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西秀区鲍家屯村:屯堡抬汪公 抬了600年
安顺西秀区鲍家屯村:屯堡抬汪公 抬了600年发布时间:2017-02-14 15:20:49 来源:贵州都市报http://www.gywb.cn/shenghuo/attachement/jpg/site2/20170214/3417eb9bbd161a0cf54a02.jpg 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家屯村隆重的抬汪公活动。
2月13日,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家屯村举行隆重的抬汪公活动。抬汪公是屯堡民间的一种重大祭祀活动,这一活动已从祭祀演变为每年的传统民俗文化节日。 每逢新春正月,许多屯堡人居住的村落,都会举行祭汪公活动,鲍家屯是正月十七,吉昌屯则是正月十八。无论是哪个屯,抬汪公都是屯堡人的一大盛事。 据载,汪公是隋唐一位著名的地方官,名汪华,安徽休宁人。生于公元586年正月十八。汪华少年时好读书,学击剑,曾为门客,文武双全,人才出众。创业于金陵。公元621年,因隋炀帝荒淫无道,义兵四起,李世民与隋死党对峙很难取胜,汪公便领精骑数十人于阵中自举白旗呼降,与隋军厮杀,李世民当机立断,率军攻城,城破归唐,汪公遂受封为越国公。隋末唐初,歙州闹饥荒,汪华向一将军借粮,挽救了大家的性命,得到当地乡民的拥戴。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三月病逝于长安,享年64岁。朝廷追封他为徽州府越国公忠烈汪王。应家乡父老臣民的请求,后葬于安徽歙县,于登源立庙享祀,延至明朝。屯堡汪姓一直认为他们是明代洪武十四年征南的开威郎汪轲和汪公的嫡系后裔,许多屯堡人将汪华封为先祖神灵,修建庙堂,作为屯田戍边的屯堡人的楷模来信仰。 屯堡人抬汪公,是将汪公塑像请出汪公庙,由八名壮汉抬着,在村中行进,汪公每到一户人家门口,屯堡人家在桌子上摆上供品、化纸烧香,点燃鞭炮,迎接这位屯堡人崇敬的先祖。汪公塑像被抬到村头田野后,人们前去敬拜求福。 (记者:白凤 特约记者:吴东俊摄影报道 来源:贵州都市报)
鲍屯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迎春会 抬汪公
作者:卢维 文章来源:安顺日报
2月13日,农历正月十七,西秀区鲍屯村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抬汪公”,上千人参加活动。
据介绍,鲍屯村是屯堡人的一个大村,屯堡人都是明洪武年间入黔屯田驻军的后裔。每年农历正月十七,鲍屯村都要举行“抬汪公迎春”的民俗活动,以纪念先祖“汪公”。这个沿袭了600多年的“抬汪公”迎春活动充满浓郁的屯堡民俗风情。有记载表明“汪公”系江南徽州人,是屯堡人的先祖。当地的“抬汪公”又称“抬阁(屯堡抬亭子)”,该项迎春活动沿袭了600多年。活动现场,人们在汪公庙前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后,抬着“汪公”像在屯中巡游,道路两旁,屯堡人家摆上供品、点烛上香、燃放爆竹迎接。巡游队伍中,还有古装花车、腰鼓队、地戏队等,充满了浓郁的屯堡民俗风情。
据了解,几乎每个屯堡人聚居的村寨都有汪公庙,对“汪公”的敬拜在屯堡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据资料显示,“汪公”名汪华,安徽休宁人。相传在隋末唐初时,歙州闹饥荒,汪华向一将军借粮,挽救了大众生命,得到歙州人民的拥戴并世代敬拜他为神祇。一般认为,安顺屯堡的这个习俗是安徽的屯田军民从家乡带来的。
2014年,国务院文化部办公厅公示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的“抬阁(屯堡抬亭子)”入选。
安順屯堡“抬汪公”這項迎春民俗去年入選國家“非遺”名單
2015年03月09日11:22
http://gz.people.com.cn/NMediaFile/2015/0309/LOCAL201503091121000109402472328.jpg吉昌村的“抬汪公”活動。3月8日,安順市西秀區吉昌村舉行“抬汪公”活動,上千人共同慶祝“屯堡抬汪公”。這一民俗去年被認定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據介紹,當地的“抬汪公”又稱“抬閣(屯堡抬亭子)”,該項迎春活動沿襲了600多年。當天,人們在汪公廟前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后,抬著“汪公”像在屯中巡游,道路兩旁,屯堡人家擺上供品、點燭上香、燃放爆竹迎接。巡游隊伍中,還有古裝花車、腰鼓隊、地戲隊等,充滿了濃郁的屯堡民俗風情。據了解,“汪公”是屯堡人信仰的“神祇”,幾乎每個屯堡人聚居的村寨都有汪公廟,對“汪公”的敬拜在屯堡人的社會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據資料顯示,“汪公”名汪華,安徽休寧人。相傳在隋末唐初時,歙州鬧飢荒,汪華向一將軍借糧,挽救了大眾生命,得到歙州人民的擁戴並世代敬拜他為神祇。一般認為,安順屯堡的這個習俗是安徽的屯田軍民從家鄉帶來的。現在屯堡人中,“抬汪公”習俗隻有大西橋鎮的鮑家屯、吉昌屯、狗場屯時興,分別在每年正月十七、十八和十九三天舉行,其他屯堡村寨只是在正月十六到汪公廟祀奉。2014年7月16日,國務院文化部辦公廳公示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名單,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的“抬閣(屯堡抬亭子)”入選。(周強 吳東俊)來源:貴州都市報
西秀区吉昌屯:正月十八“抬汪公” 全域旅游新亮点
2017-02-15 10:00 来源:安顺新闻网 作者:唐琪
http://www.qianweb.com/asnews/text/attachement/jpg/site2/20170214/005056c000081a0d4a5708.JPG“抬汪公”吸引了大批摄影爱好者唐琪摄 2月14日,农历正月十八,西秀区吉昌屯一年一度的“抬汪公”民俗盛会如期举行,村头巷尾锣鼓喧天,活动现场热闹非凡。近2万乡民游客汇集于此,在巡游赐福间共襄盛举,为这场别开生面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叫好点赞。
http://gzas.gog.cn/pic/003/022/162/00302216212_db1b740c.jpg吉昌“抬汪公”巡游队伍唐琪摄 “忠君重礼威仪凛然,正直无私千古共瞻……”在吉昌汪公庙内,案台上齐列着瓜果供品,汪氏第98代后人汪汝龙虔诚念起祝文。村中德高望重的12位长者共同为“抬汪公”悉心准备。红烛亮,高香燃,鞭炮声四起,锣鼓响轰鸣,隆重的祭祀仪式在民众的祈愿中进行。
http://gzas.gog.cn/pic/003/022/162/00302216213_18eeea39.jpg吉昌”抬汪公“活动现场唐琪摄http://gzas.gog.cn/pic/003/022/162/00302216214_e130a368.jpg吉昌屯抬汪公刘继灵摄 和往年正月十八一样,吉昌村正在举行“抬汪公迎春”的祈福活动。“汪公”何许人也?他就是隋唐时期的安徽人氏汪华,相传他在隋末饥荒时先是借粮慰民,后又称臣免战,因其保境安民的善举,被评价为“功济六州之民而心识天命所在”,当地百姓尊奉汪公为“神袛”,建庙供奉。
http://gzas.gog.cn/pic/003/022/162/00302216215_011a96d4.jpg吉昌汪公庙唐琪摄http://gzas.gog.cn/pic/003/022/162/00302216216_1f80e866.jpg屯堡人在汪公庙里点灯祈福唐琪摄 据史料记载,吉昌屯堡人是明洪武年间入黔屯田驻军的后裔,600多年来,屯堡人沿袭了“抬汪公”迎春活动。据悉,正月里,屯堡各寨纪念“汪公”的活动很多,村子里品性端正、儿女双全的婆婆要为汪公虔诚沐浴,夫妻和睦安康、文德兼备的长者将这位保国安民的神高高抬起,在花灯簇拥下,绕村巡游,为民祈福。其中,吉昌屯的“抬汪公”活动声势最为浩大,连年吸引四里八乡的民众共聚祈福。巡游中,不仅有成千上万的民众自发随行,家家户户开门供案敬迎,表达屯堡人祈愿新年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
http://gzas.gog.cn/pic/003/022/162/00302216217_a741948b.jpg汪氏第98代后人汪汝龙虔诚念起祝文唐琪摄http://gzas.gog.cn/pic/003/022/162/00302216218_cc2b785a.jpg巡游队伍中的屯堡“小孃孃”唐琪摄 “传承传统需要仪式,乡土凝聚力需要载体。为纪念隋唐英雄汪华每年要举行抬舆仪式,‘抬汪公’是屯堡最声势浩大的民俗仪式,这是村庄的最大荣耀,著名明史专家说,汪华在敬仰中,完成了从人向神的升华。”贵州省文联副主席、安顺市文联主席姚晓英告诉记者,2016年,屯堡文化研究被明史专家命名为屯堡学,就是对安顺文化坚守与传承力量的认可。在正月十八吉昌“抬汪公”之际,安徽的汪氏专人前来学习,可以解读乡土与乡愁的关联。汪华这位英雄带来的不仅是家族影响,而是屯堡文化635年的延续,是文化空间的力量,也是抬汪公仪式能以两万人以上规模秒杀情人节的缘由。
http://gzas.gog.cn/pic/003/022/162/00302216219_2daaaa1a.jpg巡游前的汪公像唐琪摄 据悉,安顺的“抬汪公”民俗活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项“山花奖”得主。今年的“抬汪公”祈福除了村庄自发的民俗活动齐聚本地村民,还迎来了众多省内外的摄影爱好者和文化专家,感受到明朝民俗民风的远客们连呼精彩,纷纷叫好点赞,“抬汪公”这样的民俗文化活动已然成为我市全域旅游最厚实的民俗风景。(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唐琪)
编辑:周中英
万众一心.把汪氏文化传承到永远!
页:
[1]