于误传。

二.  怀宁马庙镇育儿村河宕组汪氏是皖怀(安庆)敦睦堂汪氏家族的一支
现散居于安庆市内和安庆市郊古潭寺(叶祠)汪家老屋、白泽村汪家老屋、月形村汪家老屋、五里墩汪家老屋、机场汪家老屋、龙狮乡前进村汪屋,怀宁县马庙镇育儿村河宕汪家老屋,潜山县的三庙乡汪家老屋、棋盘村汪屋,东至县大渡口麻石桥汪屋,池州市圹田凤凰村磨盘组汪屋,南陵市烟墩镇汪屋,宁国市冲口村汪屋等支,皆皖怀(安庆)敦睦堂插竹巷一族,为同宗同派。
清光绪《敦睦堂•汪氏宗谱》为安庆市迁徙南陵市族人提供,虽仅存残卷,却清楚地显示了从乾隆年间到光绪年间本族的世系排行,特别是第二十一世系到二十五世系“秉、存、必、宗、尚”的派行。由怀宁马庙育儿村河宕族人提供的民国三十七年《敦睦堂•受三公支下世系汪氏宗谱》则清楚地显示了自清道光年间到民国时期二十五世系到二十八世系“尚、承、先、士”的派行。说明怀宁马庙镇育儿村河宕组汪氏确属皖怀(安庆)插竹巷敦睦堂汪氏家族中的一支。而且,民国三十七年《敦睦堂•受三公支下世系汪氏宗谱》就是在安庆市编纂的,本人堂兄汪士迈(字仲英)曾参与该谱修纂的部分工作,并奔波于安庆市区与市郊老鼠嘴、白泽湖等地数月,与族人商讨编修事宜。该部宗谱的校印稿完成后,堂侄汪可适受其父士迈之命,亲将其送至当时我家在安庆市的居所三官塘。当时,本人尚年幼,但长兄士平、二兄士治却都记得当初曾在家中翻阅过,并瞻仰过首卷上所载的汪氏得姓始祖颍川侯和四十四世祖越国公汪华等祖宗的画像。可惜,解放后,由于家庭搬迁和政治动乱,这部宗谱遗失。
2003年修纂《《敦睦堂•七修•插竹巷汪氏族谱》,怀宁马庙镇育儿村汪氏家族积极献谱,踊跃参与,直接参加修纂者有“士、可、嘉”二十八世系到三十世系的族人十四名,占编纂理事会成员的四成。
事实上,随着岁月变迁,安庆敦睦堂汪氏宗族后人,特别是书香世家早已遍布全国各地乃至国外,仅笔者本人家族未出“五服”的族人除仍徙居安庆市的部落之外,大多已分散定居于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合肥、贵阳、石家庄等地,有的则定居于欧洲。由于通讯、交通等诸多因素,信息未能沟通,2003年修纂的《敦睦堂•汪氏宗谱》疏漏之族系甚多。作为补遗,一些家族正在整理编纂本支的谱系,有待八修宗谱时统合。

三.  安庆敦睦堂插竹巷汪氏宗族为汪华之七子汪爽之后,其派系为五十八世中元公、中元之子五十九世系敬逢公、敬逢嫡孙六十七世系受三公之后,“敬公系”之后纯属误传
视民国三十七年《敦睦堂•受三公支下世系汪氏宗谱》的谱名,即可知安庆敦睦堂汪氏宗族属汪氏六十七世系受三公之后。
受三公为六十六世汪和之三子,名受,后人又称小三公,是迁皖怀(安庆)插竹巷汪氏宗族的先祖,同时也是安徽潜山、怀宁多支汪氏宗族公认的先祖。例如,《潜阳汪氏宗谱》即称该族属“小三公之下”华一公之后。(见汪氏宗亲网“姬汪第90代汪宛夫编制《潜阳汪氏家谱》-一小三公支下汪氏家谱简表)。
清汪大森(字木三,号蔭繁,清国大学士,生于咸丰二年七月十四,卒于民國十年辛酉月) 曾主修皖怀宁敦睦堂汪氏宗谱两次,在光绪三十年修纂的《皖怀宁敦睦堂汪氏宗谱》“续修宗谱序”中,汪大森亦明示:皖怀宁之祖“惟迁潜(山)之小三公也。”
自六十七世祖受三公往上推,敦睦堂插竹巷汪氏宗族的六十六世祖和公,五十九世祖敬逢公,五十八世祖中元公,四十五世祖爽公,四十四世祖世华公(自四十四世系起为:44世  世华公(越国公)→45世  爽公 →46世  处贵公→47世  泰元公→ 48世  仁素公→49世    凤思→50世  文秀公→51世  行璿公→52世  说言公→53世  咸公→54世  浚公→55世  师全公→56世  道安公→57世  濆公→58世  中元公(迁婺源之大畈,为大畈之始迁祖。有子四,曰韶、曰石、曰京、曰敬逢)59世  敬逢公(有四子,曰延祚、延贵、延年)→60世    延之公→61世    惟厚公→62世    元凤公→63世    绒  公→64世    敦礼公(有二子,长曰隆、次曰旌)→65世    旌  公→66世 和公(有子三,曰小一、小二、小三。元朝时,三兄弟从婺源东乡大畈齐迁桐城,后小一公由桐城迁居潜山玉照乡,其后世有迁怀邑古梗坝。而小三公居潜山,为潜阳汪一世祖。初居南乡铁锁塘,后迁县治东门朝天坊,葬铁锁塘)→67世 受三公(潜阳一世祖,有子二,曰华一,后人立祖祠,号曰“一本堂” 、华二,号鹤来,后人立祖祠,号曰“敦本堂”;清汪大森《皖怀宁敦睦堂汪氏宗谱》“续修宗谱序”为小三公“ 生二子,曰:強,曰:賓.強公支原居潛,賓公支擇懷(寧)兩邑分居”)
      网上称敦睦堂为“敬公系”之后,显然错误。估计是漏掉“逢”字所致。汪氏族系确曾有“敬公”其人,不过为婺源县城人,字思敬,一字益谦,明宣德八年(1433年)进士。而我皖怀敦睦堂始祖积有公乃明洪武初年(1368)由潜山黄泥墩迁安庆插竹巷。故此敬公我不属皖怀敦睦堂汪氏族人。

四.    安庆敦睦堂插竹巷字辈派行
敦睦堂插竹巷汪氏宗族自迁安庆府一世祖积有公起,第二十一世到六十世     的字辈派行为:
二十一世 至 四十世 :
  秉存必宗尚,承先士可嘉;永思显耀祖,隆基典澐遐。
四十一世 至 六十世 :
  忠厚宽广德,孝敬昭品高;仁和普天信,义为振长虹。(参见附图七)
    目前网上流传的各种版本中,仅记录了第二十一世系至第五十五世系“秉存必宗尚,承先士可嘉;永思显耀祖,隆基典澐遐。忠厚宽广德,孝敬昭品高;仁和普天信。”疏漏了第五十六世系至六十世系“义为振长虹”。

五. 结论
综上所述,皖怀(安庆)敦睦堂插竹巷汪氏宗族为越国公汪华之七子爽公之后,属中元公——敬逢公——受三公支派;迁皖怀(安庆)始祖积有公于明洪武初年自潜(山)黄泥墩迁皖怀选择安庆插竹巷定居;自第二十一世系至第六十世系字辈派行为:“秉存必宗尚,承先士可嘉;永思显耀祖,隆基典澐遐。忠厚宽广德,孝敬昭品高;仁和普天信,义为振长虹。”


附图一. 清光绪年安庆《敦睦堂•汪氏宗谱》“老赞”——迁怀一世祖积有公赞
附图二. 清光绪年安庆《敦睦堂•汪氏宗谱》“鹏公老赞”一
附图三. 清光绪年安庆《敦睦堂•汪氏宗谱》“鹏公老赞”二
附图四.民国末年安庆《敦睦堂•汪氏宗谱》残卷
附图五.2003年本族修纂的《敦睦堂•七修•插竹巷汪氏族谱》
附图六.2003年本族修纂的《敦睦堂•七修•插竹巷汪氏族谱》
附图七.《敦睦堂•七修•插竹巷汪氏族谱》世系派行


参考文献:略

附图一. 清光绪年安庆《敦睦堂•汪氏宗谱》“老赞”——迁怀一世祖积有公赞

附图一. 清光绪年安庆《敦睦堂•汪氏宗谱》“老赞”——迁怀一世祖积有公赞

附图二. 清光绪年安庆《敦睦堂•汪氏宗谱》“鹏公老赞”一

附图二. 清光绪年安庆《敦睦堂•汪氏宗谱》“鹏公老赞”一

附图三. 清光绪年安庆《敦睦堂•汪氏宗谱》“鹏公老赞”二

附图三. 清光绪年安庆《敦睦堂•汪氏宗谱》“鹏公老赞”二

附图四.民国末年安庆《敦睦堂•汪氏宗谱》残卷

附图四.民国末年安庆《敦睦堂•汪氏宗谱》残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8

回帖

1122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22
 楼主| 发表于 2008-7-20 11:36:20 | 显示全部楼层
皖怀(安庆)敦睦堂插竹巷汪氏宗族考证
-—纠正有关敦睦堂插竹巷的若干误传
             皖怀(安庆)敦睦堂插竹巷第二十八世系 汪士尚

摘要:皖怀(安庆)敦睦堂插竹巷汪氏宗族为越国公汪华之七子爽公之后,属中元公——敬逢公——受三公支派;迁皖怀(安庆)始祖积有公于明洪武初年自潜(山)黄泥墩迁皖怀选择安庆插竹巷定居;自第二十一世系至第六十世系字辈派行为:秉存必宗尚,承先士可嘉;永思显耀祖,隆基典澐遐。忠厚宽广德,孝敬昭品高;仁和普天信,义为振长虹。


目前,互联网流传不少有关汪氏世系派行的帖子,其中内容比较系统的当属本家汪兴吾先生在《汪氏宗亲网》“汪氏宗亲论坛 ”的“汪氏字辈专版”上发表的《安徽汪氏字派》一篇,该帖引述了目前各地能够收集得到的汪氏字辈派行记录。此帖引起众多关注,并在一些地方网站和个人博客中被频频转载、引用。例如,《中国桐城》网所载《安庆地区汪氏一览》,《新浪博客》上“秋水天长”先生的《安徽汪姓派行》等均是将兴吾本家的帖子原文照载。
汪氏家族,根深叶茂,自得姓始祖起,已历经近二千六百年,自越国公汪华起,已经历一千四百余年,家族的宗派分支十分庞大复杂,尤其是历经无数次战争与动乱,许多族谱毁损遗失,寻本求源极其困难。汪兴吾等本家为此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本人由衷钦佩。
本人是皖怀(安庆)敦睦堂插竹巷汪氏家族之后,自迁皖怀(安庆)始祖积有公起,第二十一世系至三十世系的派行为:“秉存必宗尚,承先士可嘉”,本人是第二十八世系“士”字辈。
近几年来,本人对于皖怀(安庆)敦睦堂本家族的历史做过一些研究,曾先后到徽州黟县三都(黄陂,亦作碧山)、十都(宏村)和安庆市区、安庆市郊的白泽湖、月形,以及怀宁马庙等地的汪家老屋走访考察,并在族人帮助之下收得光绪年间本族修纂的《敦睦堂•汪氏宗谱》部分残卷和民国末年(1948年)本族修纂的《敦睦堂•受三公支下世系汪氏宗谱》的部分残卷,以及本族2003年于安庆修纂的《敦睦堂•七修•插竹巷汪氏族谱》。通过研读、比对,发现网上帖中涉及与本人家族有关联的怀宁 “马庙镇育儿村河宕组:原敦睦堂改为插竹堂,中元公后敬公系。其世系字辈为:“秉存必宗尚,承先士可嘉;永思显耀祖,隆基典云遐。忠厚宽广德,孝敬昭品高;仁和普天信。”的记载,在堂号、祖宗世系,以及字辈排行等方面,或许是误传所致,均有失准确,需予更正。以免以讹传讹。

一.  安庆插竹巷乃地名而非汪氏家族堂号,敦睦堂从未改称“插竹堂”
插竹巷是安庆府的地名,位于安庆市老城之西门外,现称“采菊巷”。
插竹巷是本族迁皖怀一世祖积有公于安庆定居和族人繁衍发祥之地,是皖怀(安庆)敦睦堂汪氏家族共同的根。
本族现存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至1908年)《敦睦堂•汪氏宗谱》残卷中,载有的《迁皖怀一世祖积有公赞》曰:“公由潜而来皖,择古舒之安庆,羡长江以潆洄,慕大龙(山)而镇静,爰居,爰处,爰立,斯境更可异者,插竹巷名亦枯竹复生而有甘棠之跡,胜值今,后裔繁衍,良由始基之深润”,该赞词被注为“老赞”,说明是从比此年代更早的《敦睦堂•汪氏宗谱》中摘选而来(参见附图一)。该赞词明示:插竹巷为本族先祖始迁安庆的栖息地,而非家族堂号。
清光绪年间《敦睦堂•汪氏宗谱》中,还载有对续修该宗谱的召集人“汪公鹏翥大人赞”和“汪公鹏翥大人序并赞”二篇。前者曰“平阳汪氏望族也,自唐以来,华胄遥遥,而派别分支亦不一矣,独鹏翥公之始祖,迁皖怀插竹巷,诗礼名家,代有贤裔,前已纂修谱牒,尚未镌刻成卷,鹏翥公慨然纠众族而续修焉,跋山涉水,戴月披星,凡数载,……”。后者曰“治西一里许,有地名插竹巷,公始祖积有公羡其地四山环绕,长江襟带,遂卜居于此,至于今,人丁蔚起,耕者勤而朴实,读者苦而安分,其根深者,其实遂呼。……”(参见附图二、图三)这两篇赞词同样说明插竹巷为迁皖怀(安庆)始祖的定居地址,而且注明距治地(安庆府)西一里地。
  民国末年本族修纂《敦睦堂•受三公支下世系汪氏宗谱》(参见附图四),该谱清楚地显示本族堂号仍为敦睦堂。
  2003年本族汪士庆先生发起,召集本族修谱人聚集安庆市白泽湖汪家老屋,修纂了《敦睦堂•七修•插竹巷汪氏族谱》(参见附图五、附图六),参与修谱的除安庆市内白泽湖、月形等本族代表外,怀宁县马庙镇育儿村河宕组的族人汪可观、汪士良等也在其中。就更说明堂号始终未做过更改。
  因此,“马庙镇育儿村河宕组:原敦睦堂改为插竹堂”的说法不是事实,属于误传。

二.  怀宁马庙镇育儿村河宕组汪氏是皖怀(安庆)敦睦堂汪氏家族的一支
现散居于安庆市内和安庆市郊古潭寺(叶祠)汪家老屋、白泽村汪家老屋、月形村汪家老屋、五里墩汪家老屋、机场汪家老屋、龙狮乡前进村汪屋,怀宁县马庙镇育儿村河宕汪家老屋,潜山县的三庙乡汪家老屋、棋盘村汪屋,东至县大渡口麻石桥汪屋,池州市圹田凤凰村磨盘组汪屋,南陵市烟墩镇汪屋,宁国市冲口村汪屋等支,皆皖怀(安庆)敦睦堂插竹巷一族,为同宗同派。
清光绪《敦睦堂•汪氏宗谱》为安庆市迁徙南陵市族人提供,虽仅存残卷,却清楚地显示了从乾隆年间到光绪年间本族的世系排行,特别是第二十一世系到二十五世系“秉、存、必、宗、尚”的派行。由怀宁马庙育儿村河宕族人提供的民国三十七年《敦睦堂•受三公支下世系汪氏宗谱》则清楚地显示了自清道光年间到民国时期二十五世系到二十八世系“尚、承、先、士”的派行。说明怀宁马庙镇育儿村河宕组汪氏确属皖怀(安庆)插竹巷敦睦堂汪氏家族中的一支。而且,民国三十七年《敦睦堂•受三公支下世系汪氏宗谱》就是在安庆市编纂的,本人堂兄汪士迈(字仲英)曾参与该谱修纂的部分工作,并奔波于安庆市区与市郊老鼠嘴、白泽湖等地数月,与族人商讨编修事宜。该部宗谱的校印稿完成后,堂侄汪可适受其父士迈之命,亲将其送至当时我家在安庆市的居所三官塘。当时,本人尚年幼,但长兄士平、二兄士治却都记得当初曾在家中翻阅过,并瞻仰过首卷上所载的汪氏得姓始祖颍川侯和四十四世祖越国公汪华等祖宗的画像。可惜,解放后,由于家庭搬迁和政治动乱,这部宗谱遗失。
2003年修纂《《敦睦堂•七修•插竹巷汪氏族谱》,怀宁马庙镇育儿村汪氏家族积极献谱,踊跃参与,直接参加修纂者有“士、可、嘉”二十八世系到三十世系的族人十四名,占编纂理事会成员的四成。
事实上,随着岁月变迁,安庆敦睦堂汪氏宗族后人,特别是书香世家早已遍布全国各地乃至国外,仅笔者本人家族未出“五服”的族人除仍徙居安庆市的部落之外,大多已分散定居于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合肥、贵阳、石家庄等地,有的则定居于欧洲。由于通讯、交通等诸多因素,信息未能沟通,2003年修纂的《敦睦堂•汪氏宗谱》疏漏之族系甚多。作为补遗,一些家族正在整理编纂本支的谱系,有待八修宗谱时统合。

三.  安庆敦睦堂插竹巷汪氏宗族为汪华之七子汪爽之后,其派系为五十八世中元公、中元之子五十九世系敬逢公、敬逢嫡孙六十七世系受三公之后,“敬公系”之后纯属误传
视民国三十七年《敦睦堂•受三公支下世系汪氏宗谱》的谱名,即可知安庆敦睦堂汪氏宗族属汪氏六十七世系受三公之后。
受三公为六十六世汪和之三子,名受,后人又称小三公,是迁皖怀(安庆)插竹巷汪氏宗族的先祖,同时也是安徽潜山、怀宁多支汪氏宗族公认的先祖。例如,《潜阳汪氏宗谱》即称该族属“小三公之下”华一公之后。(见汪氏宗亲网“姬汪第90代汪宛夫编制《潜阳汪氏家谱》-一小三公支下汪氏家谱简表)。
清汪大森(字木三,号蔭繁,清国大学士,生于咸丰二年七月十四,卒于民國十年辛酉月) 曾主修皖怀宁敦睦堂汪氏宗谱两次,在光绪三十年修纂的《皖怀宁敦睦堂汪氏宗谱》“续修宗谱序”中,汪大森亦明示:皖怀宁之祖“惟迁潜(山)之小三公也。”
自六十七世祖受三公往上推,敦睦堂插竹巷汪氏宗族的六十六世祖和公,五十九世祖敬逢公,五十八世祖中元公,四十五世祖爽公,四十四世祖世华公(自四十四世系起为:44世  世华公(越国公)→45世  爽公 →46世  处贵公→47世  泰元公→ 48世  仁素公→49世    凤思→50世  文秀公→51世  行璿公→52世  说言公→53世  咸公→54世  浚公→55世  师全公→56世  道安公→57世  濆公→58世  中元公(迁婺源之大畈,为大畈之始迁祖。有子四,曰韶、曰石、曰京、曰敬逢)59世  敬逢公(有四子,曰延祚、延贵、延年)→60世    延之公→61世    惟厚公→62世    元凤公→63世    绒  公→64世    敦礼公(有二子,长曰隆、次曰旌)→65世    旌  公→66世 和公(有子三,曰小一、小二、小三。元朝时,三兄弟从婺源东乡大畈齐迁桐城,后小一公由桐城迁居潜山玉照乡,其后世有迁怀邑古梗坝。而小三公居潜山,为潜阳汪一世祖。初居南乡铁锁塘,后迁县治东门朝天坊,葬铁锁塘)→67世 受三公(潜阳一世祖,有子二,曰华一,后人立祖祠,号曰“一本堂” 、华二,号鹤来,后人立祖祠,号曰“敦本堂”;清汪大森《皖怀宁敦睦堂汪氏宗谱》“续修宗谱序”为小三公“ 生二子,曰:強,曰:賓.強公支原居潛,賓公支擇懷(寧)兩邑分居”)
      网上称敦睦堂为“敬公系”之后,显然错误。估计是漏掉“逢”字所致。汪氏族系确曾有“敬公”其人,不过为婺源县城人,字思敬,一字益谦,明宣德八年(1433年)进士。而我皖怀敦睦堂始祖积有公乃明洪武初年(1368)由潜山黄泥墩迁安庆插竹巷。故此敬公我不属皖怀敦睦堂汪氏族人。

四.    安庆敦睦堂插竹巷字辈派行
敦睦堂插竹巷汪氏宗族自迁安庆府一世祖积有公起,第二十一世到六十世     的字辈派行为:
二十一世 至 四十世 :
  秉存必宗尚,承先士可嘉;永思显耀祖,隆基典澐遐。
四十一世 至 六十世 :
  忠厚宽广德,孝敬昭品高;仁和普天信,义为振长虹。(参见附图七)
    目前网上流传的各种版本中,仅记录了第二十一世系至第五十五世系“秉存必宗尚,承先士可嘉;永思显耀祖,隆基典澐遐。忠厚宽广德,孝敬昭品高;仁和普天信。”疏漏了第五十六世系至六十世系“义为振长虹”。

五. 结论
综上所述,皖怀(安庆)敦睦堂插竹巷汪氏宗族为越国公汪华之七子爽公之后,属中元公——敬逢公——受三公支派;迁皖怀(安庆)始祖积有公于明洪武初年自潜(山)黄泥墩迁皖怀选择安庆插竹巷定居;自第二十一世系至第六十世系字辈派行为:“秉存必宗尚,承先士可嘉;永思显耀祖,隆基典澐遐。忠厚宽广德,孝敬昭品高;仁和普天信,义为振长虹。”


附图一. 清光绪年安庆《敦睦堂•汪氏宗谱》“老赞”——迁怀一世祖积有公赞
附图二. 清光绪年安庆《敦睦堂•汪氏宗谱》“鹏公老赞”一
附图三. 清光绪年安庆《敦睦堂•汪氏宗谱》“鹏公老赞”二
附图四.民国末年安庆《敦睦堂•汪氏宗谱》残卷
附图五.2003年本族修纂的《敦睦堂•七修•插竹巷汪氏族谱》
附图六.2003年本族修纂的《敦睦堂•七修•插竹巷汪氏族谱》
附图七.《敦睦堂•七修•插竹巷汪氏族谱》世系派行


参考文献:略

附图五.2003年本族修纂的《敦睦堂•七修•插竹巷汪氏族谱》

附图五.2003年本族修纂的《敦睦堂•七修•插竹巷汪氏族谱》

附图六.2003年本族修纂的《敦睦堂•七修•插竹巷汪氏族谱》

附图六.2003年本族修纂的《敦睦堂•七修•插竹巷汪氏族谱》

附图七.《敦睦堂•七修•插竹巷汪氏族谱》世系派行

附图七.《敦睦堂•七修•插竹巷汪氏族谱》世系派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3851

回帖

8万

积分

天使

你我是音符,相逢一首歌

积分
85373
发表于 2008-7-20 12: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博客》上“秋水天长”先生的《安徽汪姓派行》等均是将兴吾本家的帖子原文照载。

   秋水天长就是兴吾本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3851

回帖

8万

积分

天使

你我是音符,相逢一首歌

积分
85373
发表于 2008-7-20 12: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庆插竹巷乃地名而非汪氏家族堂号,有关这点得论证比较信服.
本家为八修宗谱所作得考证和努力非常值得敬佩
希望您多和兴吾本家交流
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3515

回帖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8-7-20 21:48:3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正在修改。
“秋水长天”也改为“吾不复梦”了。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3515

回帖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8-7-20 21: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插竹巷现属于安庆哪个区?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8

回帖

1122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22
 楼主| 发表于 2008-7-21 09: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兴吾本家:
    您好!很高兴见到你的回帖。
    你言“谢谢”大可不必。你为汪氏宗族做了许多工作,我们身在四海的汪氏同族都应好好地向你表示感谢!
    我于1953年离开故乡安庆到北京读书,安庆市是1949年划区,我家故居三官塘属大观区(位于安庆市区之西,紧邻西门城墙。插竹巷位于安庆西门外,据西门一华里,也应属于大观区。(今大观区西皖河农场与怀宁县接壤,北抵集贤北路与宜秀区相连)。
                                                本家:汪士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3515

回帖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8-7-21 21: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楼好!已将贵支移至安庆市大观区。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