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明 发表于 2017-4-27 08:42:37

别把旅游当印钞机,景区收费不能太任性


2017.4.20 第90期
因安徽泾县桃花潭景区入口处在青弋江西岸,而汪伦墓则位于青弋江东岸,游客在游览桃花潭后,想要探寻汪伦墓,则需重新购买一张80元的门票,近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点评桃花潭和汪伦墓这样人为割裂和重复售票行为,文章指出“合理地开发与保护,寓经济效益于社会效益之中,寓商业利益于普惠利益之中,才是旅游开发可持续、健康发展之道。”http://p0.ifengimg.com/a/2017/0420/f8eea8548e18bd5size126_w400_h300.jpg无独有偶,在安徽芜湖,本来免费的天门山景区工作人员强行封堵江埂,向过往市民收取门票费,遭到舆论批评。景区工作人员指出收费理由是“游客太多,清扫垃圾需要钱,领导让收费。”然而天门山景区并未取得收费许可。景区收费一直是国内舆论关注的焦点,一些景点的门票过高使得游客望洋兴叹,从游客的角度来看,很多风景名胜特别是自然生态景观,是人类共同的物质财富,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本来就不该收费。然而从当地旅游主管部门角度看,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景点的维护,确实需要一笔费用,对景点收取一定的门票费也无可厚非。但门票该不该收,到底如何收,国内尚无统一标准,一般只凭当地主管部门和物价局一纸规定。但如果景区的财务信息足够公开透明,景区的收费有据可依,有法可依,那么我相信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未来国内对景区收费到底收多少,或许更应该有清晰的法理依据,关于定价标准也应该让老百姓参与其中,让市民拥有足够的知情权。当然,门票费用并不是所有的旅游费用,它只是所有旅游费用很小的一部分,也有一些景点免了门票费,但当地的旅游收入反而增加了。例如2002年10月,杭州西湖实行“还湖于民”,成为全国第一个免费开放的5A级风景区。2015年4月10日起,凤凰古城也取消了捆绑式门票,结果数据表明客流量不但没减少,反而还多了。而且,古城的管理也更规范,旅游秩序更好,与此截然相反的是云南丽江古城针对每个游客收取80元的古城管理费,成为游客吐槽的焦点,使得丽江古城游客一再减少,甚至曾经引发商户罢工事件。安徽黄山近年来也逐步推广免票政策,2016年G20期间,黄山对杭州市民进行免票,后又对安徽居民进行免票,免费政策使得涌入黄山旅游的游客出现井喷状态,黄山景区的缆车费用有所增长,黄山风景区的住宿和餐饮也因此受益。数据显示,2016年黄山市旅游接待首次破5000万大关,达到5187.07万人次,同比增长11.17%,旅游总收入450.1亿元,同比增长12.33%,这增长的数据与黄山的免票政策不无相关。上述事例清晰表明,收费不一定能大步增加旅游收入,而不收门票费却既能带动一定程度上的整体收入增加,也能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据悉,桃花潭景区正着手研究协调推动“一票制”解决方案,参考西湖、凤凰古城以及黄山景区的经验;而像芜湖天门山景区这种没有法理依据的收费行为确实太任性,影响景区声誉的同时也伤了市民的心,方启华,笔名静水、近水。诗人,时评作者,凤凰网安徽频道特约评论员。评论文章多次荣豋凤凰网、天涯、华声网、太湖明珠网以及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等各大知名网站首页展示。部分时评及散文作品也常见于《新安晚报》《扬子晚报》《人民法院报》等数十家媒体报刊,自编有杂文集,另著有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数百万字。声明:以上信息为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祝明 发表于 2017-4-27 13:04:41

别让桃花潭失去了汪伦(一线视角)韩俊杰2017年04月19日06:31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http://ah.people.com.cn/NMediaFile/2017/0419/LOCAL201704190634000594663714963.jpg寓经济效益于社会效益之中,寓商业利益于普惠利益之中,才是旅游开发的健康发展之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一首《赠汪伦》,让世人知道了桃花潭。这个位居青弋江两岸的小镇,既古朴静谧,又有诗情画意,吸引着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不过,要在桃花潭找到汪伦墓,却得费点劲儿了。安徽泾县桃花潭景区入口处在青弋江西岸,80元门票就能欣赏到十来个景点。然而,如果要乘船到东岸去探访汪伦的墓地,则要重新购买一张80元的门票。桃花潭与汪伦墓这两个彼此交融的文化意象,被多重收费人为割裂开来,让很多人败了游兴。原本都属于桃花潭的景点,因处于江两岸而一分为二,这或许有旅游布局上的考虑。但在“一票制”逐渐成为常态的当下,重复售票难免被人猜测,是不是为了增加旅游收入。实际上,桃花潭与汪伦墓的人为割裂与重复售票,折射出当前旅游开发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如何平衡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商业利益与普惠利益,让自然风光、历史名胜和人文景观为更多人享有?从各地旅游开发的经验来看,如果只是从“门票”上想办法,那就不仅会因为急功近利而行之不远,更会带来其他问题。比如说,门票高昂或重复售票,在抬高观景成本的同时,也导致逃票、黄牛票现象层出不穷。笔者在采访中经常听到游客抱怨,“门票价格高、旅游体验差、配套服务跟不上、服务意识差”,这样的消费体验怎么可能留住游客?不可否认,门票收入仍是多数景点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扭曲的门票收费从长远看也会失去游客青睐。这就需要跳出“门票思维”,从景区收费的“小账”看到长远发展的“大账”,延伸旅游经济产业链、增加旅游经济附加值。在这方面,也不乏跳出“门票经济”窠臼而经济效益不降反升的案例。例如,2002年10月,杭州西湖实现“还湖于民”,成为全国第一个免费开放的5A级风景区。如今,10多年过去,杭州不仅没有因为取消西湖景区门票而亏损,反而因为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而实现“井喷”。据统计,2016年杭州的旅游总收入达2572亿元,相较于西湖景区免费前的549亿元,增长了好几倍。杭州西湖的案例说明,旅游开发不与民争利,不急功近利,反而能够获得长远发展和更大空间。当前,“共享经济”成为社会热词。事实上,名山大川、历史风物,并不是某一个地方的“私产”,它们留存于人们的集体记忆中,因此同样具有共享性质。对待旅游资源,如果囿于地方、部门利益,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置社会公益于不顾,既在经营上难以为继,也不符合共享的价值。合理地开发与保护,寓经济效益于社会效益之中,寓商业利益于普惠利益之中,才是旅游开发可持续、健康发展之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汪伦给李白书信里的两句话,直接让遭遇贬谪的诗人来到了这里。诗人李白离开桃花潭后,对人生有了崭新的认识,不再失意于宦海沉浮。人们寻访桃花潭,是为这里的美景更为汪伦的豪情。据当地干部说,镇里正在积极协调推动“一票制”,但愿桃花潭不久后能跳出利益的藩篱,重现“岸上踏歌声”的豪迈与深情。(作者为本报安徽分社记者)《 人民日报 》( 2017年04月19日 05 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别把旅游当印钞机,景区收费不能太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