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一次碰撞
---贵州遵义汪氏谱重修贺序
文/汪乃涛 (草稿)
家谱是以图文的形式记录宗族血缘、婚姻发展、子孙延续、世系迁徙的一个私家历史文库。它综合反映出一个宗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每个时代的国家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融合情况,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和社会研究价值。可补国史之不足,可聚宗亲之情感,可鉴历史之兴衰,可振民族之精神!
汪氏得姓始祖鲁颖川侯是大多数汪氏后人考证后的共识。这是一粒种子,从公元前590年到公元2007年,这粒种子开花结果了2500多年,如今汪家子孙已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以及世界各地,据2006年统计发布,目前汪姓人口已据百家姓第57位,这是令人非常振奋的一个消息,汪氏宗族的香火越来越旺了。
族之谱犹国之有史,国无史不立,族无谱不传。俗话说盛世修史,民间各姓氏每逢这样一个盛事阶段,修谱也就成为一件氏族之重要的议程了,正所谓谱成盛事也。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也是国泰民安的一个盛事之时,时至今日,民间再次掀起了一个寻宗追祖的热潮。和历代先祖不一样的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现代人的寻宗活动可以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更加广泛,也更加细致,甚至是足不出户便能够联系到千家万户了。
在网络空间里还有一个让我们梦绕魂牵的家---“汪氏宗亲网”。我是在2006年底一个很偶尔的情况下打开了这扇大门,进入这个网站的,迎面扑来的一缕温馨顿时让我有了一种找到家的感觉。于是,平时没有多少嗜好的我在这里找到了一个排遣休闲的平台,每天乐不思蜀的在这个属于汪氏宗亲的家里游来荡去,了解了不少关于我们汪氏祖先的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典故,也结识了不少热衷于家谱文化的本家。大家在网络里一起探讨、交流、发布各自本系分支的基本情况,追朔自己家族的本源。许多本家竟能在交流中擦碰出一脉相承的火花。
2007年5月21日,居住在武汉的几位本家(黄梅)汪光裕夫妇、(武汉蔡甸)汪振耀先生、汪振亮夫妇、(武汉东西湖)汪光文及夫人和儿子聚集在汪光文董事长的家里,进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宗亲聚会。他们用语音和视频连接到四川的汪义和贵州的汪先进两位本家的电脑,共商宗亲文化研究事宜和贵州遵义宗亲聚会的筹备工作。这是一个没有功利的却深含意味的聚会,几位热心于宗亲事业的本家用他们的真诚为我们汪氏宗亲的未来发展勾画了一幅蓝图,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要通过一个平台淋漓尽致的展示我们汪氏宗亲之间的一种团结、互助、积极、奋上的精神和力量!传统文化的沉淀与现代文明的神奇在这个时候为我们汪氏宗亲赋予了鲜活的生命。
贵州遵义汪氏宗亲聚会的组织者汪先进是我们汪氏本家中的一个年轻而又具有活力的典型代表。先进的始祖系明万历年间由安徽歙县补稀而移民入黔的一支汪氏血脉,至今在黔已历经17世。我和他是在宗亲网和网络QQ中相识的,共同的语言与爱好让我们之间有了一种心有灵犀的感觉和说不完的话题.他的热情、执著同时也感动着许多与他一样钟情和醉心于汪氏宗亲事业和宗亲文化的本家。
这个来自于兰溪堂的汪氏后人,不乏家族历史的责任感,同时热烈奔放的醉心于家谱的搜藏、追寻、交流与编撰。他先后为我们提供了《我谱关于惠金公入川的介绍》、《朱熹为汪氏家谱作的序》、《我谱上关于龙骧将军的考证》、《文和公的一些资料》、《齐司马叔举公碑文》、《寄园遗老纪实》等具有珍贵价值的谱史资料。通过他的传播,为我们许多本家相互印证并拨开了汪氏先祖们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一层层迷雾,让我们在他这些资料中为追朔自己家门先祖的踪迹寻找出一些蛛丝马迹。比如说,在我们河南固始黎集汪氏宗亲敦睦堂的家谱中纪录的江南始祖文和公龙骧将军只有一个名称代号而已,从汪先进那里我却能够看到关于龙骧将军的一些详细的考证。
在网络平台上,各地的本家汇聚了许多珍贵的家族资料,使许多本家把家谱里支离破碎的细节得以衔接起来,经过和汪先进提供的家谱资料对照,我个人并没有找到各自始祖,即我们河南固始黎集汪氏宗亲敦睦堂始祖溟公与贵州遵义汪氏宗亲兰溪堂始祖金荣公之间从安徽歙县迁出时的必然联系,但是追朔到各自的第55世,我看到了支流的主干,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55世祖师全公。既然从本源、从姓氏、从祖根找到了共同点,至于其中各家断代断谱的讹传或者什么本系分支就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弄个水落石出,因为天下汪氏是一家,有此足矣!
本人才疏学浅,本对家谱无甚研究,甚至连家谱爱好者都称不上,就大言不惭的应贵州遵义汪先进本家续编本系家谱的要求,为之狗尾续貂而写序,纯粹是班门弄斧,所以我把这篇不才之篇取名为“贺序”,算是对身在千里之外的汪氏本家们在重修家谱时寄上一份遥远的祝愿吧!
河南固始黎集敦睦堂九十一世裔孙乃涛2007年仲夏拜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