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大陈汪氏宗祠
大陈地处江山城西北端,距城约12公里,与常山交界,是清末江山至常山的主要驿道,素有江南古村落的美称。大陈有重教崇文的传统,热衷于创办文学诗社和义塾、私塾。“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一门九进士,同胞两翰林”的佳话多有流传。上世纪30年代,大陈创建了衢州地区独一无二的民办中学——萃文中学。当时在校任教的一些有名望的大学教授,著名数学家胡定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大陈的古建筑比较集中,绝大多数是清末民国初期所建。特别是村中心的建筑、古道、青石板基本保存着清末民国初的格局。在所有建筑中,汪氏宗词是保存相当完好的一座古建筑。占地约100平方米,布局为三进二天井,白墙、灰瓦、马头墙。汪氏宗祠的门楼为三重出跳飞檐,各层以花拱承重。大门两侧檐下各设五对人物故事牛腿,有拿箫、持拐杖、扶羊头等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刻。可惜有三个雕刻人物的脸部在“文革”期间被削去。
进入大门,一进明间为戏台,戏台柱础为正方形,略束腰。天井为碎石铺设,水沟边的条石居然是从龙游运来的红斑花石。天井设回廊,两边有厢房,楼上护栏做成花格,间以一朵朵荷花镶嵌其中。左边厢房原称贞节祠,右边原称忠孝祠,两祠屋顶系两层重檐挑角,有马头墙与一二进相隔。第二进中堂又称敬爱堂,系当年族姓众庶照长幼次序拜跪之处。其梁上雕刻有凤凰、鹿、龙、鱼等图案。另外,其屋瓦的铺法也很特别,椽上铺一层薄砖,砖上再盖上灰瓦。后进天井,原是碎石铺设,后被大陈中学挖成现在的一个大水池。其左厢房为报功祠,右厢房为崇德堂。三进是过去祖宗放牌位的地方。其廊顶有彩绘三幅,左右画花鸟,中间有一人物故事。
在汪氏宗祠的右侧有一文昌阁,为宗祠的附属建筑。
据悉,汪氏宗祠始建于1866年,距今已有130多年历史,一直作为汪氏族众祭祀、办学之所。外部牛腿、雀替、花拱精雕细刻,绘画人物鲜活,贞节、忠孝两祠,既相对独立,又与祠堂浑为一体,表现了结构和艺术的高度统一。特别是祠堂的平面布局、梁架结构,完全按康熙53年汪氏宗祠初建时的模式,这对于我们研究清代早期祠堂建筑艺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而现在汪氏宗词,颇具“后现代”风格,在青石门柱的大门左右侧,挂着“大陈中学”、“警民共建单位”、“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牌子。古色古香的厢房分别设了“图书室”、“棋牌室”、“体育用品室”、“乒乓球室”等等。在孩子们的嘻笑中,不知不觉就接受了历史的熏陶。
来源:衢州文化网(文/巫子毛立强图/钱华)
Re: 江山大陈汪氏宗祠
而现在汪氏宗词,颇具“后现代”风格,在青石门柱的大门左右侧,挂着“大陈中学”、“警民共建单位”、“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牌子。古色古香的厢房分别设了“图书室”、“棋牌室”、“体育用品室”、“乒乓球室”等等。来源:衢州文化网(文/巫子毛立强 图/钱华)
[ 此贴被hnnywjg在2006-03-14 19:57重新编辑 ]
[楼 主] From:河南省商丘市 | Posted: 2006-03-14 19:36
----------------------------------
可惜了………… 挺不错的。。。 有不有现在的图。。。 亲爱的党把我们汪家的东东都整变形了. 希望可以补救. 我和村书记以及广大领导---大家都非常重视江山大陈汪氏宗祠
的保护与再修理;也做了许多相关工作;成效会早日与本家们见面的;
我会一直报道相关动作. 大陈汪氏宗祠姜江来
--------------------------------------------------------------------------------
王萌
江山古建筑将徽派、闽派、赣派精华融入到浙式建筑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地方风格。廿八都的古建筑群闻名遐尔,相比之下大陈的古建筑群也毫不逊色。大陈古建筑较为集中,绝大部分是清末民国初期建筑,风格豪华大气,细部结构精美,保留了部分当时的建筑格局和青石板、碎石路面。这些风格特异的古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汪氏宗祠。
汪氏宗祠座落在大陈乡大陈村西北部,外观气势宏伟,布局独特,用材讲究,精雕细镂,保存完好,是江山市祠堂类古建筑中的典范。明代时,汪氏先祖普贤公从常邑金桥川(今浙江省常山县球川石桥头)迁居到大陈。为纪念先人,汪氏宗祠从康熙53年(1714年)起开始建造,乾隆16年(1751年)时又进行了扩建,直到乾隆49年(1784年)才全部建成。嘉庆14年(1809年)时,宗祠左侧添造了文昌阁;道光10年(1830年),祠堂的寝室及崇德、报功祠进行了修缮,前堂及忠孝、贞节两祠也做了改建。咸丰11年(1861年)秋,祠堂毁于战乱。在汪膏等人的倡议和捐助下,咸丰13年(1863年)祠堂开始重建。工程历时4年,至同治5年(1866年)完工。重建的汪氏宗祠完全按照原先的结构、布局和规模,就连用料都采用原来的木料。现存的汪氏宗祠占地1100平方米,通面阔22米,总进深50米,东南向,整体布局为三进二天井,平面呈长方形,白墙灰瓦,设马头墙,小青瓦盖面,气势宏大。
宗祠门楼设计豪华气派:门前设石台阶三级,门两边为青石柱,柱础硕大规则。门顶三重出挑飞檐,各层以花拱承重。门楼设麒麟牛腿一对,人物故事牛腿一对,狮子戏球牛腿一对。大门两侧檐下各有人物故事牛腿五对,有的左手拿箫,右手持拐杖;有的左手扶羊头,右手提花瓶,形态各异,生动逼真。门楼两侧设有四组错落有致的马头墙。
跨入大门后进入一进,明间为戏台。戏台设八角藻井,内彩绘人物故事图,人物逼真,个性鲜明。戏台前檐的牛腿镂雕动物图案,惟妙惟肖。部分镂金错彩的横梁雕刻花草图案,十分精致,显得豪华气派。天井沿左右设回廊,上下有两根仿石四方柱,柱宽45厘米,柱础为正方形,略束腰。天井为碎石铺设。两边厢房的楼上护栏做成花格,间以一朵朵荷花镶嵌其中,显得朴素大方。左边厢房原称贞节祠,右边厢房称忠孝祠,两祠屋顶两层重檐挑角。一进与二进间有三级台阶。
第二进明间为抬梁式,次稍间为穿斗式,五开间。明间为中堂,又称敬爱堂,作宗族祭祀朝拜之用。明间柱粗,直径达55厘米,柱础石直径达60厘米。第一、二柱间的左乳上面雕有凤凰、鹿、松树等图案,右乳上雕有龙、鱼、树等,龙、鱼、树为黄色鎏金,其余部分被漆成红绿色。另外,屋瓦的铺法为椽子上铺一层薄砖,砖上再盖灰瓦,也颇具特色。
后天井原为碎石铺设,被占用后挖成了现在的大水池。后天井左厢房为报功祠,右厢房为崇德堂。两祠的牛腿也精雕细镂。
第三进是放祖宗牌位之处,廊顶部有彩绘三幅,左右两幅画花鸟,中间一幅绘有人物故事,均画面精致且色彩艳丽,栩栩如生。
汪氏宗祠的西侧是宗祠附属建筑文昌阁,为汪氏族办学之所,约350平方米,与宗祠相连,进深25米,面阔14米,为两进一天井三开间。大门顶为重檐三层出挑,门上两侧檐下设牛腿二对。一进为二层结构,左侧设有楼梯,顶上花拱小巧玲珑,颇具匠心。后进门顶也为三层翼角出挑,并设云龙纹牛腿一对。
汪氏宗族历来重祀崇教,所以祠堂除了每年冬季举行重大的祭祀活动外,平时还设馆教学。同治11年(1872年),汪膏、富商汪乃恕等为培养宗族子弟,首创了“萃文会”(类似于现在的教育基金),并各捐献白银数千两创办萃文私塾(又称“环山会馆”),会馆就开设在祠堂内;而1909年开办的私立大陈萃文初等小学堂,1942年创办的私立萃文中学,1951年8月创办的江山初级师范学校以及大陈中学都曾经在祠堂内办学。直至今天,汪氏祠堂仍被作为村中集会场所和大陈中学学生寝室之用。
汪氏宗祠具有许多徽派建筑的特征,既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相对的独立性,又与整个大陈古建筑浑然一体,为人们观赏和研究清代祠堂与建筑艺术创造了条件。祠堂布局合理,结构精练,造型别致,特别是装饰牛腿高大而精细,雕刻水平和绘画水平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达到了实用与艺术的统一。而祠堂在集会、祭祖、赏罚功能之外,还用于办学培养后代,既造福了汪氏后裔,又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5年大陈汪氏宗祠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单位:江山市文广新局) 过完年我可能就要到江山大陈去修汪氏宗祠啦!昨天到江山文化局去见了局长,博物馆长,没有想到他们和他们村书记都是老朋友啦!哈哈!!!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