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7200|回复: 4

■“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背景

[复制链接]

165

主题

436

帖子

759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91
发表于 2007-7-24 09: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据本族家谱记载:楚地始祖爽公后71世思诚公,原籍江西饶州府乐平县石头街瓦子巷,元末迁湖北黄冈东坡村,明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复迁(天门)景陵茅溪咀遂占籍焉,生有五子:文富、文贵、文显、文才、文忠(一说文宗)。

民间广为流传‘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由于这场移民运动的主体为社会下层民众,迁入地也非京畿重地和重要边陲,故《明史》、《明实录》等官方文献对其严重阙载。族谱和地方志成了我们认识这场移民运动的主要依据。

家网对“湖广填四川”及麻乡的论述较多,本人也对“湖广填四川”略作整理,供本家参考、研究。


■"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背景一
所谓"湖广填四川",得名于清代魏源的《湖广水利篇》中谈到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现代学者研究表明,在四川历史上有两次"湖广填四川",一次是在元末明初,一次是在明末清前期。
当然,对于现代四川文化影响最大的还是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

元末之际,湖广一带是反元义军徐寿辉、彭莹玉等红巾军活动的主要区域。元至正十七年(1357)徐寿辉部将随州人明玉珍率部西征,相继攻占重庆、成都。至正二十年徐寿辉为陈友谅所杀,明玉珍遂据蜀称王,国号为夏。明玉珍所部多为湖北人士,徐寿辉被杀后,其旧部多入川投奔明氏政权。明氏政权在四川轻徭薄赋,保境安民,又吸引了大批湖北民众入川。
及至朱元璋攻灭陈友谅之后,纵兵烧杀,四川更成为湖北百姓避难的乐土。明洪武四年(1371),明将汤和、傅友德率兵入蜀,攻灭明氏政权,多次移民入川,大批湖北人相继入川,遍布四川各地。

清代初年的"湖广填四川"主要来源于明末清初四川战乱对四川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明代末年,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军给了明王朝以沉重的打击。就四川而言,张献忠在四川的征战和以后的一系列战乱使四川出现了历史上人口最严重的耗损,四川这个地方人烟断绝,田土荒芜,虎患酷烈。据册载当时四川人口仅8万多人,经过专家修正也不过60万人左右,这对于广阔的四川盆地而言可见荒凉之至。四川出现了历史上一个罕见的人口稀少时期,四川的中古时期文化几乎断绝!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窄乡的居民自然有了就宽乡垦种的动力,而清政府在政策上也积极鼓励其它省的人口移民四川,这样形成全国各地的移民涌入四川的移民浪潮,主要是湖广(两湖地区)、江西、广东、陕西、福建、江南(安徽人、浙江、江苏)移民为主,也有山西、河北等地移民。由于迁入的移民中以湖广籍最多,故历史上称为"湖广填四川"。
清朝的这次移民始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开始大规模展开,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为止,前后共历时105年之久。

由于湖北麻城孝感为移民入川的集散之地,故四川民众多把麻城孝感视作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荆楚网一网友的帖子说:"所谓'麻城过籍'者,乃江西填湖广移民在麻城浅居后移居他地者也,非作者所言孝感邑人也!"这里所说的"麻城浅居",就是在麻城住较短的时间,然后再移居到其他的地方。这位网友所说的"麻城"显然是"湖北麻城"。我觉得这一说法也有一定道理。比喻,上面所说的安徽移民来孝昌、广水(原应山县)一带,必经湖北麻城,这是肯定无疑的。因此,这些安徽移民在长途跋涉中,先在湖北麻城浅居一时,稍作安顿、歇息再移居他地,这是顺理成章的。

而当年的麻城孝感今属何地,尚无定论(孝感乡于成化8年被撤并。注:麻城孝感乡今属何地,尚无定论,一说为今麻城歧亭古镇,一说为今孝感市,也有的考证说是在今湖北红安县城关镇一带。)
另有人说麻城在江西,见《关于"麻城过籍"的探考》
      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12500&keyword=

据明清两代官书及地方志书,我们可以大略勾勒出麻城移民入川的道路里程。麻城移民入川的路线分水、陆两途。水路为:麻城--武昌府夏口驿--荆州府荆南驿--四川夔州府永宁驿--重庆府巴县朝天驿--成都府锦官驿,全程5660里。陆路为:麻城--黄安--黄陂--孝感--云梦--德安府--随州--枣阳--襄阳--巴东--四川巫山县--成都府,全程3500里。
麻城孝感乡迁川人口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元末随明玉珍入川的军人及其家属;二是明初入川的麻城土著;三是江西移民在麻城居住数代或数年后入川的人口。


长江流域先进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45爽公-46处贵-47太元---55师全-56道安-57源公-58参公---60-知古---63道融-64延罕-65德震----70应宗-71思诚(楚地始迁祖)-72文显-74万友-75谅公-76必恭-77谦公-78自湘-79启圣---91世汪睿      wangrayy@tom.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主题

436

帖子

759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91
 楼主| 发表于 2007-7-24 09:2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背景二
    张献忠屠川(文献摘录)
       张献忠字秉忠,号敬轩,明万历古三十四年(1606年)9月18日出生于陕西省定边县郝滩乡刘渠村(古称柳树涧堡),张献忠少时曾读过书,成人后参军,供役为捕快、边兵。因犯法当斩,主将陈洪范观其状貌,为之求情于总兵官王威,重打一百军棍除名,从此便流落乡间。
  明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积极响应王嘉胤的反明号召在米脂起义,自号八大王,一作西营八大王。次年,参加王自用联军,为三十六营之一。他英勇善战很快成为三十六营的主要首领并以能谋善战的八大王出名。
  崇祯十二年(1639年),张献忠因对官府腐败官僚无止境的索贿、敲诈、对自己的刁难、不信任已感不满,重举反明的大旗。崇祯十七年(1644年)8月9日攻破成都,巡府龙文光,蜀王朱至澍及其嫔妃全部自杀身亡,其他官员当了俘虏。义军进入成都号称60万大军,很快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地区的州,县,在成都,张献忠先号称秦王,接着宣告建立大西国,改元大顺。建立健全制度,后称帝,以成都为西京,8月16日登基王位。

张献忠本来指望“暂取巴蜀为根,然后兴师平定天下”。但看到李自成兵败,清兵气势如虹,自感大势已去,绝望之下,在四川进行空前的烧杀破坏。以开科取士为名,杀知识分子于青羊宫,又坑成都民于中园,杀各卫军98万,遣四将军分屠各县,将亿万宝物掷入锦江,决水放流,自谓“无为后人有也”,残忍变态至极。
清顺治三年(1646),局势越来越紧张,而张却自命不凡,不以为然。10月20日,部队到达西充县与盐亭县交界处凤凰山坡时张献忠中箭身亡。
张献忠的七杀碑上这样写着,“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从这些话看来,他要这样杀人,好像是替天报复的。

据《蜀碧》记载: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煤山自缢,接着清军入关,八大王张献忠攻占成都,称大西王,建大顺政权。后来几股军事力量(包括张献忠、李自成起义军、清军、明军、黄遥十三家地方武装)在天府之国的大地上反复拉锯,战乱延续多年,百万军民“流血漂杵,骨山血海”,出现了“千里无烟,空如大漠”《荒书》的惨状,甚至发生大规模人吃人的事件,其惨烈程度可谓空前绝后,骇人听闻。
    在今天看来,虽然张献忠屠川确使四川人口剧减,但将四川人口减少的责任都推到张献忠一个人身上,也非事实。张献忠死于顺治三年(1646年)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已近四十年。其真相应该是多个军事集团连年混战、天灾、瘟疫、饥饿等多种因素的总合,才使得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变成了人间地狱。
《荒书》记载成都城遭受劫难后的情形说:“成都空,残民无主,强者为盗,聚众掠男女屠为脯。继以大疫,人又死。是后虎出为害,渡水登楼,州县皆虎,凡五六年乃定。”康熙《成都府志》:“城郭鞠为荒莽,庐舍荡若丘墟,百里断炊烟,第闻青磷叫月;四郊枯茂草,唯看白骨崇山”。
《四川通志》总结当时的情景说:“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四川一些县志有过具体而详细的描述:“万户萧疏”,“成都、重庆、叙州、马湖所属人民,仅存百十”,保宁、顺庆、潼川、龙安等三府一州所属29县,“一望丘墟,依山逼水者,豺狼昼游”。据县志记载,安岳县甚至“户不盈十,丁不满百,难以设官”,不得不归并到遂宁县。对当时情况记载最权威的“国史”《清史稿》卷120载: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孑遗者百无一二”、甚至是“靡有孑遗”。据杨国强《百年嬗蜕.二百年人口西迁的历史因果》载:西南三省的总丁数从万历六年占全国总丁的百分之十降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全国人口两千万)的百分之一点六(32万),其中,四川的丁数比例还要减少得更多,以至到了“弥望千里,绝无人烟”的地步。另据《明会要》卷五十载:明万历六年(1578年)四川省有“户二十六万二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一十万二千七十三”。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就陡减至“一万八千零九十丁”(嘉庆《四川道志》卷十七),出现了有史以来四川人口的最低记录。
45爽公-46处贵-47太元---55师全-56道安-57源公-58参公---60-知古---63道融-64延罕-65德震----70应宗-71思诚(楚地始迁祖)-72文显-74万友-75谅公-76必恭-77谦公-78自湘-79启圣---91世汪睿      wangrayy@tom.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主题

436

帖子

759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91
 楼主| 发表于 2007-7-24 09: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背景三
四川三石碑再现史实  
    据四川媒体称,四川清溪镇清溪高中附近发现的三块清代江西墓碑,使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历史再度浮出水面,史学家因此认为,“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历史至少被延长近60年。
  史学界公认的清朝政府的移民,起于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止于四川西北金川之战(公元1776年)。在清溪发现的3号碑字迹最清晰,碑文可见:魏佐宗、魏佐信为父立碑,其父是“江西赣州府安远县楠水乡太平保人氏”,卒于“光绪辛卯年十二月”(公元1891年)。假如活到六十岁,那么在江西出生时间为1831年,而入川是在出生之后。从碑文中的年月推断,史学界公认的清朝“湖广填四川”的时段过小,三块碑文证明清溪镇接纳自主性的移民至少还延续了近60年时间。
  2号碑载有迁居于四川犍为县“兴仁乡东岗堡周家山”的墓碑,其说明此时犍为县域内是移民的集中地之一,江西移民打破了同乡同籍聚居的习惯,开始到周围的山地定居。从碑文分析,犍为县早期接纳的移民多为单身男性,是试探性的迁移,后来举家迁入犍为的移民才渐渐增多。

■“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背景四
九成家谱都有“江西印痕”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系的张国雄教授在其所著的《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主要流向和分期》中说:“••••••,当明朝政府有组织地进行上述移民时,以今湖南、湖北为轴心,也在开展着一场声势浩大的移民运动。民间广为流传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民谚就是对它的称誉。一个‘填’字突出了它的地位。由于这场移民运动的主体为社会下层民众,迁入地也非京畿重地和重要边陲,故《明史》、《明实录》等官方文献对其严重阙载。族谱和地方志成了我们认识这场移民运动的主要依据。”

   关于这点,家网论述较多,见gzgywjj 的《“麻城孝感乡现象”探疑》,
   http://www.iwangs.com/bbs/read.p ... eyword=%D0%A2%B8%D0
    极速风暴的《麻城孝感考辨
http://www.iwangs.com/bbs/read.p ... eyword=%D0%A2%B8%D0

《应山县志》第91页《应山县部分族谱所载人口流动一览表》(以下简称《一览表》)记载了张、顔、汪、魏、李、熊、明、杜、袁、喻、韩、易、郝、胡等十四个姓氏的族谱资料。《一览表》分列以下八项:①谱名、②修谱时间、③原籍、④迁入时间、⑤先祖居地、⑥迁入缘由、⑦主要聚居地、⑧分支移民流向。
在“原籍”一栏内,除《汪姓族谱》记载为“安徽休宁”外,大部分有“江西印痕”,如:

。。。。。。。。。

资料3、湖北省汉川县潘氏支谱载:伯矶公,锦公之子,以文公之孙,季孙公八十七世裔,公生于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卒于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公与妣倪氏俱葬于大松湖汈咀,即汉川县北门霍城村正西约一公里半,公原籍江西德安县筷子街。”

资料4、《张氏宗派并序》开篇云,“南考此支系始祖系西饶州府安仁县(今江西鹰潭余江县)”。

湖北籍著名现代诗人闻一多,也有江西渊源。据《闻氏宗谱》,闻氏是宋代爱国名臣文天祥的后代。1277年文天祥进兵江西抗元,不幸兵败,后在广东被俘,作《过零丁洋》以明志,从容就义。文天祥被捕后,其家属中有改姓文为闻的,或隐居于江西,或迁移至湖北,在浠水定居。到闻一多时,已达二十世。对此,闻一多先生后来曾经做过一番考证。如今,浠水县巴河镇姓闻的仍然很多。
45爽公-46处贵-47太元---55师全-56道安-57源公-58参公---60-知古---63道融-64延罕-65德震----70应宗-71思诚(楚地始迁祖)-72文显-74万友-75谅公-76必恭-77谦公-78自湘-79启圣---91世汪睿      wangrayy@tom.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主题

436

帖子

759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91
 楼主| 发表于 2007-7-24 09: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背景五
    移民:文化传播的酵母
 

蓝勇(西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在中国古代移民是最重要的一种文化传播的方式,既使是在现代社会,移民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手段。就一个特定的地区而言,区域文化往往是土著文化与移民文化共同的结晶。
  四川地区虽然四向闭塞,但历史上的巴蜀文化或今天的川渝文化都是汇集八方文化的结晶。在四川历史上,以元代为界,分成南北移民文化时期。元以前移入四川的移民多为黄河流域的移民,故当时的四川文化不过是黄河文化的一个亚区文化,元以后移入四川的移民多为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的移民,四川就成了南北文化一个混杂地区。北方人都知道四川话好懂,这是因为现代四川话本身是属于北方方言区的西南官话,他与现在的湘方言、粤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客家方言完全不同。不过今天的四川除了四川话外,却还存在一些老湖广话、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等,表明了现在四川文化的综合性十分强。今天的四川人都知道,现代四川人中能将祖籍追寻到中古时期的十分少了,故有所谓“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之说。许多人都知道,四川人拿出家谱拿来看。往往都是“湖广填四川”而来的外省移民,所以在许多年前有人提议在四川搞一次寻找真正的四川人的运动。

  “湖广填四川”这种大规模的机械式人口移动使四川人口快速增长,使清代初年的四川经济残破现象得以改变,四川地区的社会经济很快恢复了起来。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次移民运动是形成今天四川文化和形成四川亚热带山区经济结构的关键。最初各省移民进入四川后,纷纷各循原籍的风土,为联系乡谊,纷纷建立自己的同乡会馆,好一个“争修会馆斗奢华,不惜金银亿万花”,形成“楚语吴歌相遇处,五方人各异乡音”的局面。

    但随着社会经济利益的加强,各籍移民之间的经济交流增多,出现了五省会馆、八省会馆,居民间的文化融合增大,共同的经济利益性增强,在交流之中逐渐形成了共同的交流语言“四川话”。由于湖广籍移民的比例最大,故现代的四川话主要是以湖广话为基础形成的,已经与中古时期的四川方言区别较大了。今天的川剧主要是清代四川各籍移民会馆各演家乡戏剧到多省会馆共演各乡戏剧的综合结果。今天的四川菜与中古时期的川菜完全不一样,现代川菜仅有200多年的历史,也是在外来移民的影响而成的,如湖广的红烧、山东的火爆方式和湘黔的食辣椒的风味,都是在这个移民过程中传入四川的。可以说,今天的四川文化是一个近三百年才形成的一个新文化。
45爽公-46处贵-47太元---55师全-56道安-57源公-58参公---60-知古---63道融-64延罕-65德震----70应宗-71思诚(楚地始迁祖)-72文显-74万友-75谅公-76必恭-77谦公-78自湘-79启圣---91世汪睿      wangrayy@tom.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3997

帖子

8万

积分

天使

你我是音符,相逢一首歌

积分
85373
发表于 2007-7-24 10: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土著所自有的文化和外来文化大融合产生一种新的文化,背景多元,但脉络清晰,有据可查吧 [s: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