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志《桃花潭记》称“层岩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洁,烟波无际”。峭岩上古藤缀拂,烟雾缭绕,朝阳夕晕,山光水色,尤显旖旎。驾一叶扁舟泛游其上,一篙新绿,微波涟漪,足见“千尺潭光九里烟,桃花如雨柳如绵”。潭东岸,有东园古渡,系汪伦踏歌送别李白处,有明朝建踏歌岸阁,西岸有垒玉墩、书板石、彩虹岗、谪仙楼、钓隐台、怀仙阁、汪伦墓等景点。下游东岸有建于乾隆年间的文昌阁。阁重檐飞角,方圆八面,气宇轩昂,昔为文人兴会之所,游人登临极目之处.
游记:
青弋江流经皖南泾县西南万村时,在一座峭壁下,汇成一汪深潭。逢春日晴和时水平如镜,清澈见底。潭西怪石高耸,危阁飞峙;潭东却是阡陌田畴,阔野平沙,一片粉墙黛瓦的民居,掩映在桃花烟柳丛中。这便是因李白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而闻名遐迩的桃花潭。
我们自云岭驱车,沿青弋江水系,跨过太平湖上新建的斜拉桥,直奔桃花潭。古代青弋江上游,南自麻川,北至桃花渡,途经九里潭、罗浮潭,与桃花潭有「三潭连珠」之谓。沿江数十里,两岸青山如簇,风光如画,「烟雾牵风鸣碎玉,波头个个绾青螺」。五十年代,在桃花潭上游的陈村筑坝建水电站后,九里潭、罗浮潭均沉入太平湖底,「三潭连珠」的美景,只能从历代文人留下的诗词中领略了,唯独桃花潭景色依旧。
据说早在东汉以前,就有翟、万、汪、陈、李等十多个姓氏族先自外地迁来,桃花潭东岸为翟姓聚居,俗称「水东翟家」,西岸是万姓。其余姓氏,或杂居村中,或散居于桃花潭附近。我们先到翟村北首设在翟氏支祠的景区接待站。支祠现存前厅、天井及大厅,占地近千平米。匾额梁柱与皖南各处祠堂大同小异。工作人员说:「不然,这里有其它祠堂没有的宝物。请看……」言毕,将我们领到前厅镶嵌在墙壁上的两块二米高的大理石板前,石板平滑光洁,未加雕饰,初看并无特别之处。经指点,方辨出石板上天然纹理构成的图案,一如蛟龙驾雾腾云,一如猛虎长啸出山。据说天雨时,龙虎身形愈加清晰,恰似两幅淡墨画。原来此宝物系乾隆年间时任云南主考的进士翟槐,自云南觅得,本拟进贡朝廷,后因翟槐病故未果,遂砌进祠堂中。
关于李白与汪伦的关系,《唐诗》各选本多引宋杨齐贤注:「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汪伦只是李白游桃花潭偶遇的「村人」吗?踏著翟村老街的卵石路,我们请教导游。导游笑答:关于汪伦身世及他与李白关系,常有游客问及,但现有资料说法不一。《汪氏宗谱》上有「凤林公名伦,为泾县令,遂居桃花潭畔」的记载。但清嘉庆年间修订的《泾县志》,所列汉唐以来千余县令姓名与在任年份,却无汪伦的名字。李白为友人题诗,往往直书其官职,而《赠汪伦》则无。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写的另一首诗《过汪氏别业》中,有「汪生面北阜,凿石营池台」句,称汪伦为「汪生」,也表明汪伦当时并无官职。但从他修筑精致的「别业」看,绝非普通「村人」,至少是家业殷实、知书识礼的大户人家,或清著名学者袁枚所称的「豪士」。如今,自太平至泾县桃花潭一带,仍有许多汪姓聚居的村落,桃花潭镇的桃东村,曾有祭祀汪伦的「汪公庙」和汪氏祠堂,惜已不存。
至于汪伦与李白的关系,「水东翟家」代代相传的故事是:汪伦久慕李白诗名,得悉李白将来泾县,忙致书说:此地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好游善饮的李白欣然而至,却未见十里桃花与万家酒店,汪伦乃实告:「『桃花』者,潭水名也;『万家』者,酒家姓氏也」。李白闻之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并率族人踏歌送行。李白感其情,遂作七绝赠之。自从这则掌故被袁枚写入《随园诗话》,使李白与汪伦的这段佳话流传更广。根据李白放荡不羁豪爽性格,人们也乐于信以为真。
穿过翟村,路边有新建徽式园林「梦潭轩」,园内竹石花木,清静幽雅。所藏碑刻中,有「别业居」石匾一方,疑是当年「汪氏别业」的门额。潭边筑有悬挂著「踏歌岸阁」匾额的二层阁楼,登阁远眺,对岸「怀仙阁」、相传李白饮酒赋诗的「垒玉墩」、「书版石」等景点尽收眼底。阁中木雕画屏上,记述当年李白游桃花潭经历,刀法细腻,承袭了徽雕传统技艺,个中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潭边有摆渡小舟,来往东西两岸。船家为再现古风,仍用竹篙、木桨。本想去西岸看看汪伦墓,导游说目前正修葺,暂停开放。我们还要赶往池州,只好依依不舍地告别桃花潭……
兴吾本家辛苦了,我转此帖,无他意,提供给你参考,这里所说不知对否?见谅.我的水平有限.
出处:,(http://nettvl.blog.sohu.com/12049197.html) 上文我曾看过,为一家言。 看了很值得向前辈学习 本家精神值得学习!!今天又学习到了!! 引用第10楼wangyanyu26于2006-11-22 21:28发表的 :
兴吾本家对汪氏宗亲史的科学探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http://www.iwangs.com/bbs/images/bac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