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陈小弄 说不完的故事 http://tour.qz828.com/system/2007/06/18/010014622.shtml 衢州新闻网——旅游频道 07-06-18 10:25 【字体:大 中 小】
江山市大陈乡大陈老村有几十上百条小弄堂,每一条小弄堂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大陈村处在一个四面环山的盆地中,有“环山园”之名。村中成片的明清古建筑,100多年以上的老房子就有10多座,数十年的房子几十座。更有特色的是,老房子的墙很多是用石头砌的,大门的柱子是石头,弄堂里的路面更是青石铺成,整个格局都保存着百年前的样子。一条条七拐八绕的小弄堂,脚下是被无数鞋底磨得光溜溜的大小青石,高门墙头上长满绿色植物,青石缝隙间也是藤蔓牵延——走在这样的弄堂里,是很容易生发思古之幽情的。
戴着斗笠的老人,手握一把青菜,出现在弄堂尽头。这位名叫汪泽存的老人,在大陈村已经生活了94年。历经近一个世纪的风雨,老人见过了多少事情?世事迁变,都在老人的胸中装着。大陈的人、草木、房子,还有那一条条迷宫似的弄堂……这个村庄现存的年龄最大的老人,随口能讲出这关于这个村庄的无数典故。
大陈的弄堂多,多得老人也数不清具体数目;弄堂的名字多,每十几米就有一个地名。老人步履蹒跚,但耳聪目明、思维清晰。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穿行在一条条弄堂中,听他讲村庄从前的故事,就仿佛走进一段历史的河流——
这条是桂花树底弄。原来有一棵很大的桂花树,桂花开时,全村飘香。
这条叫旗杆弄。大陈是书香世家,历史上出过很多秀才,旗杆石就是见证家族荣耀的功名石。可见大陈人历来尊孔推儒,是读书风气盛行之地。
这条叫棺材弄。一头宽敞,一头狭窄,所以叫了这个名字;小孩子有些怕,可从前当官的人都喜欢来走一走,据说走一遭就能升官发财。
这条叫猪粪弄。村中惟一没有铺上青石块的弄堂。
这一条,叫八字大门。出地主的。30年衢州首富,“三天三夜走不出自己的田”,就是这汪家。老人在汪家当“长工”很多年,这“长工”是很舒服的,就是管家。汪志庄知道不?汪乃恕的儿子,汪新士的父亲。汪乃恕在光绪年间就是衢州首富,当过衢州府商会会长。他一生积德行善,铺路修桥、建凉亭、施药医,创办义学萃文学会,民国时改为萃文中学,是上世纪30年代衢州地区独一无二的民办中学。这学校的旧址,还在大陈村里。
汪志庄,是民国初年的国会议员,在北京住了10年,精诗书印,书法造诣尤深。儿子汪新士,后来成了“中国篆刻第一刀”。当年他去上海读大学,就是老人给他挑的书,挑到江山火车站,看着他上火车。掐指算来,那已是60多年前的事了,而汪新士也已于2001年故去。
民国时期的书画大家余绍宋——的大姐,就是汪志庄的夫人。余绍宋来大陈玩——“我亲眼看着他画画。他画毛竹,哪里是在画,笔头刷刷刷,三五分钟就是一幅。”老人说。
走在弄堂里,老人对那些留在家谱中的名字、那些旧事记忆清晰。他说,大陈出地主,不过都是开明地主。衢州城里南街一条街,六成的店是大陈人开的;汪家的田地3000亩,龙游、衢州、开化、常山都有。衢州建机场用的1500亩田,就是汪家捐出的。龙游有一大片田,中间一丁点是人家的,说什么也不卖。汪家就一棵稻茬摆一块银元,种一辈子稻子也没有这么多收成呀。只好卖了。邻县人来交田租,都用船运到溪口,再挑进来;良房太婆80岁生日,她不摆酒席,只在量租金时,斗里摆一个木寿桃,就少收了1万多斤粮食……
接下来,拐几个弯,这条弄,叫老佛殿门。
这条叫殿楼底。
这条弄,是新厅弄……
在弄堂里走,随便拐进一个老房子,那就是一本书;老房子里随便一件石锁、一个陶缸、一块牛腿,都有一个说来话长的故事。
陪我们一起走的,还有一个汪家后生,名武卫。他正在为《大陈村志》收集资料;他偏爱听老人们讲族人的故事;他说散落在大陈小弄里的故事,就是50万字也写不完。(周围/文 老鲍/图)
村庄年纪最大的老人向我们讲述这些弄堂的故事
大陈的故事还在延续
巷弄圆门
[责任编辑: 黄 |
-
衢州日报社记者在大陈采风
-
给汪新士当了大半辈子幸福的长工---汪泽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