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35853|回复: 24

汪华文化初探

[复制链接]

251

主题

3515

回帖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8-4-11 23: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汪华文化初探
桐城  汪兴吾
        摘要:在徽州,汪华崇拜和神化构成一种独特的“汪华现象”,

形成了汪华文化。汪华文化源于隋末,是徽州文化的源头之一,对

徽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徽州文化的一部分。

它的哲学基础是“忠”, 以庙会文化为主要载体,涉及宗族、徽菜、

徽戏、民俗、习惯、集市、契约、建筑、雕刻、文学等诸多方面。

研究汪华文化对拓展徽州文化研究领域、徽州崛起和构建和谐徽州

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群《汪氏宗亲网》发烧友为缅怀汪氏先祖,一群徽州文化研究者为探究徽州文化之源,竟然不谋而合地提出了一个文化概念——汪华文化。汪华何许人也?汪华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如何?

徽学研究专家叶显恩教授称汪华是“古徽州第一伟人”。其实他是正史上的一个负面人物,官职不高,名声不大,但在徽州却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受到有唐以来历朝历代皇帝的封赏,受到所有徽州人的景仰和朝拜,历时千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汪华现象”。汪华文化研究会的宗旨就是要抓住这一独特现象,发现其内在的原因,揭示其规律。

一、关于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徽州文化是指有史以来存在于古徽州地区的地域性文化,它分为古越文化、山越文化、新安文化、徽州文化和后徽州文化。狭义的徽州文化是指存在于古徽州地区兴起于南宋而终于清的地域性的封建文化。

人们一般所说的徽州文化指的是狭义的徽州文化,但我们研究汪华文化必须从广义的徽州文化入手,了解汪华文化在徽州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它对徽州文化的影响。

二、汪华文化的起源

1、汪华文化产生的背景

汪华是徽州早期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隋朝末年,炀帝荒淫无道,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反隋高潮风起云涌。为保障新安六州民众免遭涂炭,汪华在部将的族拥下建立了不被正史认可的“吴”国。为表示“不贰隋”,汪华决定仍以隋朝“正朔”(即年号)纪元,以示身为隋臣,并无二心,称王只是权宜之计。当时全国纷扰不堪,战乱频仍,百姓遭殃,生灵涂炭,但“吴”国境内由于汪华颁布了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十多年不见兵革,政清人和,百姓安居乐业,这在隋末实属绝无仅有之地域。故而徽州的百姓称汪华为“太平之主”。

唐受隋禅后,汪华审时度势,决定“远送款诚”,归顺大唐。武德四年九月甲子,汪华具《奉籍归唐表》,遣左丞相、宣城长史汪铁佛奉表归唐。唐高祖嘉其识时务、顺潮流和保六州的功绩,于九月二十二日颁诏曰:“授以方牧,可使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饶等六州诸军事,歙州刺史,上柱国,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

汪华的主动归顺,避免了百姓与唐王朝的冲突,保证了古徽州社会的继续繁荣,对徽州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2、汪华文化形成期决定其“源”的地位

战国前发生于古徽州的古越文化对徽州文化的形成影响甚微。自战国至三国,越人“入山为民”,过起了半原始丛林生活,形成山越文化,这是社会、文化大倒退时期。东汉末年起,北方移民大量南迁,先进的中原文化挺进古徽州,给山越文化以巨大的冲击;当地山民为保护既得利益对这一冲击进行顽强对抗。两种文化在新安大地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对抗和碰撞。这一对抗和碰撞的过程也就是两种文化“整合”的过程,也是新安文化孕育的过程。

汪华保境安民的政策是促进两种文化融合的首要原因。大敌当前,土著山民与中原移民之间的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利益的一致,迫使他们不再相互仇视,而是同仇敌忾,保卫家园。汪华的双重身份也决定了他能成为两种文化整合的融洽济。汪华的祖先自30世迁歙,传至汪华己历14代,可以算是土著人,对于后期移民来说,也可以把汪华归属于移民行列,所有汪华当“徽州之主”是两种文化选择的结果。汪华创建“吴”国和顺时归唐,保证了新安地区的繁荣和发展,这给新安文化积淀的加厚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

汪华“吴”国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山越文化的结束,汪华文化的开始,也标志着新安文化的正式形成。某种意义上说,此时及稍后的汪华文化等于新安文化。

可以说,没有汪华,新安文化的历史就要重写,也不可能产生辉煌灿烂的徽州文化。汪华文化是新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徽州文化的“源”。

三、汪华文化与徽州文化的关系

汪华文化的“源”的地位,决定它与徽州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汪华文化与徽州文化的三个板块。

宗法文化、庙会文化、徽商文化是构成徽州文化的主体,也是徽州文化的精华。

随着古徽州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对地方神汪华的早期崇拜,逐步演变为大规模的持久的祭祀活动,直到固定为形式繁杂的庙会,从而形成“庙会文化”。汪华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徽州的庙会文化。

汪氏宗族入徽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人口众多,对其他姓氏影响颇大。汪氏后裔往往把汪华崇拜与祖先崇拜联系在一起,公祭与私祭交融,这一形式使其他姓氏受到启发,所以新安时期已初步形成简单的宗法文化。后来由于朱熹等人的大力提倡,宗法制度在徽州得到空前发展,形成了中国封建时期系统完整、成熟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宗法文化。

徽商文化的核心是“诚信”、“义”,直接源于汪华的“忠”。

所以汪华文化是徽州庙会文化的主体,汪华崇拜对宗法文化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汪华忠君思想是徽商文化的哲学基础。

2、汪华文化孕育了徽州文化的多种形式载体。

汪华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庙会文化,它直接孕育了徽州文化多种形式的载体。

徽菜的雏形是庙祭中的供品。庙祭供品,最初只是一些农家小菜,随着汪氏子孙的繁衍壮大,以及其他姓氏对汪公敬仰气候的形成,徽州各邑各社在汪公庙、太子庙的祭祀敬神活动逐渐频繁,而且持续时间长、规模大,人气旺供品多了后,祭祀活动变成了祭品的展览,单纯的庙祭活动变成社祭、村祭,祭祀形式也由悲悼转为喜庆,祭品的“品偿”也演变成“赛琼碗”等民间竞技活动。年复一年赛琼碗活动的结晶便是徽菜的雏形,再经过徽商的精心打造,形成了独特的徽菜菜系。

早期的徽州人主要是祭祀汪华的,后来发展为各种庙会。庙会是一种娱人娱神的聚会,如“花朝会”、“太子会”是徽州人为纪念地方神汪华和他九个儿子而进行的活动。祭祀形式有焚香跪拜、游庙游街,表达对祖宗的一种敬意,寄托哀思,发泻情感。祭祀表达的内容与先人的功德、传说神话、农业生产等有关。庙会由简单的仪式逐步向肢体语言发展,由无声向有声唱腔发展,由缅怀、哀悼向娱乐发展,由单纯的仪式向丰富的思想内容发展,由单一的形式向鼓乐发展,于是庙会中出现了傩舞、舞回、跳神、杂技、玩耍等徽戏的原始形态。

另外,庙会对徽州民俗和徽州文化传统的整合也起了重要作用。

3、汪华文化与徽州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1)共性:

地域性特色:徽州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决定汪华文化也只能是一种地域性文化,就像九华山的地藏王菩萨只属于九华山一样,汪华文化只属于徽州,是徽州文化的一部分。首先,汪华统治下的“吴国”是汪华文化的起源。尽管汪华后被唐太宗调至都城任职几十年直至病逝,但因崇拜汪华而发展起来的汪华文化是在徽州本土进行的;尽管这种文化后来随着人口向外扩张而溢出徽州,影响到周边如皖北、浙江、江西、湖北等,甚至随着明初迁往贵州的军屯而形成至今还保存完好的屯堡文化,但汪华文化的根仍在徽州。

广泛性特色:汪华文化融入徽州文化的各个方面,与徽州文化融为一体,涉及徽州文化的诸多方面:如庙会、宗族、徽菜、徽戏、民俗、习惯、集市、契约、建筑、雕刻、文学等等。

2)个性:

民俗性特色:由于百姓希望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所以徽州民间由最初的汪公崇拜发展到敬神,于是产生了“汪公庙”、“花朝会”、“游太阳”等祭祀活动,这是徽州最有民间文化内蕴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动。这些民俗活动随着徽州向外移民,传播到外地,贵州安顺场屯堡一带至今还完整地保存着“抬汪公”这一活动。

神化性特色:汪华归唐后,古徽州人为表示感激,形成了最初的“汪华崇拜”现象,后来在历代帝王的提倡和地方官员扶持下,在徽州百姓的演绎下,汪华逐渐由人变成了神,明朝皇帝更把汪华封为“汪公大帝”。据郑力民先生研究:“尊奉汪华的庙宇,在一州六县无处不见,尤其是六县乡村中的众多社屋以及堪称庆典的春秋祷赛活动,也几乎必见汪公父子。”徽州人通过频繁的迎神赛会,使“汪公大帝”遍及每一个社屋。遍布徽州的汪公庙及汪氏宗祠是徽州人祭拜汪华的重要场所,诸如求雨防旱、求子祈福、减病消灾等所有民间活动都有祭拜汪华的内容。汪华几乎成了徽州无所不能的地方神。

四、汪华文化的哲学基础和思想内涵

1、汪华的“忠君爱民”思想

汪华的“不贰隋”和“远送款诚”,集中表现了他的“忠君”思想,历朝皇帝对汪华加封是对他的“忠”的肯定。统治者希望在通过褒奖汪华,以加强对臣民的教育。“忠”也就演变成汪华文化的哲学基础。

徽州百姓祭祀汪华是因为他一切以“民”为本,正如汪志伊的一副对联所写:“乱称王,治称臣,两念都归一是;生封公,殁封帝,千秋曾有几人。”这里的“一是”是什么?就是“一切为民”着想,一切决策以百姓的安危为准绳。他生前死后一直受到徽州人民的顶礼膜拜,称他为“菩萨”、“太阳神”。由“爱民”而受到“民爱”,这是汪华文化形成的社会基础。

庙会这一形式载体非常巧妙地将历朝皇帝的褒奖和徽州万民的崇拜融为一体,将“忠君”与“爱民”统一起来。于是庙会文化成为汪华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2、汪华的“忠君爱民”思想源于孔孟的儒家思想

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曰:“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孔子的“忠君”和孟子的“民贵”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汪华的先世从受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中原地区迁到蛮荒的江南后,代代恪守传统文化的准则,汪华将这看似对立、实为一体的儒家政治思想完美结合起来,并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实践、运用,取得了成功。

3、汪华的“忠君”思想是理学“孝”的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

徽州人利用庙会活动大力宣传汪华的“忠君”思想,并与祠堂祭祀结合起来,这就为后来理学“孝”的思想的产生奠定了社会基础,并进而衍生出“节”、“义”。“忠、孝、节、义”是程朱理学的精华,也是中国传统儒家哲学思想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徽州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标本。

4、徽商文化是汪华思想的“忠”与朱熹理学的“孝”相结合的产物

“忠”在社会生活中的的具体表现是:对皇帝是“忠”,对国家是“爱国”,对父母、长辈是“孝”,对朋友、平辈是“义”,对下辈是“慈”。“孝”于经商“诚信”。“诚信”是徽商得以长足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得到的最终回报是“名”与“利”;“孝”决定了徽商资本的消费走向是“回归”故里。“徽商”的全部内涵就在于:以“诚信”取“利”,因“孝”将“利”用于徽州故里的建设和对后代的教育以获“名”。当然他们在获“名”得“利”的过程中始终恪守一个“义”字。“忠”、“孝”兼备,是辉煌灿烂的徽商文化的精髓。

五、汪华文化的定义

由上可以给汪华文化一个明确的界定:

1、覆盖地域:以古徽州为主体区域,幅射至周边如皖北、浙江、江西、湖北为次区域,加上贵州屯堡等少数地区以及其他有汪姓人居住的点。

2、延续时间:发生于隋末唐初,发展于宋元,至明清达到鼎盛,一直延续到民国。

3、表现形式:以庙会文化为主要载体,涉及宗族、徽菜、徽戏、民俗、习惯、集市、契约、建筑、雕刻、文学等诸多方面。

4、内涵:与“汪华崇拜”和“汪华神化” 现象有关,其核心是“忠君爱民”思想,内容涉及汪华的生平、家族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人物、风俗、遗迹等。

5、外延:是徽文化的源头之一,是徽文化的一部分,与徽文化融为一体;也是汪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定义:汪华文化是以徽州为核心地域,以徽州文化研究者及汪华后人为核心研究成员,以汪华生平、思想、“汪华信仰”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人物、风俗、遗迹等为研究对象的一种地域性子文化;汪华文化是徽州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汪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研究汪华文化的现实意义

1、对继承、挖崛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尤其对“台独”、“藏独”势力的不法行为起到警醒作用。

2研究汪华文化对徽州的进一步崛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研究汪华文化可以进一步拓宽徽州文化的研究区域,可以从源头上明晰徽州文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对全面把握徽州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正如我在《徽州的太阳——汪华》一说中所说:如将有关汪华的遗存作为系列景点加以开发,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创举,既可以慰籍新老徽州人的徽州情结,又可以促进徽州旅游业的发展,单是汪华后裔的怀祖之旅将是一支颇俱规模的大军。

3、研究汪华文化对促进徽州自然与社会持续、协调、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将汪华的“忠君爱民”思想加以诠释,是构建和谐社会,打造诚信民族的绝好宣传材料。

参考书目:

1、方利山:《汪华研究——徽州学的新拓展》;

2、汪承兴:《在越国公汪华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3、胡学凡:《努力推动传统徽州文化的新繁荣——在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4、刘伯山:《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地位》;

5、方静:《关于徽州学的新思考》;

6、拙作:《徽州的太阳——汪华》;

7、《汪氏宗亲网》有关文章;

8、《桐城三安汪氏宗谱》。

2008-4-10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主题

3084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北京汪子明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3035
QQ
发表于 2008-4-11 23: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阅读了全文。
宁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北京汪子明
《汪氏宗亲网》
http://www.iwangs.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5523

回帖

13万

积分

天使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贡献奖

发表于 2008-4-12 00: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兴吾副会长你好快呀,闭会才一周,你竟能用课余时间撰出如此的长篇论文,敬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主题

69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93世 汪鸿欣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094

贡献奖

发表于 2008-4-12 06: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已 仔 细 阅 读   
寒山艺术馆 http://blog.sina.com.cn/u/231023378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3851

回帖

8万

积分

天使

你我是音符,相逢一首歌

积分
85373
发表于 2008-4-12 08:27:2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您的文章,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3515

回帖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8-4-12 08: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急于与网友共享,仓促地发了上来,考虑不成熟,又不是搞研究的料,肯定有许多错误观点,敬请各位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1214

回帖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建公支下绩北坦头“世承堂”汪氏

Rank: 8Rank: 8

积分
32646
发表于 2008-4-12 09: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全面又系统的总结了汪华文华研究的重要性和现时代研究汪华文化对促进和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好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主题

5182

回帖

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13127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8-4-12 09:46:08 | 显示全部楼层
纲领已就,继续充实内容,使论文更具有指导意义。

祝贺兴吾!
夕阳无限好,七十古来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160

回帖

2633

积分

认证会员

鄂东黄冈世泽堂 汪(广)洋

Rank: 6Rank: 6

积分
2633
QQ
发表于 2008-4-12 12: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学习了!

非常赞同兴吾公的“汪华文化”在古越文化和徽州文化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意义这一观点!

汪华所代表的中原士族进入徽州地区后,吸收当地的文化中的积极部分,形成了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徽州文化。
http://baconw.blog.sohu.com/#tp_38b165879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92

回帖

1461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61
QQ
发表于 2008-4-12 22: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汪华文化同重庆专区宗谱上的文化是一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