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灌南人,你从哪里来
说到灌南人的由来,有许多粗通灌南地方历史的人会说,我们灌南人的祖先一部分来自苏州阊门,还有一部分来自新安江畔的安徽歙县;或许还会有一些浪漫的诗人会讴歌: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是华夏儿女!
其实,这些回答都不正确。首先,“红缨赶散”发生在明代洪武年间,“徽商移民”则发生在明代中叶,而我们灌南地区仅有文字记载的就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西汉时期就有海西建县的记载,“红缨赶散”和“徽商移民”距今不过几百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是浪花一瞬,且仅仅是漫长历史中外籍移民的一部分,根本就不能代表我们灌南地区先祖的由来。其次,现代考古学明确告诉我们,灌南地区的先祖就人种学来说,与黄河流域的炎帝、黄帝等部落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说本土灌南人的先祖不属于华夏正族。
【两百万年前的生命遗迹】
灌南地区的生命遗迹最早可以追溯到两百万年前。1972年,我县原花园公社(今花园乡)境内兴修水利工程时,发现了鲸鱼脊骨化石和鹿骨化石(现收藏在灌南县博物馆内),经南京博物院专家鉴定,距今约有二百万年的历史,这是目前已经发现的灌南地区生命存在的最古老的历史佐证,证明了早在二百万年前我县境内就有生命存在。后我县又在北陈集等乡镇相继发现鲸鱼脊骨化石和鹿骨化石。灌南县博物馆原馆长张步军先生介绍说,我县在建国前后曾经多次在花园乡发现这种化石,但是因为当时没有专业的文物部门,这些化石没有得到及时搜集与鉴定而湮没了。专家们据此推测,在上古时期,灌南县的东部地区与响水地区不同,可能只是近海沙滩,最多也就是浅水湾而已。
【淮海古猿——本土灌南人的先祖】
据《淮安府志》记载:考古学家考证,境内在一万五千年前是古海岸沙堤,生活着古脊椎动物,考古学家称为“淮海古猿”。一万年前,“淮海古猿”进化为人类。约六千年前,地壳发生变化,谭芦大地震震出了今灌云境内的大伊山、小伊山、伊芦山和朐山连为一体,在它的西南部,形成了方圆一百八十里的硕项湖,硕项湖的南隅即有先民居住于此,生息繁衍。
【灌南地区历史上的第一次移民】
约4600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进行了一场大战,即中国历史上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涿鹿之战。战争结果,获得胜利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成为华夏族的共同祖先,随着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进一步融合与历史的发展,炎帝、黄帝便人格化成为传说中的华夏族的首领,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而战败的蚩尤部落则退居东海一隅,灌南地区以及周边地区的先民也逐步融合成为蚩尤部落的一部分,这是灌南地区远古时期的第一次移民,也是灌南地区民间广为流传的灌南人是蚩尤子孙而不是炎黄子孙的由来。
蚩尤是灌南先民尊崇的第一位神灵,叫“蚩尤之旗”,他是灌南地方历史中图腾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俗神文化的一部分。至于我县现在宣传的历史上民间对二郎神的崇拜,乃是宋代之后的事情了。
灌南地区先民对“蚩尤之旗”的尊崇,虽然在现代无法找到其历史遗存和文化遗迹,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仍然有踪迹可寻。先民们曾经在境内建“蚩神陵”以表达对“蚩尤之旗”的尊崇,可惜蚩神陵毁于汉代的大地震中,一直无人修复,今已荡然无存。蚩神陵故址位于今武漳河闸坝所内。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土灌南人的先祖不是炎黄子孙,不属华夏儿女,仅仅是从考古学和人种学的角度所说的,而不是大家平时所理解的文化概念。随着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变迁、居民的迁徙、婚姻的交配、血缘的同化、文化的融合,岁月的流逝,我们灌南人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和全国人民一样,都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现在,世界上已经找不到一个纯种的民族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