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写给远方的一位姑姑
文/一汪清水
我无意中在汪氏宗亲网上结识了这位本家亲戚,从交谈中得知,她是长我一辈的姑姑,按着她的叙述,我顺着家谱里的踪迹找到了她的线索。
庆幸的是我们汪氏家谱里对女儿的情况也略有些记录,她和我同宗同门同名且同月同日生,我的网名叫做“一汪清水”,她的网名叫做“人淡如菊”,一个是清雅淡闲舒惬意,一个是芬芳殷盛馥从容,两个持如此心态又连着几丝血脉关系的人,能够在这样一个清水无浊、落花无言的氛围中巧合与巧遇也算是一个缘分吧!
在依稀的记忆里,“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这句话出自唐代司空图所著的《诗品二十四则》的《典雅》篇章中。原文曰: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品此佳句,对照“人淡如菊”留给我的浅淡的印象,让我用自己略带一些血缘之间的感情去解读这位远方的姑姑,我觉得我已经能够品读出她身上独特的平实内敛却又激情执著的性格来了。
不知道姑姑是不是常在细雨芳菲赏时节静静的独坐于家中,相伴一壶淡茶,一边细细的欣赏着绵绵春雨,一边漫无边际的任思绪飞扬,沉浸在对故乡和亲友们的思恋之中呢?
这样的意境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得到的,我觉得“人淡如菊”的姑姑一定会常常在孤独的情绪里祈盼着能够拥有这样一个浓浓的氛围,让自己的情感更加具体的自然流露出心底。因为侄子就是这样,常将思绪天马行空的驰骋在冥冥的畅想之中,这应该是汪家人血脉之中独有的一些共性。
姑姑曾经在与我不多聊天中谈起过她的童年,她那个年龄段的生活是在一个特定年代的压抑氛围之中度过的,其中的磨难我能够理解,不用赘述。
姑姑说她17岁时回家乡住了一年左右,是因为她的父亲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遣送回原籍改造”,就是在那时她得以认识到我们的故乡,虽然留下的记忆大多是苦涩的,但是她还是对家乡念念不忘。她还曾经专程到黎集公社的办公大院门前去看我们家的祠堂呢。
姑姑为我打开了她尘封在记忆里的一把锁,她的青少年的成长经历和生活与我家小姑有着极其相似,都是在哥嫂们的照料下成长起来的,这又是我们汪氏家族共有的特性。所以,我寻找到她内心世界复杂的情感,她热爱生活,眷恋家乡故土,珍惜父母兄长之间的手足情谊,因此我看出来她对生活的激情和执著。生活在这样一个历经坎坷和政治磨难家庭的人,造就了“人淡如菊”的品格,不过,我理解的“人淡如菊”是淡在荣辱、名利、诱惑之外,却淡在骨气之内的心境。
“落花无言”是经历了沧桑和磨难之后的大气和胸襟。姑姑经历过的人间冷暖和人生磨难应该是到了人亦淡泊自如,若同那菊的境界来了。
其实和姑姑聊天的时候很少,但在不多的交谈中我和这位素为谋过面的姑姑倒是很有一种未见其面,愿闻其声的感情,姑姑所说出来的话和思想里流露出来的真情,让我们姑侄两个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每每在网络上相遇,我们之间总是相互默默的观望着,其实内心还多少有那么几丝牵挂。反正我把这种感情已经深深的埋在自己的心中了。
面对雨过天晴,蓝天白云,林鸟相逐。在修林茂竹之间,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一汪清水”正期盼着倾听来自远方亲朋“人淡如菊”的琴弦与和声呢! 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所以叫人淡如菊是因为我喜欢这句话的意境,也符合我的性格。我绝对没有你描述的那样唯美,但是——平实内敛却又激情执著的性格——这个评价我感到还是准确的。
文章写的太美了,如果你看到我本人一定会失望的。 "她那个年龄段的生活是在一个特定年代的压抑氛围之中度过的,"
那是个不堪回首的年代,值得庆幸的是那个年代终于过去了. 写的好! "文章写的太美了,如果你看到我本人一定会失望的。"
-----岂不闻"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吗? 人如其文,文如其人。。。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大家走到一起,因为大家血脉相连,进入宗亲网,就感觉有一种浓浓的亲情在.我能体会得到乃涛本家与'人淡如菊"本家的那份真情
乃涛本家好文采! 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一个共同的姓氏把我们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同宗同源!血脉相连! 我和乃涛同是来自河南固始黎集的同门近支的汪姓,但是原来并不认识,是通过宗亲网才得以相识,也可以说这是我上宗亲网的最大收获,这么说别的本家不会怪罪吧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