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 发表于 2006-3-20 09:40:55

千年“汪家水磨” 再现大隐古镇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50 align=center border=0>
<TBODY>
<TR>
<TD align=middle></TD></TR>
<TR>
<TD height=10></TD></TR>
<TR>
<TD class=hei7 align=middle><FONT face=arial><B>http://www&#46;cnnb&#46;com&#46;cn</B></FONT>   中国宁波网  9月2日 7:50 </TD></TR>
<TR>
<TD height=15></TD></TR>
<TR>
<TD bgColor=#0199cb height=1></TD></TR>
<TR>
<TD height=15></TD></TR>
<TR>
<TD class=hei4>
<P align=center><IMG height=300 alt=0902Y2-PICT8079A&#46;gif src="http://www&#46;cnnb&#46;com&#46;cn/gb/node2/newspaper/node19916/node19920/9/node32164/node32166/images/00285947&#46;gif" width=400></P>
<P align=center><IMG height=533 alt=0902Y2-PICT8205&#46;gif src="http://www&#46;cnnb&#46;com&#46;cn/gb/node2/newspaper/node19916/node19920/9/node32164/node32166/images/00285949&#46;gif" width=400></P>    余姚日报讯 经过修复,古老的水碓前天再现大隐章山村下磨自然村。根据考证,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杵就是水碓的前身。我国在汉代发明了水碓,可见它的存在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包括大隐在内的浙东山区在唐代已有了使用滚筒式水碓的记载。南宋年间经吏部尚书汪大猷改革,利用当地山区特有的溪流自然条件,遣工匠制作了一种以水作为动力的水磨(水碓),后人遂将该村称之为“汪家水磨”。<BR>    据史料记载,解放前大隐共有水碓56处,其中用来磨米的水碓6处,磨蚊香木粉的水碓50处。据章山村村民翁如良介绍,上世纪60年代中期章山村农民水碓磨蚊香木粉销往上海、宁波等各地,木粉销售收入占到山村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后来随着农业产业改革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水源环境的变化,一直到上世纪末水碓才完全退出了山区农民的生活。<BR>    据了解,大隐镇政府为加强对文化古迹的保护,从2002年开始,对该镇仅有的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水碓投资近万元进行修复,并于今年8月31日对修复好的水碓放水试用,使古老的水碓重新运转。<BR>    据宁波市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协会、文化研究会会员杨古城称,大隐镇章山村下磨自然村仅存的这一处水碓石构件距今约有800年左右的历史,它对我们研究古代能源科学、环境科学、水利科学、动力科学等均具有很高的价值。(古丽/文陈斌荣/摄) </TD></TR></TBODY></TABLE>

hnnywjg 发表于 2006-3-20 09:49:57

很好,再现了汪氏先祖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有机会去看看。

seadog60 发表于 2006-6-11 18:25:57

珍惜历史,整个人类的历史,特别是我们汪氏宗族的历史哦!

film 发表于 2009-7-26 15:05:15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千年“汪家水磨” 再现大隐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