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客 发表于 2011-1-25 16:18:32

引用第6楼汪志林于2006-12-16 14:54发表的:
希望有更多的介绍和更多相关传说 http://www.iwangs.com/bbs/images/back.gif

龙眠久子 发表于 2011-1-25 18:35:27

此支汪氏是铁佛公休宁支系,本支始祖士荣于清初迁吴。因世居苏州临顿路东花桥巷,是为东花桥巷汪氏,。朱卷中收入本支家族中5人,即汪朝模;汪朝棨,汪麟昌,汪廷枏,汪毓煊。道光二十二年汪朝棨后裔汪景纯与从子廷枏承其父翼铭遗志,在苏州平江路魏家桥南创立汪氏诵芬义庄,置田一千零八亩,潘世恩为之记。民国《吴县志》中有该家族祠堂的记载,“善行汪公祠在平江路潭子里,祀清旌表善行工部员外郎汪留堦,子翼镐、翼铭配。道光二十一年建,并祀通议大夫士荣、虞炳,议叙道鼎煌等于寝”。另外,留堦、翼镐,县志中都有传记。该支家族庚申之乱时举家迁至上海。笔者曾对迁到上海的汪氏后裔汪宗锷先生作过采访,根据汪先生的回忆,以及家中遗留的一些资料,可知,汪朝棨是其祖父,汪朝棠是其本生祖(汪宗锷先生的父亲汪仪周曾出绍给汪朝棨为嗣子),“长毛”之乱时,他们整个家族迁至上海,并在上海定居。

我是铁佛公后裔,收集了不少本支资料,希望这支后人能与我联系。

汪根远 发表于 2011-1-25 20:44:20

引用第10楼双子客于2011-01-25 16:18发表的:
http://www.iwangs.com/bbs/images/back.gif

希望能有更多的资料介绍和更多相关传说上传!

临清汪氏 发表于 2011-2-8 20:44:53

      引用:"我是铁佛公后裔,收集了不少本支资料,希望这支后人能与我联系"。
       欢迎继续上传.......

桃园汪银河 发表于 2011-5-19 20:06:43

我有一本家83世五房始祖一鸣公因贸易而居苏之长洲县<苏洲>水滩头,.....联系号码15007983899.......07986611413...

汪士林 发表于 2012-1-15 15:58:53

每隔2~3年会去苏州上坟,都会去老宅看望,祖宗的骄傲.

龙眠久子 发表于 2012-1-16 12:40:29

汪宗锷,男,1936年11月7日生,汉族,住上海市延安中路545弄64号。
汪宗锐,(系汪宗锷之弟),男,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职工,住上海市天钥桥路69弄1号306室。

汪德存 发表于 2012-9-5 23:31:04

回 楼主(亮翁) 的帖子

苏州古城东花桥巷汪宅拍摄调查记略



小序:

2008年6月8日携子游玩平江路,遂入东花桥巷汪宅一窥。惜,随身仅携老旧卡片机一台,无拍摄广角等功能,故厅堂类大型建筑之现状无法很好记录。





关于东花桥巷汪宅的调查记录



一.东花桥巷

东花桥巷:西起临顿路,东至平江河。有花桥在巷西,故名。巷子原为弹石路面,1985年改为六角道板路面。路长400米,宽2.2米。

花桥,唐代时盛名,白居易诗云:“扬州驿里梦苏州,梦到花桥水阁头。”诗中的花桥即是此桥。清代末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阶段,苏州个体纺织业蓬勃发展,花桥一带,几乎全是个体纺织工场,业主需要雇用人力纺织。其时,许多没有生产资料的纺织工人,都聚集在花桥上面,等待业主雇用。因纺织工人大都是花缎工,俗称为“花工”。花工集于上,成为名副其实的花桥。(节录于<平江区志>)

巷东花桥之上原有水阁一座,清乾隆年间桥上建文昌阁一座,且武康石石梁上雕有牡丹花。巷内旧有一寺一庵,25号为南宋端平元年(1234)所建的大智寺,46号为地藏庵。10号原为怀德堂凌宅;33号为中和堂汪宅,其西义庄已无;41号为杭氏义庄。





二.建筑资料(节录于<平江区志>等)

东花桥巷中和里,坐北朝南,3路5进,现有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总体布局和木构造仍保留古朴的清代建筑风格,完整地保留着3座砖雕门楼。主厅前有清康熙时砖雕门楼1座,上雕“状元过街”和“鲤鱼跳龙门”。构图严谨,做工精巧,形象生动,是现存较早砖雕门楼之一。第二进楼厅前还有1座清嘉庆年款硬山式砖雕门楼,布局十分简洁,上枋素面,字牌刻有“兰署金娣”四字,下枋中间雕刻有一组寓意吉祥如意的图案,楼厅前还有1座砖雕门楼,字牌“引领紫微”四字保存完好。





三.主人探究

从《苏州志》、《汪氏族谱》等资料显示,此汪宅之主人为汪铁佛休宁支系,此支始祖士荣于清初迁吴。汪铁佛在唐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封宣城郡开国公。至休宁系汪氏八世祖汪伯佑(诰赠奉直大夫,州同知加二级),居安徽徽州休宁县千秋乡仙凫里,世代官宦,荣禄显赫,为徽州望族。至五世祖汪士荣始迁吴,住苏州城阊门内临顿路东花桥巷内。依据清代汪氏族谱记载(汪琬编辑、汪朝监修),汪朝的高祖汪虞炳,曾祖汪留,祖父汪翼铭,至其父汪景淳都出入仕途,母亲潘氏为潘奕隽的孙女。直至光绪年间,汪家还出过郎中、御史等官员。



当时的汪潘两家应该说是相当有政治势力的名门望族。汪家媳妇潘氏的祖父、父亲和兄长均出仕。(潘氏祖父潘奕隽:乾隆壬午举人、乙卯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父亲潘世璜:乾隆乙酉恩科举人、乙卯恩科一甲三名进士;兄长潘顺之:道光丁酉拔贡、癸卯举人、乙巳进士、翰林院编修)。



从当今文物市场上,“中和堂”汪家的书画藏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其藏品多为清代各时期的官宦或名人所作。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花桥巷汪家的政治地位和其经济实力。因太平天国苏州沦陷前后汪家迁居离苏,目前此支汪氏后裔,多居上海。

龙眠久子 发表于 2012-11-16 20:35:12

这支的朱卷明确记载,其后裔在上海较多。
其中,汪之泓,在松江一中退休。还有汪士林,上海皮革厂退休。汪之渊,等等。

希望这支铁佛公后人能与我们联系,我们正准备修葺迁休宁一世祖的墓园。

汪德兵 发表于 2013-9-10 14:32:44

希望能有更多的资料介绍和更多相关传说上传!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苏州汪状元古宅===中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