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徽州魂在苍生
——读长篇历史小说《徽州魂》
在中国历史上,安徽始终有着可记述的辉煌篇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从这块土地上起兵的,农村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也是从这块土地上炸响的。安徽之所以有着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是因为徽州魂恒久地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徽州人。
安徽自古人杰地灵,清朝114名状元中,安徽占了11名,位列江浙两省之后。由于特殊的原因,江浙两省占了68名,剩余的46名中安徽能占11名,殊属不易,因为还有直隶、满洲、山东几个状元的“金牌大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安徽出了很多名人,政治家曹操、清朝重臣李鸿章、红顶商人胡雪岩、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胡适、中共创始人首任总书记陈独秀……提到安徽的历史名人,有一个人不能忽略,他就是被誉为“古徽州第一伟人”的越国公汪华。
汪华,徽州绩溪县汪村人(隋唐时属歙县)。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汪华高举义旗,相继攻占歙、宣、杭、睦、婺、饶六州,拥兵十万,号称“吴王”。建吴称王后,汪华审时度势,颁布一系列使民休养生息的政策,百姓安居乐业。几年后,汪华有感于唐朝的强盛和德政,为使徽州之民免除战乱之苦,奏表归唐。为了表彰汪华识时务、顺潮流和保六州之功,唐王李渊授予其方牧,总管六州诸军事兼歙县刺史,封上柱国、越国公。贞观二年奉诏到长安,授为左卫白渠府,统军事掌禁兵。唐太宗李世民征辽,任汪华为“九宫留守”,担当留守重任。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病逝于长安,三年后,灵柩运回家乡,葬于歙县云岚山。
我们现在看到的《徽州魂之建吴称王》,是三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徽州魂》的第一部,记述了汪华从幼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举旗兴兵征讨六州的浴血奋战、建吴称王的辉煌壮举。小说作者运用了高超的艺术手段,为读者展示了汪华文武双全、光明磊落、忠君爱国、仁政爱民的鲜明形象。
汪华出身贵族世家,因奸臣当道,父亲惨遭迫害,父母双亡后,寄人篱下,社会底层的生活使他了解到普通民众的生活艰辛,奠定了他悲悯情怀和施行仁政的政治根基。这种思想伴随他所有的举手投足之中。初为歙州副将平叛贼寇时,汪华认为,除了少数人之外,大多数贼寇也是贫民出身,因为生活所迫才误入山林落草为寇,他坚持剿抚并举,尽力劝降,避免了更多的人死于兵火。歙州山多地少,人民生活艰难,汪华采取了军队屯垦和修水坝两个措施,齐头并举,既减轻了民众的负担,又造福千亩农田。在开习武之风的同时,他广增私塾,扬读书之气,歙州上下,无论老幼,都以读书诵经为要事,无论地位贵贱都以明事理知礼节为行为准则。所有这一切,为他博得了美誉,为他后来建吴称王统领六州,奠定了基础。
纵观历史,凡成大器者除了先天禀赋之外,一般都要得高人指点。老师有两种,一种是出道之前尊尊教诲的启蒙之师,一种是陪伴创业历程的军师,军师既为参谋,同时又是老师。姜子牙、张良、刘伯温均为后者,可惜凡夫俗子看不到这一点。汪华的老师是前一种,他先后师从演公、朱老夫子和罗玄三人,既学到了盖世武功,又饱读兵书战策,既参透驾驭团队的领导艺术,更彻悟仁政爱民的治国真谛。朱老夫子告诫汪华,太平时期要施仁政富万民,乱世之际要挽狂澜安天下。罗玄指点汪华,有为之人乱世要匡扶社稷。演公教导汪华,为人必须要光明磊落,保国安民。应该说汪华是幸运的,得到了高人的指点,养成了爱国爱民的高贵品德。应该说汪华的三个老师也是幸运的,他们的弟子听从了为师的教诲,没有让他们失望,枉费心血。
名师教诲和多年思考使得汪华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人生哲学,他的思想影响了千年徽州,以他的思想为基础,徽州魂得以形成。
什么是徽州魂?
爱国爱民。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田野之陋,不以国家为念,不以苍生为重,终将被历史所弃。生逢乱世,汪华痛心国家四分五裂,痛心民不聊生,一思一念,都为国之繁荣兴盛,一举一动,都为民之安居乐业。汪华为官之道,就是在今天,仍然值得从政者以之为鉴。
积极进取。爱国爱民和忧国忧民一字不同,境界天壤之别。忧国忧民,比那些沉睡不醒麻木不仁的人好得多,但只是坐而论道,空发叹息。只有像汪华这样爱国爱民的人,才会以积极的心态,采取积极的行动,为改变现状去努力。
不畏艰辛。成大事者没有一帆风顺的,都会遭受到常人所不能经历的百般折磨,汪华的创业过程中,多次强敌压境,屡次深陷困境,他失去了爱妻,失去了骨肉一般的兄弟,但是他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不畏艰辛百折不挠,终于一统六州,完成了自己的政治抱负,给千万民众提供了和平的生活环境。
团队制胜。从幼年时代起,汪华就体现出卓越的领导能力,将一群放牛娃团结在自己的身边,这也构成了他后来的核心团队。他肯定并尊重每个人的价值,一视同仁,没有亲疏远近之分,使得团队具有极其强烈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徽州有魂,魂在汪华,魂在以苍生为重。
(作者:王念清 《纪实中国》系列丛书 主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