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3735|回复: 7

福建省福鼎市茶阳村汪氏

[复制链接]

5

主题

15

帖子

147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7
QQ
发表于 2007-12-9 12: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是不是把这个村落的汪氏族人给淡忘了,要是谁了解这个村落汪氏的起源或者其他的事请回帖,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3997

帖子

8万

积分

天使

你我是音符,相逢一首歌

积分
85373
发表于 2007-12-9 14: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还不是很了解福鼎汪的情况
本家可以多介绍些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5

帖子

147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7
QQ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14: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汪志林于2007-12-09 14:00发表的  :
我们还不是很了解福鼎汪的情况
本家可以多介绍些
谢谢
我从小就离开村子了 ,很少回去。了解甚少!愧对大家呀,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37

帖子

4298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4298
QQ
发表于 2011-1-21 22: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知道第一世是汪六公   从哪迁入也许没人说得清楚  也不知是哪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37

帖子

4298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4298
QQ
发表于 2011-1-21 22: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有不同两支迁入(其中迁入较晚一支是十八旗头中的汪氏)
     明建文元年(1399),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北平,以讨齐、黄为名渡江挺进南京城下,这就是有名的“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靖难军跟中央军交战4年,夺取了皇权,迁都北京,燕王即位,即明成祖。明永乐二年(1404),天下太平,南下的靖难军余部,为减轻国家负担,服从朝廷之命,弃甲归田,就地垦荒,繁衍生息,发展农业生产。
   据传,驻扎在福宁州的18位官兵,结拜兄弟,情同手足,由杨大哥带领迁居二十四都管阳。行前,将一面军旗分剪18快,各执一块,以日后作为袍泽之见证。旗根,由邵氏保管,根与块合并又是一面旗,故称“十八旗头”。当时除迁往点头后的梁氏和赤岩彭氏,白琳新洋邵氏和翁潭萧氏外,其余均在管阳无人居住的地方,插标划地,开垦落屯,成为14个村庄的肇基者,如管阳村杨里杨氏(杨氏肇基者是军官,后珍存一把方天*时被搜去,作农械厂轴承杠)后塔徐氏、料山汤氏、章边村卢氏、文化村高氏梭罗地章氏(章氏宗谱载:章富增为中军校尉)、茶阳村汪氏、西昆村刘洋郭氏、七浦村南洋厉氏、徐陈村姚洋孙氏、半岭毛氏、乾头村南山岗曹氏、天竹村后湾吴氏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4

帖子

1663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1663
QQ
发表于 2013-4-9 21: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宁德地区汪氏发展】 本支旧家谱记载:福建宁德市八都、福安市康厝象地两处及福安汪氏家族同源于江南徽州府名门望族——唐朝越国公长子“建公”后裔,今安徽黄山市徽州区唐模支系,属第61代仁高长子延芳(北宋初,约990年间)一支脉。
汪氏迁到浙江宁波四明的时间,距淳熙十二年(1185)已一百七十余载,大约是1015年北宋太宗、真宗时期……第76代的思颜(后裔继芬公)于明洪武(朱元璋)四年1372年袭戍海疆,抗击倭寇,后卜居清水浦(今宁波镇海清水浦),原名為 “大宗汪家”。 大宗汪家 至今已近640年,五十代。字輩:宗元周魯,封穎祥,勛崇國冑,文武忠良,承圭襲祖,善继光榮,以全名节,辅赞清宁,二仪发育,类普資,恩义可,承元永思。 因代替从军\\入绍等原因,大宗汪与宁波"四明汪"其实同宗,也有字派是南宋朱文公(朱熹)赠汪华公第七子爽公派65世庄靖公(汪大猷)的行派(大猷1120-1200,内分地支12节,共计192辈,其中子、丑、寅三节为:


子:   大中之道   与世弥久   公卿子孙   必得其寿;

丑: 嘉谟祖述   忠孝成章   闻羞审范   肃政纲常;

寅:   洪支沛瀚   曼演深长   云祁兆亿   写奕贞亨;

**朱文公即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1130-1200),古徽州婺源人。汪氏原用新安行派,续谱时启用四明行派。

(*史料:明洪武27年即1394年六月,朱元璋下令对浙江、福建卫所海防官军互调守卫。)
约明朝1394年后,本支从清水浦至福建建宁府驻军(建瓯、政和、福鼎腹地);后派驻福宁卫海防巡检司(福鼎、福安、宁德沿海腹地);
   
(*史料:嘉靖年间1534年明廷规定:各地海防巡官必须驻扎地方,尤其在江河入海口建立水寨,防止海盗沿海侵入),于是开始了在当地的繁衍生息;
饮水思源,血浓于水——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4

帖子

1663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1663
QQ
发表于 2013-5-14 12: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4楼(平阳郡之汪氏) 的帖子

“十八旗头”疑应源于明朝宁波镇海“十八衙弄”————即十八个卫所海防官军署地。“明洪武27年即1394年六月,朱元璋下令对浙闽卫所海防官军互调守卫”而来。上网可直接查询“明朝初期福建海防体系”之第18页第二段第5行..
     因此,福建沿海的福鼎、宁德、福安、泉州的洛阳等,汪姓聚居地都有杨姓兄弟聚居。
    "清朝光绪年间,江南衙前文人张锡钟校对光绪《镇海县志》,第一次系统性考察了十八衙门。他查实了十一个衙署地址。分别是:刘衙、曹衙、郑衙、陈衙、武衙、樊衙、向衙、汪衙、李衙、臧衙、蒋衙。
  这十一个衙署,只有汪衙建在北仑区郭巨镇,有实址可考."

          -------后来 汪衙被倭寇所烧,,.....人员分布不知去向,很多人因家谱烧掉无宗可寻.........两种可能:一部分迁清水浦汪氏聚居地,一部分调福建海防福宁州(即福安福鼎一带)
饮水思源,血浓于水——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

主题

482

帖子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向全国汪氏宗亲拜年!新年快乐!

积分
14298
发表于 2013-5-14 14: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风云十八衙
放眼镇海,大大小小的衙弄,竟然有十八条。和它们对应的,是十八位驻扎过镇海,身份特殊的卫指挥使。
  卫,是定海卫,当时的镇海县城官衙。指挥使,即定海卫首领官员,属正三品官衔。
  明朝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镇海建卫。直到明末的250多年间,镇海共有卫指挥使72人。他们多为世袭制,父殁子承、兄终弟及。这其中的18人,因追随朱元璋征战有功,皇封世袭,誉为定国栋梁、将相翘楚。
清朝光绪年间,江南衙前文人张锡钟校对光绪《镇海县志》,第一次系统性考察了十八衙门。他查实了十一个衙署地址。分别是:刘衙、曹衙、郑衙、陈衙、武衙、樊衙、向衙、汪衙、李衙、臧衙、蒋衙。
  这十一个衙署,只有汪衙建在北仑区郭巨镇,有实址可考。其余的,都在镇海城区找到了一一对应的痕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