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族网站穿起地球这边那边 阅读: 81 次
作者: 记者 杨进军 来源 [锦州晚报] 发表日期: 2003.11.01
|
本报上周五刊发的《奶奶,你真的走了吗?》一文给记者印象比较深的除了本文作者的切切真情外,还有一点,那就是本文作者的姑姑在文后特别注明:该文是小侄通过家族网站发过来的。这种家族成员间的亲情沟通方式引起了记者的兴趣,周二,记者采访了汪氏家族的成员之一、现在锦州的汪涛。 打开汪氏家族网站的主页面:“我们用血缘跨越长城和金门桥”这行字就出现在面前,这是汪家长孙汪勃的题语,“长城”代表身在中国的亲人,作为旧金山的标志性建筑的“金门桥”代表了身在美国的亲人,意思是尽管身居异处,相隔万里,也不要忘了血脉相连。 提起网站就想起了从前,汪涛回忆起从前很感慨。父母在因工作调来锦州之前,一直生活在南方,她的三个哥哥也都出生在南方,惟她是土生土长的锦州人。且不说当年父辈只有父亲这一脉在锦州,现在他们哥儿几个也是各分西东。大哥一家在大连,二哥一家同自家在锦州,三哥一家远在美国。伯父家的两个女儿,一个在安徽合肥,一个在湖北武汉,而大哥家的孩子、伯父家两个女儿的孩子大部分都在美国。天各一方的亲人,维系亲情的方式最初只有写信或者打电话。而写信复信需要时间周转,打电话还得计算好时差,遇到有急事的时候找不着人,想要交流一下感情又总感觉交流得不充分,不同的地域把亲人间隔得都不像是亲人了。 记不得是谁出的这个主意,办一个家族网站的构想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利用网络缩短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把地球这边和地球那边的亲人串联起来,让亲缘不因距离的远近而疏远,让彼此间的亲情因网站的链接而愈浓愈密。2002年8月15日,汪氏家族网站由汪家三哥的儿子汪乃川在美国申请注册成功,并由他做网站的站长。 汪氏家族网站浏览 随着汪涛手中鼠标的点击,一个中西合璧的网站首页出现在我们面前,有英文也有中文。网页做得简约、朴素而实在,上面没有商业网站那些乱七八糟的广告。网站的左上方嵌着绵延起伏的万里长城,显出巍巍大中华的气派。右下角镶着旧金山跨海斜拉的金门桥图片。因为奶奶裴世惠的过世,网站管理员汪乃川已经更新了首页的照片,将原来的首页图片换成了奶奶的生活照,以供家人瞻仰。旁边排列着栏目名称,有家族成员、日常写真、相关链接、申请信箱、家族论坛等项内容。打开这些内容可以分别看到家庭成员间的联系方式、近期的生活照片等,而家族论坛是大家都比较关注的,因为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可以在这里发帖子,也可以看到家族成员的新动向。哪怕刚发生的一件事,只要传到网上,汪家成员就可以及时地看到。因此这里也是点击率最高的地方。 看看网站站长的真面目 说到汪家家族网站,就不能不提提汪乃川,汪涛告诉我:“汪乃川从6岁起就到了美国,接受英语环境的熏陶,对汉语,那就如同早先的农村老太太,光会说不会写,也不认识汉字。”所以他在网站上使用的是英文,而其他的人大都用汉语交流,后来旅美的汪家孩子大都双管齐下,英语汉语一起上,总之表达清楚意思是根本。 血缘和亲情也许是世界上最坚韧的东西,撕扯、涂改,无论怎样都无法改变。在姑姑的眼里,汪乃川是个很讲究亲情的孩子,他今年24岁了,在美国生活了18年,18年足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切,他也是一个很美国化的孩子了。但是他却不同于一些华裔的子辈,一回国就嫌国内生活环境这样那样不好。他从不埋怨这些,他很愿意和亲人沟通,他也愿意回国和亲人团聚。早在几年前,汪乃川就曾靠自己打工挣的6000美元单独回过一次国,浏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去南京祭拜从未谋面的三爷,到杭州看望姑奶,所以对经营这个网站,他是非常尽职尽责的。 论坛里的幸福时光 网上不是有句话,叫做“论坛是我家,灌水靠大家”吗?汪家的论坛也很热闹,在论坛里可以充分看到汪家的亲情链接,体会到其中的自由与随意以及一种民主的轻松的氛围。小辈与小辈间、长辈与小辈间都用不着中规中矩,谁也不用板着脸说话。记者大体摘抄下来几个帖子或回帖,很有意思。 A、 汪勃在干什么?(爸爸) RE:汪勃在干什么?(汪勃) 呵呵,终于憋出一个潜水的。 原来汪勃的爸爸不常上网,偶一上网没看到儿子的帖子,着了急,发个帖子询问一下还被儿子揶揄一番。 B、三舅妈“探监”(汪涛) 大致写的是:女儿在沈阳上学,“非典”期间由于封校,她三舅妈拿着东西去看她时,只能隔着学校的铁栅栏相见,而她提出的要求竟是非常想吃西红柿和黄瓜。 C、关于我的文章——周光翼获得美国总统学者奖(周光翼) RE:关于我的文章——周光翼获得美国总统学者奖(三舅姥爷)改姓汪好吗? RE:关于我的文章——周光翼获得美国总统学者奖(大舅姥爷)姓汪的小子们要努力啊! RE:关于我的文章——周光翼获得美国总统学者奖(汪勃)汪乃川,我们哥儿俩要受苦了……呜呜,光翼以后我叫你舅舅算了…… 汪涛每次看这里都要笑,光翼是她伯父的二女儿的女儿的女儿,说下来都得大喘一口气,因了姥姥这层关系,也算是汪家后代。现在二姐的女儿孙林红一家都在美国,周光翼自小在美国长大,学习成绩一直都非常优秀,今年高中毕业考上了哈佛大学,并且获得了“总统学者奖”,这个奖项是专门颁给应届优秀的高中毕业生的,全美仅有137名高中生获奖,周光翼就是其中之一。汪涛的三哥感慨汪家小子不如人,开玩笑要周光翼改姓汪,马上引起汪家小子的抗议。 汪涛还讲起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就是小侄汪乃川和大侄汪勃帮助三哥填游泳池的事,在美国,儿子给爸爸打工挣钱都不足为奇,大侄汪勃到美国后不久,正赶上三叔要填自家的游泳池,小侄汪乃川和大侄汪勃决定为他打工挣钱,两个人说干就干,而且照了相片发到家族网站上,汪涛几乎天天上网,看到照片就发帖子问他们:“怎么累那样,满脸都汗津津的。”汪勃回复说:“为了增加效果,故意往脸上喷的水。”汪涛又回复两位侄子说:“两个小子好好干呀,小心干不好老板扣你工资。” 除此之外,大事小情的相互关爱,节假日和家人的生日祝福就更是必不可少的了。 现在,汪涛几乎天天上网,好像天天进去看看成了她的习惯,看看大家的近况,哪怕只在上面留两句毫不相干的话,也说明大洋彼岸的亲人好好的哪。她知道,远方的亲人也会同她一样,否则,留帖的日期也不会离得那样近。 网站里的浓浓亲老之情 近期因为汪涛母亲的过世,网站里平添了一种凝重的气氛。汪涛把母亲的照片编辑成集,发到网站上,而悼念的文章也一篇接着一篇,有汪涛的,有她哥哥、嫂子的,还有汪勃、汪乃川和汪涛女儿等等小辈们的,都通过网站表达了自己对老人的怀念,切切之言,悲悲之情,犹如亲人都聚在眼前。 提起母亲,汪涛的眼睛就湿润起来,泪光在眼里忽隐忽现,母亲对汪家的每个人都影响至深。母亲曾经对汪涛说过一句话:我们俩的命运是一样的。因为汪涛的母亲上初二时赶上抗日战争爆发,没能继续学业,而汪涛也因为文化大革命而耽误了学习。但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她们弥补了这一缺憾。汪涛的母亲师从自己的父亲,修得深厚的国文底子,而汪涛也深得母亲的遗传。权且不说别人,就是汪勃,他成长的每一步,都有奶奶的亲力亲为,都受到了奶奶的无限惠泽。 论坛里有一篇署名常彤的文章,他是汪涛的叔伯大姐的儿子,现在美国,他与汪涛母亲只有一面之缘,那还是在他很小的时候。尽管只见过一面,却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至今还记得二外婆哄他睡觉的情景,那天晚上,二外婆给他讲了大拇指的故事,故事讲得生动而有趣,听得他着了迷。他说:“我也曾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孩子听,可是怎么也不如外婆讲得那么好。”后来他感悟到,不是每一个外婆都会给外孙讲这样生动的故事,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如他那般幸运地听到这样生动的故事。 而前面提到的叔伯二姐的女儿孙林红,1978年参加高考前的三个月是在汪家复习的,短短的三个月,让她对老人念念不忘。那时候老人不光辅导她的功课,还想办法给她做好吃的补充营养。林红在文章里深情地说:“那时我都不愿意回我自己家了,我觉得这里就是我的家。” 汪涛说,自己总是很感慨现代科技的发达,去年女儿高考完的第二天,她就去买了电脑,通过上网她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也寻到了无法割舍的亲情。现在几乎各个分散的家庭都买了电脑来保持联系,亲人的距离更近了,联系更紧密了,心也更贴在一起了。从此汪家的交流再没有了地域和时差的限制,天南海北也能聚到一起,也没有谁再觉得美国是那么的遥远。也许亲人还会走得更远,但是那都不重要了,因为通过网络,离别不会太遥远! 图一:网站站长汪乃川 图二:网站中文编辑汪勃 图三:周光翼在美获得“总统学者奖”后同老师及第一夫人劳拉·布什合影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